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漫漫长路)
(肖殿群长篇历史小说《先河》连载)
10.内阁首辅妙方疗帝疾
这天,在北平皇宫的文华殿里,每月例行三次、逢二开讲的朝廷“大经筵”正在进行中。
“经筵”制度是朱元璋制定的,其中又分大经筵、小经筵两种:“大经筵”是所有朝廷官员的“理论学习”,听一些专家学者讲课;“小经筵”只有朝廷上的几个“常委”才能参加。

(朝廷“政治理论学习”的地方)
今天的大经筵,所有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内阁大学士、有爵位的朝臣勋戚,还有监察御史、给事中等等朝中官员,都参加了。孝宗皇帝朱祐樘面南而坐;主讲官立在中央的讲坛上手舞足蹈、唾沫四溅;分列在书案左右的文武百官则正襟危坐、凝神静听,大气都不敢出一声。
但不知何故,皇上今天心猿意马,心不在焉。主讲官见皇上时不时歪了龙体,并轮流着将一条腿搁在另一条腿上,打起叉儿来,觉得失了天子威仪,便停止了讲授,和尚念经一样朗诵起来:“为人君者,岂可不敬哉?为人君者,岂可不敬哉?”反复几遍,皇上这才觉察到自己的失态,赶忙恢复了端坐形态。可是不久,他又懈怠下来……
内阁首辅刘健见皇上频频分心,神情不对,就想关心一下皇上,便小心翼翼地问道:“圣上龙体欠安吗?是否需要提前结束?”
谁知,有一个标新立异的“言官”却上谏道:“皇上恕罪!微臣以为,为人君者,更应当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即使龙体不适,也理应坚持……”
皇帝顿时气得鼻子都歪在了一边。但碍于祖上规矩、朝廷制度,在经筵上却不能发作。郁郁然好不容易捱到讲学结束,便拂袖而去。
刘健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他回到家里,很是纳闷:皇上今天是怎么了?难道又有什么棘手事吗……
突然有太监传旨说皇帝召见。刘健吓了一跳,皇上夜来召见,果然有什么紧急事吗?他不敢怠慢,急忙穿戴整齐便走。
进得宫来,刘健口称万岁,行跪拜礼毕,便等着皇上谕示。谁知皇上欲言又止,迟疑半晌,却又并不说事。后来捱不过了,竟然说:“其实也没什么事,朕睡不着,想与先生下几盘棋……”内侍取出一幅精致的围棋来摆上。
说到下围棋,刘健还真是斗遍天下无敌手。但嘴里却谦恭地说:“皇上天资聪颖,老臣哪里是天子的对手啊!”
皇帝说:“先生不要谦虚,今夜也不用拘礼,让朕放松放松……”于是,刘健就满腹狐疑地陪着圣上下起棋来。
皇帝年轻气盛,争强好胜,招招使的都是狠手;而刘健则棋艺高超,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严密防守,既不让皇上输棋,也不使自己落败……
一盘棋直下到深夜,还是难分胜负。刘健觉得太晚了,会影响明日早朝,便对皇上说:“圣上确实技高一筹,老臣佩服。看来今晚应该是一盘和局了。皇上还是早点安歇吧!”
皇帝却正在兴头上,仍然不肯罢休:“先生别走,还没下完呢!”
看来,要是不露真章,皇上硬是不会放自己走了!刘健指着棋盘上说:“皇上请看此处。”
皇帝仔细一看,认真一琢磨,惊了!原来如果刘健再落几子,就可以逼得自己山穷水尽了!皇帝心里暗暗佩服。
也是得了意,便忘了形。刘健得寸进尺:“老臣恭请圣上起龙体、观大盘。”
于是皇帝真的站起身来,好奇地往下一看,又是一呆!只见刘健的棋子排列有序,竟然拼成两个繁体字:“万岁”!
于是龙颜大悦,皇帝感叹道:“先生棋艺,真是妙不可言啊!”
一着错,着着错。也怪刘健多嘴,千句万句你不好说?为什么偏偏又冒出一句戳心窝子的话来:“其实皇上只要悔上几子,就可以反败为胜。这里,这里……”
谁知皇帝听了,情绪立即低落下来,愀愀然嘟哝道:“盘上棋子可悔,世上之事不可悔啊!朕累了,先生回去吧!”
刘健自知失态,惶惶而跪,喏喏而归。回来躺到床上,将又上来拱骚的小妾赶走,一个人彻夜未眠:“皇上这几天到底为了什么事在后悔呢?莫非是因为太监刘雅南下两年了,那‘星象凶兆’的叛源还没有查出来,心里焦急?但查不出叛源,不正好说明天下太平嘛,那不是更好吗……”

(下围棋,他斗遍天下无敌手)
第二天清早,刘健揉着双眼来赶早朝,谁知根本不见皇帝上朝。等了很久,内侍才传出旨来:圣上龙体欠安,今日早朝取消!
皇上病了?群臣大惊,纷纷询问病情,内侍不能对。而刘健则悄悄地退了下来,直往中书科而去……
皇帝寝宫内,满脸狐疑的太医走后,朱祐樘斜躺在御床上想着心事,辗转反侧,闷闷不乐。群臣纷纷前来探视皇上病情,都被内侍们堵在门外;最后皇帝烦了,就命太监们将他们一窝蜂赶散了。可是不久,内侍又进来禀报:“启禀皇上,内阁首辅刘健求见。”
“不见不见!”皇帝正烦着呢!
“可是,首辅大人自称已知圣上病由,他有对症偏方呈上,保准圣上药到病除……”内侍怯怯地说。
“什么偏方这么神奇?先呈上来看看。”皇帝心想,这回先生应该是故弄玄虚了,他知道个屁的病由啊!但刘健是自己的启蒙老师,他又不能不区别对待。
内侍将刘健的“偏方”跪呈上来,皇帝一看,只见上面端端正正地写道:
铁桶留一口,驱虎向岷王;
苗刀尤可借,袖手看鹬蚌。
皇帝仔细琢磨一阵,顿时眼眸子放出光来,冲口而出:“真乃良方也!”将被子一掀,鱼跃而起,吩咐道:“快宣!”
原来,刘健这几天揣测皇上一定有什么心病,便一直在寻找答案。想来想去,不得要领,最后他去了中书科,查找近日各地报上来的题本、奏本的目录。中书科类似于秘书处、办公厅,是处理文书、档案的机构。在中书科的记录里,一个普通的题本引起了他的注意,而这道题本的内容并未在朝廷上传示过众臣,也没有批办,应该是被皇上自己压下了。
这是湖广布政使司宝庆府武冈州知州刘逊的密疏。这个题本从武冈千里迢迢呈到皇城时,刘逊早已经被皇帝赐死了。密疏目录里记下了它的提要。
刘健何等聪明?而且,湖广武冈岷王、知州的事,他心里是清楚的。因此,联系起来一想,仅仅几句要目,他就知道了这份密疏的大概:岷王朱膺鉟在武冈胡作非为,激起苗变后,又施诡计挑动朝廷对苗疆用兵;同时岷王无视朝廷对亲王的禁令,在各处以置办庄田为由,大肆豢养庄丁,扩充府兵,日后必定有所图谋。因此,刘逊建议朝廷对岷王应抑制其势力膨胀,对苗疆应废除土司制度……
刘健不禁以手加额:啊呀!一定是刘逊的这个提议,戳中了帝王敏感的神经,原来皇上的心病在这里!
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北平,却在故都南京留下了另一套朝廷“领导班子”,这刘逊就在南京担任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是干什么的?这个职位类似于当今的纪检监察官,是专门纠察官宦队伍中的不法行为的。
刘健知道,皇上对这个刘逊一向没有好感。弘治三年(1490),旧都南京发生了一起轰动朝野的案子。以姜绾为首的十来个监察御史,一起弹劾以蒋琮为首的一大群太监,双方互相攻讦,没完没了。皇帝大怒,最后竟然偏袒宦官、严办监察官。刘逊牵连进去,被贬出京,后来在刘健等大臣的斡旋下,才由湖广澧州判官改任武冈知州。当时朝野内外就对此事的处理结果颇有微词。
谁知刘逊到任不久,岷王就猛参武冈州衙削减王府俸禄。因有心梗在前,皇帝欲派锦衣卫前去抓捕刘逊。朝中监察御史刘绅、给事中庞泮等人极力谏劝。一心维护皇权的朱祐樘恼羞成怒,竟然将刘、庞等六十二名监察官全部打入监牢,致使“六科署空”,震动朝野。
刘健私劝未果,就暗联朝中其他重吏、老臣一起做工作,最后连太皇太后也发了话,皇帝这才改派郎中崔文奎至武冈调查。结果发现岷王的俸禄并未减少,只是平时武冈州衙对岷王的“滋润”和“孝敬”没有从前那么丰厚了;而刘逊本人却是削减禄米最多的。刘逊再次被冤,险些又被贬谪。
皇帝两次圣断,都有失公允、公正,在群臣面前丢尽了面子,心里很是不爽,于是就更加厌恶刘逊!前不久,武冈岷王又飞马呈疏,密报刘逊勾结五峒苗人,意图谋反,而且证据确凿!
皇帝心想,太监李广所说的“星象呈凶兆”、叛源在南方三四千里,算得好准啊!湖广武冈正在这个区域内,原来叛臣就是武冈知州刘逊和苗疆的土司!太监刘雅带着东厂和锦衣卫查了两年而不可得,如今终于确知叛源了,朕岂能不下个狠手、一扑而痛灭之?
皇帝此时并不知道岷王的恶行,只想着如何扑灭叛源,维护皇权,顿时血冲脑门。因为有了前车之鉴,怕再次惊动朝中重臣和太皇太后,就没有将岷王密疏交付朝议,立即派出太监与锦衣卫日夜兼程,赶赴武冈,罢了刘逊的官、要了刘逊的命,还将武冈全州的军政大权一并交给了岷王,命他带兵清剿五峒苗蛮!
直到一个月后,刘逊的题本才姗姗来迟。皇帝御阅刘逊的绝奏,开始时还将信将疑,以为是叛臣狡辩,开脱罪责;恰好太监刘雅的密奏也到了,皇帝一看,顿时如梦初醒,惊出冷汗一身!
皇帝最怕的是亲王势力坐大,将来会威胁自己的皇位,这个在本朝就有前车之鉴啊!可是,自己又已经将湖广武冈的军政大权一并交给了岷王,还允许他动用武冈兵马,令其如虎添翼;而自己一时又难以找到扼制岷王的理由和办法。难道自己又过于草率,断错事、杀错人了?但是天子本该圣明着,如何能一错再错呢?如果让朝臣们知道了,皇威何在?真是左右为难!
为了维护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于是皇帝就将刘逊和刘雅的奏本都藏在袖子里不发,一个人日夜苦思对策而不可得,郁闷极了!
不想自己的启蒙老师、内阁首辅刘健却古灵精怪,竟然猜透了圣意,并及时提出了应对之策。虽然贵为天子,颜面所在,自己是断然不会当众认错的;但是事已至此,总是要及时、妥善地处理才好,不能将隐患酿小成大。于是,皇帝急忙召进刘健,两人彻夜长谈,共商破苗和抑藩的良策……
皇帝先将一个抄本递给刘健看。刘健展开一看,这是苗人的《讨岷王檄》。刘健看着看着就怒了:“原来苗人造反,事出有因啊!如果檄文所言属实,则过在岷王!”
皇帝说:“是啊!可惜刘逊和刘雅的奏本都来晚了,朕好像又被岷王骗了!”于是将太监刘雅的密奏递给刘健。
太监刘雅密奏的大意是:武冈岷王夺民土地,广置庄田,扩充兵甲,好像是有“异心”了!岷王暗杀州府的信使,挑起官苗矛盾;诱出苗王来救知州,企图同时绞杀知州和苗王。眼看岷王势力坐大,一时难以节控,太监刘雅想利用苗人来制衡岷王。于是暗中掩护苗王逃脱了岷王的追杀,并向苗人通风报信,使苗人打败了岷王。谁知岷王败退时竟然屠了清溪铺、杀民众多,苗人怒而追杀到武冈城……
最后刘雅奏道:现在,湘、桂、黔三省边界地区大乱,苗民以‘还我田地’为口号,叛势燎原……”
哎哟,这个才是真正的“星象凶兆”啊!
刘健顿觉事态严重:“刘雅做得对!岷王如果扫平苗疆,必将进一步扩张,成为朝廷心腹大患啊!刘雅此时利用苗人牵制岷王,乃是一时的应急之策……”
“先生莫急。”皇帝又将武冈知州刘逊的题本交给刘健看过,内容果然与刘健猜测的八九不离十。刘健心里就有数了。

(“先生莫急……”)
“先生,峒苗反叛,目前还没有形成大的气候,是否应该立即派兵入峒清剿?”皇帝迫不及待地问计。
刘健答道:“不忙。天子广拥四海,五峒苗疆小如蚂蚁,大军一到,伸手可灭。而我朝最大的隐患,来自岷王。”
所谓外盗易守,家贼难防,皇帝当然深明此理。于是又问道:“那如何对付岷王才好?”
“对于朝廷册封的藩王,不到万不得已时,皇上不能轻易兵戎相见,以防连锁反应,而只能暗中提防和扼制。目前,皇上既然已经诏令岷王统领武冈兵马,清剿苗疆,便不宜朝令夕改,失信于天下。但是,朝廷不要再给岷王以实质性的支持了,让他以武冈区域内的兵马去独战苗王。岷王胜了,是皇上英明;岷王败了,是自取灭亡。”
“岷王战苗王,胜算多少?”
“据老臣分析,苗人自古彪悍横蛮,还人才辈出,这次又打出了‘还我田地’的旗号,颇有蛊惑力;而对于岷王剿苗,如果朝廷只动雷、不下雨,明支持、暗牵制,则岷王后继乏力,时间一久,应该不是苗王的对手。圣上正好借苗王之手,灭了岷王威风……”
皇帝切齿道:“岷王既然图谋叛朕,朕绝不相容!上上之法是让苗人直接斩杀了岷王,以绝后患。”
见帝王心肠狠硬,态度坚决,刘健无言。他想,此事牵涉皇族内争,太过敏感,自己还是不表态的好!见刘健不语,皇帝又问:“如果岷王兵力枯竭,请求增兵,朕当如何应对?”
刘健笑了起来:“皇上圣明,这个也容易处理。京城与武冈,相距四千里。岷王的索兵题本到达京城,即使是飞马驿传,最快也要二十多天。到时皇上再议而不发,或者干脆置之不理,拖也要拖死他。朝廷倒是可以三天一令、五日一诏,催他从速肃清苗疆之患。”
皇上还是不放心:“如果苗王战胜岷王,势力坐大,那也是朕的心腹之患啊!虽然从檄文中看,苗王现在只反岷王,不反朝廷,但倘若今后得势,难免也会生起狼子野心。在大明疆域内,朕绝不容许有任何势力挑战朝廷!”
“无妨。皇上这次同时对付岷王和叛苗,可采取‘纵苗灭藩、各个击破’之策。先暗助苗人灭藩王,再集中兵力剿叛苗。而对付叛苗,关键在于掌握时机、控制火候,既要防止其势力扩大,又要让他们有足够的力量去对付岷王。皇上可令贵州、广西和湖广永州府,在靠近五峒苗疆的区域部署重兵,铁桶一般将苗峒三面围住布防,但暂时只需要远远地守着,围而不攻,防止苗王势力向外扩散即可。而武冈方向却不设防,留出一个口子,将苗獠之刀引向岷王。”
“然后呢?”
刘健笑了:“然后,岷王力竭,必为苗王所败或所杀;而苗王力量被限制,得不到发展,也定会被岷王极度消耗。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皇上觉得此时再兴兵伐苗,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皇帝大喜道:“武冈遥远,岷王狡猾。但目前刘雅已将东厂、锦衣卫的力量全部调到了武冈和湘桂黔边区一带,不难掌握实情。朕当授以机宜,令其见机行事,暗中控制局势……”
刘健突然想起苗族的那篇战斗檄文,便谨慎地问道:“苗人的那篇《讨岷王檄》,皇上觉得如何?”
皇帝道:“气势磅礴,切中要害,富有蛊惑力、号召力。朕不曾想到,偏远闭塞的苗疆,也会有这样的人才!”
刘健说:“有才之人,都应当为朝廷效力、为百姓谋福……”
“能如此,固然最好!但是,在朕看来,有文才不等于有口才,有口才不等于有治才,有治才不等于有美德。先生仅凭一篇檄文,并不能判断此人是否有才有德。如果有才无德,又不肯为我所用,朕宁愿尽早除掉他!”
刘健又不语了。他知道,皇上所说的“美德”,乃是对皇帝的耿耿忠心。
只听皇帝叹道:“我朝开国一百三十余年来,四方臣服,顺风顺水,国运昌盛。可是总是有一些荒蛮偏远的獠酋,不断地起兵反叛朝廷,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刘健从容答道:“洪武二年(1369),太祖讨平广西后,任用当地土酋莫天祐为安抚司同知。此后我朝就一直沿袭这种任用当地首领管理土民的土司制度。开始时,让这些土司为朝廷代守一方平安,蛮獠们容易臣服,朝廷也省去了许多兵伐,确实一举多得。但是时间一久,这些蛮酋逐步得势,又自恃山高皇帝远,地势险要,往往异想天开,铤而走险,幻想着要摆脱朝廷。因此老臣以为,我朝不能再沿用这种土司制度了,一定要改进。”
皇上对此很感兴趣,于是就继续询问道:“依先生之见,应当如何改进才好?”
刘健迟疑了一下,小心翼翼地答道:“其实,武冈知州刘逊已经在题本上有了初步建议,就是废除这种‘以土官治土民’的制度,探索一种更好的管理模式。老臣想来想去,觉得这个思路大方向是正确的,只是老臣目前也还没有想出成熟的方案来。等武冈叛苗平定之后,朝廷可以在五峒苗区试上一试……”
皇帝生怕刘健再说出诸如“刘逊是忠臣,是能吏”之类的话来,让自己尴尬,立即打断他的话:“知朕者,先生也!”(未完待续)
(说明:①作者授权山径文学社首发《先河》。侵权必究。②配图源于网络,感谢原创!)
作者简介:肖殿群,男,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苗族。读过大学中文,修过志书,做过机关职员;曾两度从教,两次入伍,两番从政,两回试商;山径文学社创始人之一,第二任社长,第三任主编。著有长篇历史小说《先河》、《搏命梅山女》。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部分作品:
点击链接-肖殿群《先河》
点击链接-肖仁福作品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