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支活跃在农村的文艺轻骑兵
文/魏月星/江苏

根据徐洪发老人回忆,一九六六年初中刚毕业的他,事不凑巧正赶上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学生搞串联,学校大停课。其目的就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文化大革命推向高潮。同时实行“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由原来十二年制教学,改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知识青年必须上山下乡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学习一向很好的他,失去了升学机会,只能辍学回家种地。与其同时全村也有好多初高中毕业生,都闲赋在家劳动。

于是在村里几名懂音乐的老师带动下,经魏家墩红光大队党支部同意,自发成立了一支文艺宣传队。他们劳动排演两不误,白天生产队上工,夜晚在村小学里点着煤油灯排演节目。虽说环境艰苦,但也决不放弃,就是为人民群众演出最好的戏。
这期间,他们还特意聘请了原部队文工团转业地方工作的魏全洪任编导老师,带领着这支襁褓中的文艺队伍逐步地成长起来。
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搞的正在轰轰烈烈时候。全国范围内首先要在文艺战线上推翻传统的古装戏,把经典的文艺作品说成是资产阶级的毒草,必须铲除。什么帝王宰相才子佳人,陈旧古典的东西必须统统批判,大力宣传现代式的八大革命样板戏。在这样的盛况下,我们红光大队首当其中,必须要搞一部象样的文艺节目。于是第一部《红灯记》正在紧张地排列中,因为空手起家缺少资金,他们都各自掏腰包,各方面筹集。并向文化馆购买剧本,胡琴、笛子,这些乐器之类的东西。也要对人员配置方面安排,慢慢地摸索前行。然后从生疏到熟练,排练并不是容易的一段过程。
首先要了解戏中的主题,演员们要对剧本内容熟悉;也要学唱京剧腔调。对于当时的农村孩子,可说是道难题。但他们凭着攻坚克难的决心,始终紧跟着,渐渐地掌握了京剧基本唱法。
我为了写好这篇文章,上网查阅了一点资料,剧中《红灯记》的历史。故事所讲,“那是一九三九年侵华日军占领东北的密电码之争夺战”。共产党员李玉和是地下铁路站站长,与日本队长鸠山斗智斗勇的事迹。而李奶奶与李玉和存在着师母关系,李铁梅是烈士的遗孤,被他们母子二人收养,三人不期而遇组成了一个幸福美满的特殊家庭,李铁梅不知其中来历。叛徒王连举出卖李玉和被捕,穷凶极恶的鸠山用尽酷刑,逼李玉和缴出密码本,李玉和宁死不屈。然后又把共产党员李奶奶抓来拷打逼问,始终没有问出结果,末了枪毙母子俩人。在李奶奶唱词中向李铁梅说道,“奶奶不是你亲奶奶,你爹也不是你亲爹,你是烈士的后代”。李铁梅唱词中诉说,“爹爹和奶奶都是我的亲爹爹和亲奶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为了让大家了解好剧本后,由编导老师,按层次在吹拉弹唱方面进行展开。由魏良瑞演李玉和,狄觉先演李奶奶,魏玉梅演李铁梅。经过几个月的挑灯夜战,终于在那年春节期间公开演出。临时搭了个小型舞台,首场先在魏家墩红光大队试演,并且用上雪亮的汽油灯,显得灯火辉煌足够气派。同时吸引了数十里以外村庄人都来观看,人山人海,那次的演出非常成功。从此红光大队文艺宣传队名声大震!为众多文艺宣传队树立了榜样,称得上头块牌子的文艺宣传队。
有了首场演出成功的经验,接下来歌剧《白毛女》、京剧《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就排练好演轻松多啦!

七十年代初期,京剧《沙家浜》的出炉。记忆朦胧的我,很感新奇!不懂什么剧情?其实《沙家浜》属苏州常熟市阳澄湖的芦苇荡。是新四军当年对日伪军作战的地方,留下了十八名伤员的队伍,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下,藏身于芦苇荡养伤。而地下党员阿庆嫂以开茶馆的身份,暗地里收集情报,巧妙地与敌人周旋,掩护伤员归队,最终获得彻底干净地消灭了只股顽敌……
徐洪发老人说,“那年演《沙家浜》是费了一番功夫的。”首先在人员选择上要求很严,要找特型演员,剧中指导员郭建光,身材高大英俊潇洒有气质。经过多次筛选最后决定,由退伍军人魏毓杰主演指导员。胡传魁就由矮胖的魏林哎主演更形象。刁德一选了高瘦的魏小红,演反派人物比较狡猾。沙奶奶就有温和的魏冬梅主演,阿庆嫂要有观颜察色能说会道的魏荣梅来演才精彩。当年这对亲姐妹花在舞台上的演艺与唱腔,红遍了镇江东乡,令众人羡慕不已!
当然这支文艺队伍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他们是靠着双脚推着独轮车走村串巷宣传毛泽东思想。基本每月达到十几场的演出,不拿酬金全是义演。并多次受到县社级领导的鼓励和表彰,每到一处演出,都受到人民群众都热烈欢迎。
谁曾想到文化大革命存在着错误路线。使这支刚壮大起来的队伍,被林彪、“四人帮”搅了局,歪曲了毛泽东思想正确路线的指导方针。过于形式化的以样板戏捞取政治资本,达到他们篡党夺权的目的。最终也导致这支文艺队伍从鼎盛时期到落幕……
遗憾的是,这些青年演员,都是剧中骨干。无私地为舞台奉献了一生的才华,其目标方向是什么?就是为政治斗争服务。
唯一幸福的是,他们成长在舞台上,得到了同志之间感情,有的成为舞台情侣。徐洪发和魏冬梅就是当年其中的一对情人,一直恩爱到老。正如徐洪发所说,“当年我们就象活跃在农村的轻骑兵……”

今年七十五岁的徐老,每当我和他谈及宣传队的事,他总是乐观自豪地说,“在整个东乡乃至镇江丹徒县范围内,谁不知道魏家墩红光大队宣传队是赫赫有名的”。
现如今徐老夫妻俩儿孙满堂很幸福,过着小康生活。有时种种小菜园春风得意,偶然小区有文娱活动夫妻俩都积极参加。闲时他捧着小录音机,每逢高兴时也唱上一段小京剧,亮一亮噪音,回忆昔的舞台往事,也其乐融融。

作者简介:魏月星,63年出生,江苏镇江新区大港人。爱好诗词,发表过小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