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研朱墨作春山
——品读王耘的山水画
作者:李传明
主播:伊月儿
王耘,1968年生于西安回坊,自幼在何海霞,王子武先生的启蒙下学习绘画,师承著名书画家程大利,雷珍民先生,曾任陕西省书画院副院长,西安市民族书画研究研究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首届访问学者。
王耘先生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中国山水画的承古与开新,将自己对生命的体悟同艺术的审美意趣浑融一体,注重笔墨的纯粹,诗意的表达,在图式的寻觅探索之中,逐步形成沉雄华滋、雅健清新的个人风格,传达出一种“中正平和”的艺术魅力与哲学意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当代山水画家的笔墨表达在继承中寻求变化,依旧强调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训,王耘坚持着继承传统,又远足于祖国的山水大川,在以山水为对象的描绘中,融入自己对生命的内省反思以及对自然的思考和感悟,在这种艺术形式的表达中实现自我生命的一次次净化与升华。
他的作品简约明朗,构图以平远为主,体现着人与自然相谐相依的美妙情态;而大幅山水则充溢着欲升之势,峻岭深壑、飞瀑流泉、林石云烟,在气韵贯通中涌动着天地之间一股浩然之气。
正如他的恩师,(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全国美展评委)程大利先生所言,“王耘画,笔沉墨厚,气息沉稳,确无花样之术。其画中正平和,正是山水画大道正途”
王耘画作,笔沉墨厚、气息沉稳,确无花样之求。画家不能高古,病在举笔只求花样,脱开时代病,必有光明前景。王耘笔墨必有大观焉。
王耘画作“中正平和”,笔沉墨厚。正是山水画大道正途。若累以时日,积以书卷,必成大器。更何况心底沉静,不存渣滓,虽为国家画院首届访问学者,从不以“XXX工作室画家”名世,是中国画做人理论的践行者,得正道。
王耘善于营造丘壑之灵韵,于万千山水之间描绘自然物象的骨骼轮廓,抒发自我之浩然之气,讴歌大千世界蕴含之奥秘,朴茂中饱含灵韵。他的力作《锦绣山河》,整个画面平稳、中庸,山水树石的布局统一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之中,左下角的少实在与右边大面积的多相抗衡,远方的一潭碧水在迂回缭绕之间化解了人们欣赏视觉的压迫感,瞭望远处的一组横山,大有“坐看云起时”的闲适与惬意了。
山水画是人们审美幻想中的精神家园,王耘的山水绘画堪称静美,他用淡泊的情怀塑造出了一个清净理想的山水世界。“笔沉墨厚”与“气息沉稳”正是王耘绘画艺术之源头活水之展现。
著名美术理论家,国家画院教学部主任马啸先生是王耘的业师和挚友,他对王耘艺术生涯的经历和心路历程有着更深层次的解读:身为穆斯林的王耘,走的是一条传统的中国文化路径,他笔下的丘壑、溪流、树木、云气均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样式。
王耘擅长山水画,努力追求“中正平和”。无论笔与墨的运用,还是画面的造型的表现,都不尚奇谲、怪异,而是以“古已有之”之法,以一种“平常”的态度来完成。这在当下这个心神不宁的时代,显得难能可贵。
王耘在不惑之年进入著名画家程大利工作室深造,这对他后来的绘画之路的拓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这是王耘艺术生涯的转折点。
在国家画院和程先生的工作室,有不少东西要学,但归根结底就是两项:文化,技能。这些年,王耘的山水画创作之所以能不断提升,也正得益于此两项。
追求笔墨的“天真幽淡”,以“仿古”为己任,学习古人的经典,“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要以古人为师,更要以天地自然为师,循自然之道,见天地精神——这可以看作是王耘师中国画的重要路径。对于中国画的研究与学习,仿古是基本的学习途径之一,而在当代一般人认为仿古的作画方式,限制和阻碍了画家的创造能力。殊不知,仿古乃是续接传统中国绘画正脉的良方,仿古中国画创作是通往原创活力的唯一途径,也是开启画家的原创之路。王耘就是在坚持走这条路径。
王耘的画简约清朗,着意于近景刻画,远景简略;用笔细劲中锋,犹如游丝,然纤而不弱,力而有韵,皴染多用“米点”,苍而润,构图以平远为主。大幅山水则峰充溢着欲升之势,既挺耸又深远,既飘逸又俊秀,气势浩然,空间感强,体现出“大山堂堂”的伟岸气概,憾人心魄。山的形态,以线框勾示,岩石纹理,以短笔直皴,笔能细碎多变,笔墨功力,跃然图中。皴法变化丰富,短砍、长皴、顺笔、逆毫、方折、圆转交替使用,不辨具体皴法,却杂而不乱,灵活有理;墨色淋漓,又富浓淡层次,布满全幅却不显迫促,具秀润和空灵感。
注重气韵,是王耘作品一大特点。布局上兼取王蒙、龚贤的繁密,而融为自己的笔墨风格,而使笔活墨灵,活而生气,灵而韵动,以体现山石之浑厚、树木之繁茂、水之空明、云之自在。清·唐岱《绘事发微·气韵》:“画山水贵乎气韵,气韵者非云烟雾霭也,是天地间之真气。画山水只有让天地自然的真气,流注于作品之中,才能透露出自然四时之真气,使作品具有真情实感的魅力与生命力。
中国国家画院著名书画家翁芳友先生从哲理的高度评价王耘的人品和作品:信仰能够激发灵魂的高贵与伟大。王耘是一个有着虔诚信仰的人,他善良、厚道而谦和,他又是很感性的。他的信仰还源自他对伊斯兰教朴素的情怀,坚持个人生活中的操守,平静的韧性与耐性是他性格中的特质。或许是因为他内心的信仰情结,以及他对中国画深度、意义的理解,使得他对于中国画有着巨大的使命感。
王耘的山水绘画承继了优良的伟大传统。具有一种“浑厚华滋”的壮观与昂扬。尽管他的皴、擦、点、染无不如旧法,但他的精神气度、他的笔墨情绪还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
王耘没有一味的模拟古人,但他的山水也不是大自然里的“真山真水”,而是经过他自家精神“意造”而出的鲜活意象。这一点,王耘的确为当代山水画的创作开启了一个新途径。
回归到性情与笔墨上。其用笔清朗,笔笔分明,以骨法为尚,沉厚自然;用墨上淡不虚浮,浓不凝滞,而能浑融一体。更难得的是其绘画格调清新不俗,不仅具有笔墨韵味,还注重了意境的营造与拓展,生发出了引人品味的内涵。
他对传统有着一种真诚的敬畏,他是真诚地喜欢传统中国画所营建的文化氛围。在他的笔墨间流露出的一种真挚朴实的情感,是对传统的一种思考、继承,更是理解,在他的笔下没有狂烈激昂的表现,就是大作品,也表现得相对平和,不激不厉而能风格自现,表现出的是一种生命存在的真实状态。
在品读王耘的画作中,我能感受到他多年苦心经营的笔墨里有着一种属于生命的深沉与厚重,这种意味既是他的人生风景,也是他的人生,或者说,作为艺术家的王耘来说,其实,在很多时候,他是一个虔诚而孤独的寻觅者,在他充满生机的笔墨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与探究。他的画,在当下来看,至少有三点值得关注:一是笔墨的纯粹。对于一个中国书画家来说,一直坚持着对传统笔墨语言的敬畏,可以说,在王耘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北方人实实在在的笔墨与书写状态,这恰恰是中国山水画写意精神最核心的东西,这种纯粹的状态,让他以一种进退裕如的方式在中国的山水中自由徜徉。二是诗意的风度。中国的绘画艺术,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因为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关联,所以更多的强调诗性的表达,在绘画中,呈现的是一种经过心源“内化”而升华的东西,是一种诗意与雅化结合后的呈现,而不是简单的“应物象形”。在王耘的作品中,无论是山水,还是花鸟,不论巨幅还是小品,都有着一种诗意鲜活地充盈其间,这一点,自然让他的作品增添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三是图式的寻觅。对一个艺术家来说,这一点显然是最为重要的,敬畏传统、滋养文心、图写自我是一个艺术家的自觉追求,或者说,这是证明一个艺术家是否真正具备大家气象的重要标准。在他的作品中,虽然还是传统的笔墨,但显然已经有了他自己的情感,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他自己结实的影子,在他深雄雅健的笔墨中,应该有着许多令人心动的期许。
愿乞画家新意匠
只研朱墨作春山
著名书画家陈克年先生在参观了王耘画展后,兴奋不已,即兴为王耘题词致贺:
愿王耘先生笔墨纷披,高情远致,日臻化境!并激情赋诗一首相赠:
笔下云山着意长,
深雄雅健自苍茫。
泉声野霁秋风晚,
一抹斜辉雁几行。
癸卯年孟春
【作者简介】李传明,周口人,曾任周口日报社主任编辑,报业书画院院长,《中国回族学》副主编,河南省民族书画院副院长,《河南回族》副主编,主编《中国清真寺楹联》,参与合作编辑《中国回族典籍白话丛书》1一6册,主办中国穆斯林书画艺术巡展十多省市二十余场次。诗文作品百余万字刋发于国内有关书报杂志,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参展。
王耘 回族1968年出生于西安
中国国家画院 访问学者
原陕西书画院副院长
原西安民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国家画院科题方问"中国画笔墨中正性"
【主播简介】穆红,女,回族,笔名伊月儿,原籍陕西,旅居义乌,义乌市作协会员。喜欢徜徉文字间,与灵魂对话。现为笔墨天方平台授权作者;京津沪头条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