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不学,不知道 726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学记》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就贤体远…化民成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未来,皆系于教育之基。为学之道,师严为首,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长的作用无可代替。作为“父母亲”这个教师“角色”几乎都是第一次,也几乎都没有教学经验,但《家庭教育促进法》却为家庭教育打了智慧之门。作为家长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思考,了解本法本规,认识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改变家庭教育理念,依法做好家长,努力提升自己的认知,科学施法,因人施教。众所周知,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家风是孩子接触的最初教育环境,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对孩子一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说家庭教育是何等的重要,家长会教育孩子,孩子成为社会栋梁之材,那么家长就是名师,家庭就是名校,家风就是良风。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因此说,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一定要提升,那么如何提升,就是要不断学习,否则,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新时代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必须改变,新时代孩子所呈现的种种问题,已不是我们老爸老妈那个时代人所能解决的问题了。特别是目前有很多家庭由于生存压力、就业压力等,隔代教育已占三分之一。无论是爸妈还是隔代老人教育都要具有持续学习的育儿理念,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一代新人。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曾说过,“让孩子感到家庭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这是以往有涵养的大人明智的做法。这种美妙的家庭情感,在我看来,和大人赠给孩子们的那些最精致的礼物一样珍贵。”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良好的行为举止、得当的教育方法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当前的现实却相反,大量的调查显示,家庭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导致问题青少年的关键因素。

近百年来,殴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教育对世界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消极影响,他们重知识轻文化,重科技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重利益轻道义,重个人主义轻集体主义,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这些深深冲击中国传统教育理念。而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国式家庭教育成为教育的薄弱环节日渐凸显。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1、重管控轻自主。跟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专家对北京1800多名家长,近几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家庭存在对子女教养不当的问题。调查显示,过分干涉孩子的家庭占30%之多。如果说过分保护是包办代替的话,那么过分干涉就是限制孩子的言行,画圈圈、围框框,定调调,孩子按父母的认识和意愿去做,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使孩子缺乏主见,做事没主意,人云亦云,形成依赖型人格,成人就会成为妈宝男。孩子不敢超越父母的雷池一步,局限了孩子的思维,使孩子很少有发散性思维,思想被禁锢,行动被禁止,没有思考,没有灵气,不但会影响孩子的创造力,对将来踏上社会的工作和生活都会起到不良的作用。
2、重智育轻德育。家庭是孩子与世界连接最早的接触点,是一切教育的开始。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可塑性最强时期的教育。人们往往把这个时期养成的品德、性格及行为习惯带入坟墓,可谓“少成若天性”。但是,当前部分家庭中,年轻的父母事业繁忙,因而缺乏足够的时间来教育孩子,或者他们压根儿没有能力教育孩子,有的本身还是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有的交给隔代老人看管,他们更不会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导致了家庭教育出现问题多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曾经对三千多个家庭的教育状况进行过调查,其中一题列出17项素质教育内容(包括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请家长选择自己认为最需要的教育内容,统计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是智育、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而像“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这些重要的德育内容,选项率没有超过 12%,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3、重物质轻精神。如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少父辈曾经在孩提时代吃过苦,受过难,到了孩子这一代,他们不希望孩子再吃苦,因此,物质方面极力满足,只有孩子们想不到的,没有家长们做不到的,以此来表明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然而,仅仅将关注的焦点落在孩子的衣食住行上是不够的,还是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孩子精神家园的丰盈。但仍有些父母爱无能、爱无力,无原则的溺爱造成孩子个性缺陷,过重学习上的精神压力,过重的精神负担,全部理想和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这个人的分分分上,希望孩子能有好成绩,日后才有所作为,孩子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沉重;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过高要求如同链条,紧绷在孩子头上。不许这样那样,限制孩子情绪的宣泄,造成孩子的情感失调。

以上这些重物质轻精神的“关爱”,不但会养成孩子“娇”、“骄”、“嚣”三气,还会使孩子的内心产生沉重的负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适得其反。反观现在,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二胎虽然放开,但目前为数不多。家长因为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好的发展,难免自加压力,同时给孩子施加压力,以自己的高期望作为孩子发展的动力。有时不免事与愿违。家长如何做才能给自己和孩子减压呢?我认为,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应讲究方法,新时代出现了新的问题,老辈的教育方法已不合时宜,方式方法必须改变。 好的亲子关系尤为关键,因为它是新方法实施的前提条件,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没有好的教育。以前家长问起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一般孩子回答“还好”,“老师说有进步”等诸如此类搪塞的话。家长们往往因为工作忙或者别的原因而过于轻信孩子的话,但是一段时间后发现,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为真正了解孩子的情况,家长不妨变“听”为“看”,一个星期或者一个周期里专门抽出时间来抽查孩子的作业,练习册,老师的评语等,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些“真凭实据”要比孩子的“一面之词”的可信度高的多。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同时;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家长应平时多与孩子聊天,与孩子交流、沟通次数多了,处理有些问题相对就容易多了,而不能等出了问题才想起对孩子了解不足。 变“委屈”为“理解”,家长要理性看待自己的高期望值。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成长努力工作,为了孩子的教育想尽一切办法。孩子除了学习,其他的可以一概不管,而如果孩子没有达到家长的期望值或者达到了但并不理想,家长就会感觉到委屈,辛辛苦苦为了孩子,孩子却让自己失望了。在家长失望的过程中,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困扰和压力。同时,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往往会带来一些对孩子的学习行为的质疑和多高期望的干预,例如告诉孩子应该这样背课文,那样写作业等。如果效果并不理想,家长难免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的呵斥怒吼。这种负面情绪和语言会使家长和孩子不能默契的交流和配合,进而对孩子的正常学习产生不必要的影响。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高期望值时,家长要理性看待,要为自己减压,适当引导孩子向着自己的期望值靠近。 变“要求”为“赏识”,把高期望值转变为积极因素。要学会赏识孩子。当家长看到孩子在自己的教育下,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学习成绩都能够取得明显的进步和提高,那么,对孩子的评价就会相当好。这时候,家长要及时肯定并鼓励孩子他所取得进步和成长,有了这样的基础,孩子对自己就会更加有信心,家长也会觉得孩子的表现和自己的期望值比较协调,对孩子的信任感就会增加,这样亲子之间良好的交流基础就逐渐形成了。家长的高期望值也就转变成了积极因素。在和孩子的交流过程中,家长要尽可能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和看待他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而加深相互理解,进而共情,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家长的期望就可以更加理性,更加符合现实,亲子关系也可以更加有效地沟通。

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精英文化!
感谢你的点赞,留言,分享,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