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文瑞散文中的赣州城市形象研究
明飞龙 王瑶
引 言
龚文瑞,笔名文瑞、谷风,江西省赣州市人,生于江西省赣州瑞金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理事,赣南师院兼职研究员,赣州市红土地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职业编辑。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作品逾200万字,主要著作有《山水赣州》(江西人民出版社)、《赣州风雅》(中国文联出版社)、《客家故园》(江西人民出版社)、《赣州古城地名史话》(中共党史出版社)、《秦淮河上寻桨声》(大众文艺出版社)等12部作品。《散文选刊》连续三年转载散文作品,他的多项散文作品获国家、省级新闻奖和报纸副刊大奖。文瑞是个热爱家乡的作家,正是对于乡土的深深热爱,所以进入新世纪后他开始有意识的对赣州这座城市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进行细致地捕捉、打捞,赋予赣州这座城市不同的意义,当我们在阅读他的这些散文时能够亲身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从而激发人们对赣州的喜爱之情。
目前学界对文瑞散文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散文的美学境界、价值以及所表现的人生情怀,故土家园。比如:有缪俊杰的《原乡古韵 诗意芬芳——龚文瑞散文的美学境界》,程箐的《文化人格与心灵书写——龚文瑞散文的价值与魅力》,吕思睿的《营造心灵的栖息地——论文瑞散文中的自然审美意识与人文情怀》,李凌云的《尽遣情怀山水间——文瑞山水散文解读》,明飞龙的《山水情怀中的生命思考与文化忧患——评散文集<秦淮河上寻桨声>》、《文化关怀与人生情怀的诗意建构——读龚文瑞散文<风雨客家围屋>》,罗祥贵的《家园,精神与灵魂的栖息地——读散文集<家园厚土>有感》、简心的《一枚饱满的草籽——读文瑞散文有感》等。其中关于龚文瑞散文创作中赣州城市形象的塑造的研究比较少,也不是很系统,吕思睿的《营造心灵的栖息地——论文瑞散文中的自然审美意识与人文情怀》有过提及:“读文瑞的地理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淳朴乡村山美水美的风景与浓郁的人情味,更能体会到作家心灵里那褪去城市燥热后的恬静与舒适,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纯美的赣南,而那文字里流动的文化审美情趣与寻根意识又为我们从文化与精神上解读赣南这片热土提供了线索。”简心的《一枚饱满的草籽——读文瑞散文有感》中“围屋、城巷、古塔、宗祠、古屋、寺庙一座座逶迤在他的文章里,与古老的传说、独特的客家文化以及红土地文化相滋相蔓,构成了他深厚古远的内容风景。”体现了文瑞散文中对古朴赣州城市形象的塑造。
“一个城市总有一个城市的文化性格,阅读者的文化背景、修养、兴趣、着眼点不同,面对这个城市的氛围、文化积淀和历史背景,往往会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龚文瑞散文创作中的赣州城市形象与历史典籍中的赣州城市形象更具有“主观性”,体现了作家对于城市的体验与审美观照。因此,龚文瑞对赣州城市的描写, 无形之中构建起了赣州城市的文学形象,也就成为赣州城市文化意义的来源之一。在龚文瑞的笔下,赣州城市呈现出的形象是多面的,尤以历史的赣州、山水赣州、诗意赣州的形象较为突出。
一、历史赣州
龚文瑞以赣州城市为题材的散文作品散发着一种古朴典雅的历史气息。在他的笔下赣州像是一位睿智的老者,历经千年的沧桑依旧动人。这位文化赣州的掘金人,用他手中挥洒自如的笔演绎着赣州的掌故,好像他曾经穿越过时空隧道,洞察过赣州亘古至今的一丝一缕。赣州的古老历史形象在他的散文中随处可见,主要表现在对古老的赣州城市街巷建筑文化的打捞和赣州城厚重如磐的历史的叙述中。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龚文瑞开始关注赣州这片故土,“赣州这座城市作为宋城相对于其他城市而言更为丰满一些,它有它独特的文化性,而这些独特性正体现在我所讲的地名文化中,大量的赣州的历史文化,通过地名文化来弘扬赣州,让地名文化成为赣州的品牌。”龚文瑞在宋城流韵中细细地打捞古老的街巷文化并将它们串联起来。他以一颗赤子之心守望着古城,探寻者古城的足迹。龚文瑞写了“古虔州(赣州)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二码头、三潮井、古城墙、郁弧台、八景台、涌金台、寿量寺等山水氤氲、岁月风流的胜景。”例如:他在散文《灶儿巷》中这样写道:“这是一条典型的古城街——宋石明砖清瓦叠迭着一个个逝去的沧桑岁月,飞檐花楣雕窗泛映着一个个残旧的光荣梦想,卵石拼成的巷路,则通过一个个“明钱”图案,仿佛把时光截留在一个木履踢踏作响的时代,让30岁以上的人一走近就陡生亲切与怀想。”他还写出了孓然孤峙于江崖上的白塔的古朴与内秀:“再次走近白塔,白塔依旧是那么超然、淡远、荒寒、邈古,营造出的壮烈气氛仍是那般令人心魂悸动。虽说那素淡的塔身更淡了几分,铁红的岩石基座也被岁月和风雨侵凌得残蚀了不少,可儿时初见它那时便感觉到的那种古典的书卷气、亘古之恢宏感仍旧那么强烈…… 白塔巍巍,赣江依依。白塔是一位哲人,更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它目瞩一江清水裹挟着岁月走来荡去千百年,聆听着江水永远也讲诉不完的故事,显得耐心而又不动心。它的每一窗口都是天空、时空的最佳了望口,它的每一砖石都蓄满了大江两岸动人的传说。走进白塔,便走进了历史。”如此令人心动的白塔情思,让赣州这座城市在岁月的洗礼中更显古朴典雅。龚文瑞还将赣州这座城市所固有的街巷地名文化进行“二度创作”,在《感怀“一到十街巷地名”》将古色飘香的街巷历史文化呈现在我们面前:“听老赣州人说古虔州一到十的地名故事,是件十分开心的事。数字被编成了歌:夜(一)光山、二码头、三潮井、四路口(狮姑岭、嘶马池)、五道庙、六合铺、七姑庙、八角井、九曲巷、世(十)臣坊,顺口读来很是趣味。”这样的一条条古街巷,就很容易让人们一走近就陡然生出亲切与怀旧的情怀。
历史赣州的形象还表现在它厚重如磐的悠久历史中。赣州,这样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在龚文瑞的散文中表现地淋漓尽致。在《赣水苍茫》中:“呵,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我们了解到了虔州(赣州)这个地名的历史由来,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印上了你的足迹。而坐落在赣江边上的披着历史面纱的古城墙、八境台、郁孤台等人文景观更是引来诸如苏轼、辛弃疾等文人墨客的驻足,于是乎唐朝的诗、宋代的词、明清的歌,便从这空间舞台上流泻,流泻了一千多年,流泻到史书里,流泻到了赣州人的血液里。而以龚文瑞为主与文友以文林堂笔名写的“虔城揽胜”则能从丰富的文化历史画卷中,钩沉史实,梳理传闻,作出冷静地审视,抓住各不相同的文化渊源,既从外部意象上,又在内在意蕴上,勾勒出各不相同的文化神韵,将历史赣州城市形象塑造地更为丰满。
不论是幽长的古街巷,古老的宋城墙,久远的郁孤台,还是柔情的赣江,巍巍的白塔,在文瑞的笔下无不尽显赣州城市的历史古朴与典雅。正如他在《宋城礼赞》里写的那样:“有着二千二百年历史的赣州城,处处流淌着岁月的风流。这座古老的城市,宋城文化精粹历历在目,虽是饱经沧桑,却始终洋溢着风采,向世人昭展着它亘古的魅力。因为有着太多的传说与故事、太多的伟人与名胜,便注定了城市的不朽,注定了城市在让人在阅读时,有着阅读历史并与历史对话的深重感。”
二、山水赣州
在文瑞的笔下,赣州是座美丽的山水城市。龚文瑞在《宋城流韵》里开篇即说:“武夷山西面,大庾岭的北侧,一片红壤低丘上,章贡二水紧紧环抱着一座古老的富丽江城。这便是江南名城--赣州。”赣州地处赣南山区,山环水抱,风光秀丽旖旎,孕育了这一方宜居的红色大地。赣州历史悠久,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错落有致,相得益彰。秦岭之南,南岭之北,正是这恰到好处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赣州独特的气候条件,每年立春之时便已鲜花盛开,淅淅沥沥地下过一场场春雨之后,经历寒冬的万物复苏了。而许多的常绿树木在冬天也不干枯,照样郁郁葱葱,仿佛使人忘却了赣州也是一座四季分明的城市。
龚文瑞笔下对赣州城市的山山水水、古迹名胜甚至一草一木的描写都是赋予了个性情感的:“他把赣南的山水描写得如此逼真,如此秀美,如此动人。我读他的作品,犹如跟随他重温如诗如画的故乡美景和那动人心弦的古老传说。”章江与贡江好似两条长龙盘绕在赣州城的三面,因此赣州是一个拥有着美丽江景的城市。而龚文瑞在其《宋城流韵》中特别赞美了这一番美妙的风景:“赣州滨江是城市的现代画卷,是一处坦荡着美丽流放着风情漾着秋波的绝好的去处……行走在滨江,是另一种神迷感觉。蛇龙般的路灯给花园带来鲜活与光明,给花园的美丽披上一层淡淡的辉晕,折射出一种怡人的幸福的幽光。黑暗中是从来没有幸福可言的,人类的快乐几乎都来自光明与追求。江中心的‘诺亚方舟’静静地气宇不凡的泊着,溢彩的灯饰把一种无可名状的神秘感觉悄然释放,让岸上人的目光老被它粘住,似乎想透过黑色的空气去视察其中究竟怎样演绎圣经中诺亚方舟古老故事成为现代新版本。”文瑞的笔下赣州的江对于整个赣州来说是其城市灵魂所在,而他之所以能像一位诗人一样歌颂赣州,也应该是因了这江水的陶冶。
赣州的江水,造就了龟角尾、八镜台、郁孤台等等风景名胜。在文瑞笔下,这些景致对于赣州来说就好似是棋盘里的棋子一样不可或缺而又错落有致,更添了山水古城的风韵。赣江源头的龟角尾因形如龟尾而得名,更因为古往今来人们对它的解读而多了几分神秘色彩。《漫话龟角尾公园》对龟角尾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龟角尾旁有龟角潭,江西母亲河——赣江的源头便在龟角潭。从崇义聂都和大余河岽遥遥而来的滚滚章水,以及从石城、瑞金、长汀之石寮岽(插花山)莽莽丛林中奔流而来的滔滔贡水,在龟角尾处汇合形成龟角潭,而后合抱成浩浩赣江轰然北去。”还记录了古人对龟角尾雄伟壮丽之景的赞歌“这里于是成了江西人溯源的第一站,成了历代文人骚客吟咏赣水的开篇,明代薛甲称颂这里是‘章贡交流地,云霞把袂初’;清代黄虞面对赣江,更是豪情激越:“彭水通湖汉,章流合贡津。编排鸠木客,怖浪祷江神。市闹龙船鼓,山逢赣巨人。从来称秀异,云壑好投纶。”然而,龟角尾不仅仅是一处景那么简单,在赣南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龟角尾与赣南客家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成为了客家人迁徙历史的最好见证。正如文瑞的《漫话龟角尾公园》赞扬的那样“赣州龟角尾,它聚敛着客家历史,彰显着客家脉络。它高踞历史之巅,为海内外客家人营造出一个倾诉乡情的心之家园、寻根祭祖的魂之厚土。”
除了龟角尾与历史联系颇多之外,郁孤台也是赣州非常有代表性的景点。登临郁孤台,看青山连绵,江水滔滔,此情此景,怎能不叫人怀古咏今。郁孤台在文瑞文学世界里的赣州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他在一次演讲中着重提到了郁孤台:“郁孤台历史街区是古代诗词赋极多,融古迹、会址、旧居于一体的文化街区,是赣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佳句使郁孤台闻名天下,当代又因江泽民题抄而更加声名鹊起;街区内还有赣州工人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广东会馆,充满故事传说的田螺岭、贺兰山,以及蒋经国旧居花园塘。今天,郁孤台历史街区已成为赣州城最重要的城区游景区。”
“赣江水犹如一本奇妙的大书,流动的江面写着无穷无尽的意义,白塔便是一介书生,千年来天天读着听着江河书写的故事吟唱的歌,渐渐地它也成了一位老人、智者,它蕴积着太多的智慧乃至透射出灼人的哲学之光,给我们这些朝拜者以点点滴滴的享受。”文瑞笔下的赣江水与白塔已然融为了一体,时刻向世人昭示赣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山水名城。
显然,在文瑞的笔下的赣州山水并没有显得单调无味,相反,一处处瑰丽的赣州山水却被他表达得既美丽动人,又丰富无比。虽古虔州(赣州)八景已不可考,而今时赣州依然山水秀丽,通天岩等一大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巍然屹立在赣州城市的各个方位,使赣州更加有风韵。文瑞笔耕不辍,不停地发掘赣州的美丽,对人们重新更好地认识山水秀美的赣州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诗意赣州
赣州,在龚文瑞的散文创作中是一座充满诗意的城市。不仅其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充满诗意,而且在这里的生活也是雅致的,居住在这里的人举手投足之间都给人以美的意境。细细品读他的有关寻找赣州诗意的散文作品,我们可以从诗意的内涵出发将其分为几种类型:一是写赣州山水的诗趣的,如《山水赣州》、《虔城雨韵》、《宝葫芦风情录》等;一是以诗意眼观审视赣州人生活的诗味,如《都市里的村庄》、《葡萄美酒夜光杯》、《赣州的城市休闲》等;一是写赣州人或者在赣州居住过的名人的逸闻趣事和文化足迹的,这些散文,无论是展现人物个性还是表现其特别的人生经验或个性精神,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诗意,如《名人与赣州》、《王阳明与赣南心学》、《赵抃与宝葫芦的传说》、《刘彝及福寿沟》等。
龚文瑞可以将虔城的雨写得充满诗情画意:“看雨,是因为雨流淌诗意。要看虔城的雨,仍须到深长的巷子里去。如那街巷交错的曾家巷,或倾吐幽然的灶儿巷,这些有着数百乃至上千年历史的街巷,溢满了世俗情调与地方风味。虔城的雨在这空荡的巷子里斜飘着诗意,真仿佛剪裁下的一角江南图画似的,美得让人叫绝。”他的文字游走在感性与理性之中,将个人的那份美学追求赋予给这座城市,“他那融入自然的情怀,细腻的观察,不凡的切入角度给我们带来一阵清新的散文风,从文瑞的文字里我们真正感受到生活纯净自然的真谛,深深沉醉于文瑞营造的充满自然美的散文世界,那是一个原生态的纯美世界,有着‘处子的清纯’……他用优美而清淡的文字描绘一个文人心中纯净的自然世界,有别于热闹都市的自然世界,他一颗赤诚的心游走于山水之间,也把这种优美的天然的精神气质悄然传递。”
作者还将赣州这座城市描写的诗意盎然:“眼望城市栉次比粼的房舍和贡江与赣江那边的青山重岭,让我们有一种生命为之激越的豪迈之情油然而生。城市如一只家犬,温柔地趴伏在我们的脚下,呈着金色的云霭为它镀上了一层迷人的光泽,使城市显得既高贵又生动。”还有那“秋天的五指峰如诗如画。极目湘赣两地,无边无际的山峦如凝固的波涛,森林似翠浪泛涌,村庄像星罗棋布,天地接壤处是一片溶入尘嚣的混浊……”画面。一种饱含深情的磅礴大气,一种置身尘外的豪迈超脱,给人以动人心魄的美感!
在龚文瑞的散文作品中赣州人的生活也是诗意的。“中西文化在这里有机地融合着,是那么地和谐。于此情此景中,每一个来者都有一种沁入心底的美感,觉得这里很象是都市里的村庄,优雅,曼妙,纯粹一个制造浪漫与宁静美的时尚之地……原以为这幢高大华美的大楼是富贵人的天堂,这如蝶样舞来蹈去的姑娘的热情服务暗藏“杀机”,这高脚杯里闪着神幻美色的果与酒定然要价不菲,不想,供两人食用的西式套餐,五六个品种收费却不过半百,让人意外,也让人宽慰。格高境雅的处所,也可让成为一般平民百姓可以消费得起、享受得了的休闲地,当时,我就想,三五好友,情侣二人,一家三代,不是尽可以在这里享受一番。”“连绵的樟树群落疏掩着不尽的高楼厂房,几家稍早些的午炊烟气缭绕经久不息,一个牧童于河畔草地上挥动着竹梢,亮起一道优美的弧线,煞是动人。可见,距离构成风景,距离产生美。河中心,舟帆点点,随波逐流,艄公无动于衷地立于船头,倒也显得悠闲自得。”就连普通百姓闲暇的时光在作者的笔下都是充满着诗情画意的“下午,古巷内飘着茶香,老人们瞌着瓜子在啜饮着磋砣岁月的点点滴滴,直到下个聚会又再继续。早晚,有谁家孩子在与音乐作友,巷内漾满了西洋琴声。音符飘飞,与宋石明砖清瓦撞击着,古巷发出一片灿烂之响,好听得很。”这样一幅幅温馨而美好的画面在作者的笔尖游走,传达出诗意赣州的形象。海德格尔启示我们存在自身即存在诗意,人要用诗意的存在来实现自我的存在。作家龚文瑞正是在他的散文创作中这样做的,并注重将自我的诗意来填充自然、城市文化的诗意存在。
在龚文瑞的散文创作中赣州是一座文教气息浓厚的城市,是一座具有古典诗意的城市。几千年来,赣州这块神奇而丰腴的土地,不仅孕育了一批又一批本邑的文人学士,而且以其壮美的山川名胜、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风俗人情,如磁石般吸引着域外高士大儒,慕名远来,流连咏叹,留下了大量羡煞后人的诗词墨迹,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一串串璀璨的明珠。例如,散文《赵卞与宋虔州八景》中对于外来名人赵卞与宋虔州(赣州)八景的关系进行的探寻,让文教虔州城在赵卞的情怀和笔墨下楚楚动人:“翠峰郁然起,惟此山独孤。筑台山之巅,郁孤名以呼。穷江足楼阁,危压斗牛墟。直登四临瞰,众势不可逾。赣川绕左右,庾岭前崎岖……”。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名人轶事。龚文瑞写赣州的名人轶闻轶事无论是展现人物个性还是表现其特别的人生经验或个性精神,都被浓郁的文化诗意所笼罩。在《花园塘遐想》中作者将花园塘的景与名人蒋经国先生联系起来,使人感到文瑞之于花园塘,不重在描绘它景色的秀美,而是重在将花园塘和人物、史事相结合,构成一种含蓄隽永的诗意境界,丰厚耐读。散文《董榕与丰台》更是将丰台里特有的绿榕和历史名人董榕联系起来,让原本普通的事物多了一份文化色彩:“绿榕记忆了太多的时光岁月、人物故事,从最初的感动转而深沉起来,这种深沉,最主要的便是表现在哪如龙虬一般盘根错节的根须。于是,走近这棵古榕的人类,便非常容易从中寻找到一种文化力量……丰台从一开始就属于是文化的。它建于文化之苑,建于文化人的手里。其中,赋予了最厚重的情感当数筑台人——董榕”。作者认为赣州城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历朝历代的文化名人是分不开的,他们的故事为这座城市的文教形象建构增色增彩。而名人留下的文化足迹还有“宋虔州(赣州),因为周敦颐的南安、虔州两府为官而有了‘中国理学’的起源、因为苏东坡的两次经历而有了‘八景文化’的启动、因为隆祐太后及南宋王朝后宫的流亡而有了‘康王文化’的遗迹、因为岳飞的剿匪而有了‘精忠文化’的留存、因为辛弃疾的悲歌而有了‘郁孤台文化’的高阜、因为文天祥的勤王而有了‘正气文化’的诞生……带来了城市空前的文化繁荣,而使得天下文人骚客纷之沓来。”在赣州居住过的外地名人的墨迹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中,在《名人与赣州》中作者以脉络清晰的形式加之散文化的笔调将对那些历史文化名人的温情与敬意跃然于纸上。
结 语
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说:“任何一座城市的形象都是历史境况与文学想象建构而成的,这也就决定了城市形象的多元性。城市形象是由建筑、道路、自然景色、人文景观、风俗人情等不同的意象组成,而不同的观察者由于自身背景的差异,即使在相同的意象中也会发现不同的内涵。”龚文瑞散文中的赣州城市形象是多面的,其中历史赣州、山水赣州、诗意赣州可以说是其核心。他的散文通过对古老赣州城市街巷建筑文化的打捞和赣州城厚重如磐的历史的叙述塑造了历史赣州的城市形象;山水赣州体现在龚文瑞笔下对赣州城市的山山水水、古迹名胜甚至一草一木的描写中;文瑞散文中描写的赣州城市自然风观、赣州人的生活方式、赣州历史文化在字里行间里都透着浓浓的诗意。由此,龚文瑞通过他的散文创作来参与现代赣州城市形象的建构。可以说,在赣州城市文化史中,龚文瑞的散文有着其不可替代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 程箐.文化人格与心灵书写——龚文瑞散文的价值与魅力[J].创作评谭,2008-11-05(06).
[2] 龚文瑞.赣州风雅[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08.
[3] 龚文瑞.山水赣州[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4] 龚文瑞.赣江明珠[N].赣南日报,2006-03-13.
[5] 龚文瑞.赣州古城地名史话[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6] 龚文瑞.秦淮河上寻桨声[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
[7] 龚文瑞.作家笔下的赣州[M].海峡文艺出版社,2010-06.
[8] 龚文瑞.书简谈片[M].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
[9] 龚文瑞.千年风华文清路[N].赣南日报,2012-01-26.
[10] 缪俊杰.原乡古韵 诗意芬芳——龚文瑞散文的美学境界[J].文艺报,2009-03-12(002).
[11] 李凌云.尽遣情怀山水间——文瑞山水散文解读[J].创作评谭,2006(03).
[12] 明飞龙.作为“北平”的昆明——抗战时期外省作家笔下的昆明形象考察[J].云南社会科学,2013(01).
[13] 山谷.遥望姑苏台[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