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古道:古代南方水路的最重要部分
龚文瑞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 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得到世界诸多国家的呼应。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源于古代南方水上丝绸之路,而赣州则是古代南方水上丝绸之路的最重要的结点城市之一,其中梅岭古道又是这条古代水上商路的最重要部分——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 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 长安(今 西安)为起点,经 甘肃、 新疆,到 中亚、 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 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后来,史学家把沟通中西方的商路统称丝绸之路。因其上下跨越历史2000多年,涉及陆路与海路,所以按历史划分为先秦、汉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按线路有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之别。陆上丝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为“北方丝路”与“南方丝路”。陆上丝路所经地区的 地理景观差异很大,人们又把它细分为“草原森林丝路”、“高山峡谷丝路”和“ 沙漠绿洲丝路”。
隋唐年代(589年~896年)丝路空前繁荣,胡商云集京师长安,定居者数以万计。到了唐中叶,由于战乱频繁,风沙频繁,楼兰古城毁圯,丝路被阻,规模逐渐削减,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而代之。
海上丝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达到顶峰,明中叶因海禁而衰落。海上丝路的重要起点有番禺(后改称广州)、登州(今烟台)、扬州、泉州等,规模最大的港口是广州和泉州。广州从秦汉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国最大的 商港。明清实行海禁,广州又成为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广州、泉州在唐、宋、元时,侨居的外商多达万人,乃至十万人以上。泉州则发端于唐,宋元时繁荣盛极。历代海上丝路,亦可分三大航线: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朝鲜、日本;南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东南亚诸国;西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由于广州港自秦汉至唐宋明清一直处在最重要的对外开放状态,因此有着极其显著的商业地位。而赣州因为处于由长江-鄱阳湖-赣江-章江-大余城东门码头-梅岭古驿道-南雄-浈江-北江-广州这条南方水上丝绸之路的最重要路段,而随着广州港的兴盛也繁荣一时。可以说,北宋赣州城成为全国三十六座名城之一,即缘于熙宁年间虔州打通十八滩并和韶州府双向拓宽梅关古驿道有着直接关系。
古代驿道,换句话说,就是连接中央与地方甚至是海外的一条经济脉路,也是一条经济繁荣之路。古代赣县、南康、大余三地是个流通旺盛之地。所谓流通,既有地理意义上的流通,如从大庾河岽起源的章水和另一支从崇义聂都起源的章水,均在境内流淌,并在三江乡汇合,是为秦代“南野口”,故而三地交通便利,商品流通繁复,邑人经商意识自古显强;同时也有人口与文化意义上的流通,在民国及之前这三个县邑一直是交通最便利之邦,南可至信丰或大庾而通粤东或粤北,西可至崇义而通湘,东与赣州城相邻,特别是大庾城东门码头至南康城蓉江码头至赣州城西门码头这段水路,造就了蓉江镇、唐江镇、凤岗镇等重要商业镇地,成为古代至民国初年以前极为重要的南方黄金通道。这条黄金通道承载着南来北往的官吏、商人、掮夫、行人,所有南行的人流,到了南安府东门码头上岸,越过梅关雄关,走八十里旱路,途经珠矶巷(后成为客家南迁重要据点),即进入南雄,复以舟行,经浈江,至韶关北江,旋至广州,转虎门入海。
这条水上商业道路,早在晋代就已经非常通达,曾任赣州知府的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的《晋书卢循传》中转记了一则事:“晋盗卢循据广州,以其党徐道覆为始兴祖,循寇建康,以为前锋。”“初,徐道覆密欲半月舟舰,乃使人伐船材于南康山,伪云将下都货之。后称力少不能得致,即于郡(此指韶关始兴)贱卖之,价减数倍,居人贪贱,卖衣物而市之。赣石水急,出船甚难,皆储之。如是者数四,故船板大积,而百姓弗之疑。及道覆举兵,按卖券而取之,无得隐匿者,用户并力装之,旬日而办。”“道覆虽失所从为叛逆之谋,然其事固可称也。”似乎说的是晋代徐道覆用商业计谋获取造船板材一事,既说明南康在晋代是森林茂盛之地、樟木诸多、伐木时久,也反证了南康至即始兴两者之间的商业繁荣。事实上,由于南康材多,隋代便设官,名谒者,专门管理木材交易事,《唐书张元素传》载:“隋家造殿,伐木于豫章,二千人挽一材,以铁为跋,行不数里,毂鞭坏,别数百人赍毂自随,终日行不三十里。一材之费,已数十万工。”隋时,南康属赣县,赣县属豫章,而史书中豫章伐木,实指赣县境邑,因为早在秦时中原便无木可伐,秦木客即出于南野、南康、赣县地域也。
古代交通以水道为主,故官路其实就是航道、水道。赣县、南康、大余邑内章水两源穿境而过,水路也就随之而生。清同治版《南安府志》中《章水经流考》载:“章源从南安郡治下东山之麓,合湛口、灵崖、和溪、蕉溪诸流,东北趋南康,水始澄澈泓深为芙蓉江,在今邑治之南,复东流折北环邑治,再东行以趋南野口……而其西有长沙、桂阳所出之犹水、益浆水,自上犹江入之崇义南源、大嶂诸水,并东流趋符江口,入之郡北境。豫水(大余热水)又东历南坑,会莲塘梅江之水,至南野口合之,从此始又逶迤东北行,至赣而会合雩都东来之贡水(湖汉水)……”其中,南野口即今天南康三江口,可见汉代定赣县时,以此与秦代所定南野县划界,故有南野口之说。
梅岭古道,从南安府东大码头登船北去,一路顺章水,若顺风顺水,则轻快如马,一日可至赣州。梅岭古道,古名横浦道,是岭南古代十大水陆交通线之一。著名中西交通史专家张星烺指出:“广州者,海舶登岸处也。唐时广州之波斯、阿拉伯商人,北上扬州者,必取道大庾岭,再沿赣江而下,顺长江而扬州也。”两宋时每天经南康、南安往返梅关夫力不下千人。岭北有南安府照顾,岭北有珠玑巷呼应,两地茶坊客栈及各种店铺,鳞次栉比。明万历年间西洋传教士利玛窦取道珠玑巷逾岭北上至赣州,一路上他看到“许多省份的大量商贾抵达这里,越山南运;同样地,也从另一侧越过山岭,运往相反的方向。运送广东的外国货物,也经由同一条道路输往内地。旅客骑马或乘轿越岭,商货则用驮兽或挑夫运送。这种不断交流的结果,使山两侧的两座城市真正成为工业中心,而且秩序整然,使大批的人连同无穷无尽的行装,在短时间内得到输送”。直到同治年间茂名籍举人杨廷桂《南还日记》仍载:古道“行旅如蚁,挤拥如观剧”。历史学家范文澜指出:“鸦片战争前,广州是唯一通商港口,出入货经两条大路,一路起广州经大庾岭沿赣江北上至九江;一路起广州经南风坳过湘潭……两路水陆运输、护商、旅店、商贩等业及依附为生的人数不下百万”。而这百万人中,南康人即占了三分之一左右。
梅岭设关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积极开发岭南。公元前213年,屠睢、任嚣、赵佗率五支各十万大军进入南越之地,其中一支即驻守在南野。其时军队主要由秦国平定六国后俘获的贵族与奴隶组成,其南征的主要目的是开路、伐木、建政,其时北方秦岭一带贵木已乏,而赣南一带有无边无际的樟木等名贵木材,正好供给建设中的秦皇陵、阿房宫、长城工用。
梅岭开山筑横浦关后,一举打开了沟通南北的孔道。秦军民得以大批入粤,先置龙川县,由赵佗任龙川县令,旋置南海郡,由任嚣任郡守,两级政权的建立,大大促进了岭南经济及文化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岭南与赣南的交流与沟通(事实上,当时的龙川境邑宽广,今天的寻乌、三南大部分地域均归属其管辖)。后来,横浦关毁于战火。从汉至唐,梅岭只有岭之称,而无关之名。现关楼是宋嘉佑年间虔州(现赣州)知州赵卞联合韶州两地官民共同修建,历代修葺,保存至今的。梅关是既险且美,她是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唯一交汇点,对中国二千多年来的经济、政治等方面有着深远影响。
梅关古驿道,也是一条官贬之道。历史上韩愈、刘禹锡、苏东坡、汤显祖等遭受政治迫害的官宦在这条官道上走过来回。梅关往南,是政治文人们认为官宦生涯的“结束”之地;梅关往北,则是这批文化重新获取政治生命的又一次轮回。当年苏东坡在梅关关北迟迟不愿抬脚南去,即表达出他对前途命运的深切忧患。
梅岭古驿道,始通于秦。秦始皇“治驰道”,“道广五十步”(约七十米),是有别于一般道路的高速道路,形成了影响至今的全国交通网的主纲。“夸父追日”展示出远古先民豪壮气概和对交通效率的热切追求。《史记·夏本纪》载:禹奔走四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曾经“陆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浉(类似轿)”, 殷人则“肇牵车牛,远服贾”(《尚书·酒诰》),《诗经·小雅·大东》载:“周道如砥,其直如矢”,体现了对速度的追求。交通运输系统的完备,对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和文化统一,发挥积极作用。清朝的广东官路就此形成:北京经涿州、雄县、德州、济南、徐州、合肥、南昌、赣州、南康、南安、南雄、韶关、番禺、广州。
《唐国史补》记载:“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就是经由梅岭古驿道,进贡高力士故乡茂名的荔枝。“南来车马北来船”,古道上商旅络绎不绝,道旁客栈饭店、茶坊酒肆,鳞次栉比。梅岭古道从此成为沟通南北的主要孔道。“客家才子”、清朝翰林编修、湖北督粮道宋湘,所题梅岭凉亭对联记载了古道的繁华:“今日之东,明日之西,青山叠叠,绿水悠悠。走不尽楚峡秦关,填不满心潭欲壑。力兮项羽,智兮曹操,乌江赤壁空烦恼!忙什么?请客静坐片时,把寸心想后思前,得安闲且安闲,莫教春秋佳日过;这条路来,那里路去,风尘仆仆,驿站迢迢。带不去白壁黄金,留不住朱颜皓齿。富若石崇,贵若杨素,绿珠红拂终成梦。恨怎的?劝你解下数文,沽一壶猜三度四,遇畅饮时须畅饮,最难风雨故人来”。
其实,唐朝乃至北宋熙宁年间的古驿道并不成规模,甚至是稍的车马都不能会车。直到赣州知州赵卞任上,会同韶州知州双向拓宽梅关古道,才将这条古驿道“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驿道上才出现“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繁荣景象,即这条南方水上丝绸之路才算真正实现其货物大流通的作用,南安府城、南康城、赣州城三个城市的经济地位才显著起来。
这条自唐代北方丝绸之路渐没后的南方丝绸之路,一直风光了一千年余年,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两位驻赣州的广东军阀余汉谋、李振球为在加强粤赣联络,开展通商业务,修通了赣韶公路,其辉煌岁月也随之结束。

作者简介:龚文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会副会长。独立学者,长期从事地方文化研究,著有《客家文化》《秦淮河上寻桨声》《一蓑烟雨任平生》《吾心光明一一王阳明南赣史话》《赣南书院研究》等近三十部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