一个被历史遗忘生活在彩云之南的民族
一只与蒙古民族唇齿相依的喀卓人
一段迁途中生存和命运的交响
一曲小提琴对话中国民乐的恢宏之声
大型原创民族史诗音乐《云上喀卓》,由小提琴艺术家、作曲家郭燕妮女士作曲/制作,挥弓领衔主奏,瑶台天籁乐团倾情演绎。整部史诗音乐十个乐章,以音乐叙事的方式展现「喀卓文化」,数字音乐专辑现已正式上线!

13世纪1258年,蒙古可汗蒙哥在位时发兵大理国(今中国云南),忽必烈建国后则正式将云南并入元朝版图。云南随即成为元梁王属地,也是蒙古出兵中南半岛的地方。13世纪末,朱元璋灭元朝建立明朝。在云南留下了13000多的基层官兵,这些官兵后来被称为“喀卓人”,他们的文化风俗与当地民族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喀卓文化”。
这是一部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喀卓族人史诗音乐,是一曲谱写喀卓族由兴盛到鼎盛,又走向衰亡,最终再次崛起,安居于云南的赞歌。




《云上喀卓》昆明胜利堂首演
郭燕妮以音乐的方式表现云南蒙古族全程生活,在创作上以叙事方式的纪录片风格把小提琴作为主旋律表现和诠释喀卓人的生活与当地各民族(汉、彝、回、傣、哈尼、苗等)的融合。用小提琴来叙事与蒙古族乐器对话,形成民族文化元素的音乐语音,来彰显民族团结精神。
郭燕妮独立的音乐创作风格,把东西方乐器运用到音乐语音中在目前国内音乐创作上还是独树一帜。她强调音乐语音的个性化魅力和音乐的画面感,突出表达音乐与民族融合的视听效果,从而构成《云上喀卓》的独特音乐风格,以诠释云南蒙古族的文化价值。

郭燕妮
著名音乐家作曲家、小提琴家、原创大型系列史诗音乐制作人;《国学音乐》与《音乐纠缠》概念提议命名人之一、国学音乐原创制作人、《中国庭院音乐》提议命名及“中国庭院音乐”践行者。
现出任新加坡德艺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瑶台天籁乐团创始人及团长。早年在荷兰鹿特丹皇家音乐学院游学,曾获云南原创音乐年度演奏风采奖。著有音乐随笔《梦见音乐极致音符》(由云南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其部分音乐作品被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收录在《中国小提琴优秀作品选集》。
郭燕妮原创民族史诗音乐作品,充满着艺术家的灵性和女性在感知方面特有的艺术创作灵感,在其美轮美奂旋律中,蕴含着喷薄而出和彰显民族的生命力,听众往往在她演奏中,感悟到厚重历史瞬间爆发。
1
祈天接引
一位喀卓老人低沉的嗓音咏唱着吉祥经文。一群汉子的呼呼中透着民族历史的沧桑,老人混沌的眼中仿佛看到那年在出征前夕,一盤鼓在洒满祭司的手中奏出了月盈月缺,斗转星移,由生而盛,由盛而衰。
鼓语通神,一盤鼓伴着萨满祭司绣上写满经文的彩带一挥,似是要劈开天空的阴霾,让吉祥的光照耀在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身上。鼓语绵延,祭司祈求腾格里赐予即将出征的士兵勇气,让他们能够勇往直前,为可汗辟出新的疆土……
2
离别
战士沙场将远去,满身铠甲柔骨情;金戈铁马战鼓擂,军旗飘飘号声嘹亮。出征的蒙古士兵在广场上,在离别前向亲人们、向他们的家园鞠躬辞别。将军和士兵们知道,他们这一去也许战死沙场,也许再也不能和亲人们见面,也许一去不复回。
将军和士兵们告别家园、告别亲人出发了。他们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回头望去那渐渐远去的家园、那美丽富饶的草原牛羊、那悠扬的马头琴已经模糊不清消失已尽。
离忧忧,别忧忧,一段长长的离别家园那抹不去的忧伤,离别亲人的苦痛深深地埋藏在每一个士兵的心理。离别,是一段抹不去的记忆;天高云淡雄鹰飞翔,一别故土何日还?……
3
蒙古旋风
有“蒙古旋风”之称的骑兵奔驰在茫茫大草原,他们一路翻山越岭向大理国而去。斧王可汗蒙哥带领南征军队(喀卓人)从呼伦贝尔、呼和浩特、北京汇合骑兵一路向南(四川、云南)经乌苏里江、阿尔卑斯山山脉最后来到云南通海县。
他们一路风雨兼程,攻灭沿途大小国家。当硝烟四起时,一群毫无准备就被推上战场的兵士抢着去拿武器,他们叫喊着,奔跑着,有许多倒了下来。这些被袭击的汉子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他们自己互相推搡。这是一场悲渗的战斗,呼啸着的炮弹拖着长长的光芒划破黑暗……
4
迁途
好景不常在,明朝朱元璋长驱直入拿下了在云南的“蒙古旋风”,胜利是短暂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喀卓人从此失去了他们新的“家园”。
他们为了生成而隐姓埋名,甚至他们将自己是蒙古的喀卓人都必须遗忘了自己是草原的后人,遗忘那常年与环境斗争与狼群斗争的天性,忘记自己那曾经功成名就闻名遐迩的伟大称号“我们是:蒙古旋风”……
5
彩云飞歌
青云掩映,山间还会传来清脆的千虫百鸟啼鸣。清晨山峦飘逸,淡淡云雾在慢慢移动,清澈绿碧的高原景象。阳光、空气、云雾、蓝天之下的云贵高原连绵起伏的原始密林深处的澜沧江奔流而去,怒江山脉蜿蜒如盘龙……
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亚热带气候,使这个美丽彩云之南置于一个植物茂密、山清水秀的环抱之中,随时随地都沐浴着清新的阳光,纯洁的空气与朴素的环境。
田间地头,春夏秋冬又一春。各个民族织布纺纱、赶场市场人声鼎沸、一派春意融融。
6
焚香结盟
在上坡上有一片宽广的广场。喀卓人在这里设立祭坛。他们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焚香结盟”仪式。喀卓人同彝族兄弟姐妹杀鸡宰羊,焚香割腕、在祭坛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锣鼓喧天,喀卓人和彝族兄弟饮血酒、订盟、立下誓言,结盟一家。
7
通婚
喀卓人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新家园,他们在这里落地生根。年轻的喀卓人在自己建设的家园中辛勤耕种,却被山那边的一阵美妙歌声吸引。出于爱慕,年轻人闻声而去,寻得一位美丽的云南姑娘。
因爱情结合的年轻人很快诞下了爱得结晶,一声婴儿的哭啼打破了陈规,天边吉祥的光芒再次照耀到这个年轻的民族身上。相爱的人们在篝火旁跳起舞,唱情歌。
8
那达慕盛会
通海县杞麓湖西岸山坡上,正在进行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白天,蒙古战鼓震荡山谷,喀卓人在这里祭着他们的列祖列宗。之后,喀卓人在这里举行盛大的节日,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还有射箭和歌舞,精彩的活动让人们意犹未尽。晚上,喀卓人在这里举行篝火晚会。他们围绕在篝火旁起舞、尽情豪饮、放声歌唱……
9
草原•家
喀卓人有着一种草原的情怀,有着对家乡的热爱。今天,生活在高原上的喀卓人,他们依然向往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向往着低沉深邃那马头琴的声音……
一个民族的兴衰及重生,所有的辛酸血泪史都铭刻在心,他们虽然已牵徒在云南,但身体里依然流淌着蒙古的血液。最后的女声代表草原的妈妈回应他们,长生天会把每一个蒙古族人的灵魂带回草原。
10
云上喀卓
正如蒙古谚语说的那样:不要象倔驴般顽固,也别象蝴蝶般轻浮。蓝天白云下,充满祥和的喀卓人村庄里,迁徙与遗留在云南高原上的蒙古族民族,他们逐渐热爱着这片经过他们百年以来创造的美好家园。
这就是忍辱负重勤劳的蒙古族喀卓人的,他们是生活在彩云之南高原上的云上喀卓人。他们传承着先祖给予他们的智慧、文化、生活。
(来源:中国音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