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 乡 偶 书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上个周末的下午,伴随着淅淅沥沥的春雨,我和先生一起从西安回家乡大荔,应邀参加第二天本家侄儿为他儿子举办的婚礼。因为多年来,为了生活远离家乡在外奔波,很少参加村里的婚丧嫁娶等活动,先生抱怨说村里的年轻人好多都不认识,一路上唠唠叨叨讲述着儿时的趣事,有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滋味在心头。

因为澄商(澄县—商洛)高速的开通大大方便了大荔人民的出行,我们开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全程高速行驶,在天黑之前到达了大荔南收费站,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和车窗玻璃上氤氲的水汽,空气中弥漫着湿润泥土的味道,清新如洗沁人心脾,对于久居城市的我们忍不住想多吸几口来润润喉咙,大声唱句“幸福不是毛毛细雨……”,虽然还在正月里,洛河边的冷风不时地嗖嗖吹着,但心里却是温暖和踏实的,因为这里是日夜思念的家乡。

路过县城东新街我们熟悉的小饭馆时,先生照例去买大荔特色的豆腐菜和月牙烧饼,这里的烧饼外焦里嫩,豆腐菜香味纯正,是我们的最爱。饭店里简洁的桌椅板凳上坐满了人,他们衣着朴实简单,没有城市人的斯文和拘谨,三五个好友品着小酒,大声猜着拳,乡音里的幸福和满足溢于言表,充分体现着大荔人的豪爽,先生看了羡慕不已,恨不得马上加入他们的队伍。

回到自家小院,先生的发小们听到消息马上带着酒菜来看望我们,大家热情的聊天、饮酒,热闹不已,我见插不上话,就决定出门去雨中漫步,打开家门口挂的大红灯笼,橙红色的光晕瞬间使小巷道充满诗情画意,安静而祥和,有戴望舒笔下《雨巷》的意境,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款款走过……
第二天一大早雨过天晴,村子里人声鼎沸,锣鼓喧天,有着农村婚礼独有的热闹,简易的舞台上村里人和亲戚们自告奋勇的唱歌跳舞,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给这场婚礼增添了更多的欢乐和喜庆。因为都是熟人,台下看的人不时地点评谁表演的好,大家都跃跃欲试。人们议论说娶来的新娘子来自湖南,和新郎是大学同学,陕西和湖南隔着两千多公里的万水千山呢,这在村子里还是头一遭,据说还是来自我们小时候喜爱的电影《双枪老太婆》的后代,更是增加了一份神秘色彩,大家都翘首以盼。

到了中午12点,随着礼炮和鞭炮齐鸣,婚车驶入村子,新娘子落落大方的下了轿,只见她身着传统中式新娘服,身材高挑丰腴,明媚皓齿,脸盘圆润,和身材挺拔穿着长袍马褂的新郎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只听见身边有人悄悄说,你看这新娘子像不像电视剧里的杨贵妃,我仔细看看还真有点神似,雍容华贵而仪态万方,这是我见过的把中式新娘服穿的最有韵味的新娘子。
婚礼中还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当台上司仪大声请新郎的爷爷上台证婚时,半天没有人上台,还是有人推了先生一把,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从辈分上来论他就是新郎的爷爷呀,先生连忙三步并作两步上台,颇有大将风范的代表亲朋好友祝福一对新人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硬是把结婚证书宣读出了大会发言稿的味道,引得大家纷纷鼓掌和拍照,能给一对新人当证婚人,对先生来说是十分荣幸的事情。

婚礼仪式结束,吃过丰盛的宴席后,得知我们又要返回西安,亲人们热情地拿出自家种的白菜、菠菜和萝卜送给我们,提在手里沉甸甸的,这是他们表达心意的特殊方式。其实,回家的意义并不在乎我们吃了什么,而在于一种团聚的氛围,看到自己儿时的村庄,听到熟悉的乡音,心中那种莫名的亲切能让人卸下一切包袱,无比轻松和愉悦起来,这就是大家喜欢常回家看看的原因吧。

樊春亮,女,1970年出生于陕西韩城,爱好文学、摄影、绘画和韩城民俗文化,先后在《韩城文学》、《渭南网》、《都市头条》等公众号发表文章近百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