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雾
文/李建州/甘肃


初春的晨早,故乡多雾。
雾,趁着黎明前的黑暗,铺天盖地地侵蚀了周围的一切,包括我目之所及的任何事物。
从二楼后窗望过去,窗前是学校的一片柳树林,从初春的细枝嫩叶,到盛夏的枝繁叶茂,再到秋天的落叶纷飞,甚至冬日的秃枝低垂,没有雾天的时候,任由我随意欣赏,可是今日的晨雾阻挡了我的视野,似乎触手可及的柳枝,却在我的眼前藏匿不现。
此刻,应该是孩子上学的时间。甭说宿舍的灯光消失在了雾里,就连安装在教学楼周围的几盏平日里特亮的路灯,此时也是黯淡无光。住宿生情况还好一点,穿过不到五十米的雾团,就能轻松进入教室,走惯了这段距离的学生,眼睛闭着也不会走出岔路,更不会走错教室。最为苦恼的,莫过于大雾之中穿行的那些走读生,在家长的陪伴下,在大雾之中穿行,视野不清,灯光不明,又遇到出行的汽车、三轮车等擦肩而过,确实危险。
社会在进步,但是雾却似乎掉了队,而且有雾的日子越来越多,谁也说不准会在深秋的某个早晨突然降临。我上初中的时候,就发生一件痛心疾首的事,学校一名女生,在大雾天骑车上学,不幸被一辆汽车撞倒,拖拽了数十米,幸运的是,这位女孩在医院治疗了将近半年,最终才捡回了一条命。

黎明前的大雾,仿佛给眼睛蒙上了一层厚实的棉纱,原本一些清晰可见的东西,总要变得模模糊糊,原本一些靠视觉就能解决的问题,非要调动其它感觉器官来获知。
孩子的嬉笑声、读书声艰难地穿过浓雾的重重围追堵截,在清早的校园里荡悠着。我虽然看不清到底是哪些学生在晨读,但郎朗的读书声入耳,倒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其实,黎明之后,阳光普照下的晨雾,还是蛮有情趣的。
待到太阳跳出地平线,洒下明媚的阳光后,雾缓缓地腾升,贴近地面的东西渐渐露出了真容。这时的雾,是最好看的。尽管雾依旧吞噬着高大的树冠,高层的建筑,但裸露在雾气之下的事物,赤裸裸的,湿漉漉的,最为纯真清新,也格外令人醒目。此刻看雾寻景的感觉,就如同我们正在悄然偷窥着一位妙龄少女,先从她的双脚再到细腿,视野慢慢上移,待到最后便是焦急地等待着她回眸一笑,露出皓齿明眸的容颜。
这种感觉是非常奇妙的,尤其是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环境,又恰逢早晨的大雾,一切都充满着无限的憧憬。我曾在异域暂歇,因深夜来此,一路只看到闪烁的霓虹,对这个城市就没有留下多少印象。晨早推窗而望,大雾弥散,令我倍感压抑,顿时对这里尽显失望。但当我洗漱完毕,窗前的大雾已经散去,一缕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户照了进来。我喜出望外,隔窗望着外面的景色。远处的山峦,近处的树冠清晰可见,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静悄悄地沐浴在晨曦之中,一群洁白的鸽子缓缓飞过。眼前,真是一处绝美绝伦的人间仙境呀,不由暗自庆幸,差点因这场大雾让我给这座城市留下一处误解,一种偏见。

有雾的早晨,站在沟畔赏景是一种不错的选择。雾从沟壑间慢慢萦绕而起,与远处天际的白云融为一体,目及之处很难分辨清楚,哪里是雾,哪里是云,宛若仙气般的雾,填补着千沟万壑的疮痍。洁白的雾,苍翠的树,蔚蓝的天,偶尔还能看到一缕缕农人家里袅袅升起的炊烟,此刻清晰而又模糊的各种色泽融为一体,缓缓浮动,尽显动态之美,再夹杂上几声鸡鸣狗吠和牛羊的悠长的叫声,一个村庄就这样在大雾中睡醒了,精神焕发地迎来了新的一天。
故此,故乡的雾既是伤心的,也是令人喜爱的。
其实,雾本没有对与错,只是我们在欣赏它的时候,便注入了个人的情感或众人的共识。细细想来,人赋予世间万物的情感,又岂止是一场大雾呢!面对同样的事物,只不过不同的心境,得到的结果不同而已,这正如桌上的半杯水,乐观的人看到的是还有半杯,悲观的人感慨仅剩半杯水是同样的道理而已。
(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李建州,甘肃合水县人,甘肃省作协会员,高级教师。发表作品三百余篇,散见于《未来导报》《读友报》《甘肃工人报》及地方期刊杂志,部分作品发表于中国作家网、书香神州、陇东黄土地文学、塞北文学、兰苑文学、九州作家等网络平台,2017年8月参与合水县县委、政府组织的《合水旅游概览》一书编辑,并担任副主编,2018年8月承担合水县县委、政府组织的《合水八大文化》之《秦直道文化》部分编写任务。2017年出版散文集《生命的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