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尽的思念
文/甄春延
农历二月初一,是母亲去世的纪念日。一转眼,母亲离开我已经有14年了,半夜醒来,难以入睡,在客厅打开窗户,望着夜空中若隐若现的星星,想起许多往事……
母亲是一位38年入党的老革命,1920年出生于河北的一个开明绅士家,做过妇救会长、处长、监委书记、办公厅主任,不论是做什么样的工作,母亲都是事业第一。
我们兄弟姐妹小时候很少见到父母亲,一是我们都住校,二是他们工作太忙。
母亲曾有过8个孩子,听母亲说过,我的一位哥哥在抗日战争年代时,因为“跑反”,有病得不到治疗而早夭。
我今年也66岁了因为我是母亲最小的孩子,所以我和母亲接触的时间最长。我小时候记忆中的母亲很严厉,尽管没有参加过我和哥哥姐姐的“家长会”,但我和哥哥姐姐住校回家的时候,母亲总会抽出时间考核我们,了解我们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有表现不好的,母亲也会严厉的“责骂”我们,甚至用扫把抽打。所以我们都说“慈祥的父亲,严厉的母亲”,自小我们都“怕”母亲。
母亲个头很高,年轻时差不多有1,7米,父亲有1.65米,父亲经常调侃母亲是“打渔郎”,母亲一头短发到90岁去世的时候也没有多少白头发。母亲也是“解放脚”,因为姥爷的开明,她们姊妹三人都没有坚持裹脚。 
母亲打过仗,但没有受过伤。光复后,父亲从延安随东干队到东北工作,母亲也随着到了延吉、德惠、沈阳、长春工作。
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被中央抽调到云南开发三线林业工作,母亲又随着父亲到了云南工作生活。
在那段难忘的岁月中,母亲和父亲一样被“批斗”,被“殴打”,身上都被打得遍体鳞伤。但是就那样,母亲回到家里,也是第一时间先给父亲擦洗上药。
后来父亲被关起来,母亲也时时的关注着父亲的情况。有的时候想起那段往事,我的心里都是难以自制。我不知道那个年代人为什么会变得那么样?
记得有一次,在楚雄冬瓜机关大院里面,一个“造反派”拿着一杆枪,在楼下训斥着父母亲和我们,突然他抬手就是一枪,子弹就从我们头上飞过,我们都惊住了。
现在想想,看来生死就是那么一瞬间。一次,母亲正在接受批斗,我掉进水池里面差点被淹死,所幸被人救起。当时有人告诉我母亲,你去看看你儿子,他掉水里了。等母亲赶到那里,她抱着我就哭。
还有一次,我上树把腿划伤缝了17针。晚上疼的睡不着,母亲就整整抱着我坐了一夜。每当我想起这些,我的内心都是感伤。
回到东北后,母亲也是一直忙于工作,一直到离休。我一直和母亲住在一起,照顾父母亲。我先在学校工作,后来在机关工作,相对我时间充裕些。
为了照顾父母亲,我甚至放弃到深圳工作的机会,但我不后悔。后来单位分房子,我搬出来住,但也是天天看看父母亲。
父母亲住院,主要也是我陪着。所以相对说,我和父母亲的感情更加深厚。我的夫人后来因为有病多年,每一次我去看望母亲,母亲就和我“唠叨”一次,我老儿子怎么这么“命苦”,从小跟着我们遭罪,老了还负担这么重,说着就落泪,我只能劝慰母亲。因为母亲心里总觉得我跟着父母亲遭了不少罪,所以母亲非常疼爱我,爱屋及乌,也非常宠爱我儿子,甚至有些“溺爱”。
母亲多次对我说,你们怎么管教孩子我不管,但不能在我面前管教。有一次,儿子调皮把母亲的眼睛撞了,母亲本能的打了他孙子一下,结果,儿子哭母亲也搂着孙子哭,弄得我们也哭笑不得。
母亲一直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我记得她住院时,就和庄凤阿姨(抗联老战士)几乎天天聊天,谈抗联的历史,谈关内的抗战,高兴时候还唱抗战歌曲。
她常和王毅阿姨、李琦阿姨、耿纪兰阿姨打电话聊天。老省长高文经常给母亲打电话问候,母亲总是说:省长那么忙,不用总惦记我。宋振庭夫人宫敏章阿姨、朝鲜族人民领袖朱德海夫人金顺姬阿姨每次到长春来,都要去看看母亲。我都为她们那些老同志的乐观精神和深厚的友谊所感动。
我非常遗憾的是,因为出差刚刚回来,我没有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母亲因为心脏病突发,离开了我们,身边还没有人。当我赶到医院时,母亲的身体还没有凉。我在母亲的额头和脸上亲了亲,与母亲告别……
母爱是最无私的,最伟大的,母爱是我今生中最大的财富。有人说“世界上有一种爱比山高远,比海辽阔。那会是什么一种什么爱?”是的,我也会不假思索的回答:“母爱”!在我心中,我的母亲是千千万万个伟大女性中的一员。
在我的记忆里,从未忘记母亲对我的教诲,自立,自强,保持善良,正义勇敢。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母亲生平养育了七名儿女,她身上仿佛蕴藏了无穷的力量,我在身上看到是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顽强不息的学习精神。
母亲离开我们14年了,生前她没有什么奢望,就连离开也不愿打扰她的儿女,这也是我一直藏在心底最大的痛楚。而这种痛楚久而久至已化作深深地思念,愈久愈痛彻心扉。有时真想把它从记忆中抹掉,然而天地间从来还没有生出过竟能割断母子情感的利剑。这种与生俱来的情结,斩不断,挥不去,生生相连,世世不断。唉……
作者:甄春延(笔名)春城旧友
写于2023年2月19日清晨
作者简介:甄春延 (笔名春城旧友)、男、现年65岁
岁、“春城资讯”义务编辑、吉林省直机关退休干部、
本人一生始终酷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