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结识黄每裕,始于1982年3月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政策研究室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医药宣传工作座谈会。各地医药局(总公司)与《健康报》和总局医药情报所属下报刊的代表与会。其时,我在重庆医药站宣传科只身创办《重庆药械》报,不料获得时为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局长胡昭衡及政研室负责人的"赏识",亦“破格"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
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人与人的偶然相见纯属机缘巧会。我赴会报到后走进住宿的二人间,只见已有先来者在屋,未及等我放下行李,便主动招呼并自报家门:黄每裕,来自广东省医药总公司,兼职《健康报》驻地记者。熟情的话语,令人顿时产生一见如故的感觉。翌日一早醒来,我发现黄每裕端坐桌前,聚精会神地写着什么,便问:给家里报个平安?“不,趁空写写稿。”我随即拿起桌上摆放的几页纸:有为《健康报》写的会议消息,有给《医药贸易消息》报编辑的回复,竟然还有给咱《重庆药械》报的首份投稿!于是乎,黄每裕成了我所结识的第一位“驻地记者”。
几十年来,我对每裕的深刻印象,概而言之,就是“勤奋”二字。据我所知,医药卫生行业内的报刊,每年刊用每裕的稿件多在百篇之上。海外传媒也屡见不鲜。记得1984年10月,《医药报》在重庆政协礼堂召开通讯工作会议。黄每裕欣然赴会,一到报社就找到发行部李家伟问道:李华生是令兄?原来黄每裕来渝之前参观了广州春季出口商品交易会,异乎寻常地发现重庆画家李华生笔下一些“貌不惊人”的水墨山水画竟然在此届广交会上卖出了“天价”!此次来渝赴会意欲抽空造访。我是在《重庆日报》上首次撰文介绍《李华生及其山水画》的作者,理所当然陪同每裕与李家伟一道来到上清寺李华生家。有客自远方来,李华生喜出望外,一边挥毫作画,一边回答了黄每裕提出的问题。例如:“画面上的房屋歪斜,树杆光秃,人畜干瘪,是否有损艺术形象?”又如:“农民能够看懂笔下的山乡吗?”一问一答,自然而然,既体现了画家笔下之超凡脱俗,又表现出每裕不同凡响之采访。有感于此,李华生把画毕的《读书图》当场赠送给黄每裕。黄每裕受之亦“无愧”,回到广州后,连夜赶写了题为《才华横溢 “怪画”连篇——访“现代派”画家李华生》-文,经中国新闻社转发,为香港《晶报》等诸多报刊选用,蜚声画坛。而今,李华生类似《读书图》的画作在海外的拍卖价已飚升人民币数十万元之巨。

(注:左为黄每裕,中为李华生)
2002年,驻地记者黄每裕退休了。然而手中的笔没有退休,依然笔耕不辍。走遍大江南北浪迹天涯海角之后,潇洒地跨出国门,走读“外面的世界”,业已旅游83个国家,可谓“周游列国"了。记者本性难移,黄每裕一边旅游,一边写作,笔下积累的文字多达数千万,先后岀版了《药海扬忛》、《药海远航》、《外面的世界》、《多彩的世界》、《真我的世界》、《非常的世界》、《艺海欢歌》、《周游世界六大洲》、《心中的风景》、《慧眼看世界》和《走遍大千世界》等多部书籍,给广大读者奉献的精神食粮可谓“汗牛充栋"了。
时值癸卯雨水时节,仅以手机屏幕为纸,示指为笔,遥祝每裕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足迹所至,耳目所闻,尽抒胸臆,美文连篇!

作者简介:张道康,1947年生于达州大竹县,回族,职业报人。学生时代,曾主办两报一刊,为那场灾难深重的"文革"留下历史之记录。就业后,只身创办《重庆药械》报、《医药市场》报以及改刊后的《医药报》、《中国医药报》和《中国药业》杂志。退休后,被礼聘为世界华文传媒协会与全球汉诗总会副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