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岭的石塘
文/李学蛟(山东临沂)
故乡的村西是一片说不准面积的丘陵地带,祖上留名:西岭。
该地带较为独特,大概要有上百亩地的面积,全部是由比较低质的大理石构成。上面覆有薄薄的土层,非常贫瘠,种农作物肯定是不丰产的,只是顺其自然的长些杂草。
你别说,多亏了这些杂草,成就了儿时上岭捡柴草的宏伟大业,解决了饮炊缺煤的困惑。
至于那些低质的大理石作用可就大了。说其低质主要是说其石的花纹难看,色彩少见美丽,装饰肯定是用不上的。当然半个世纪前的那个年代也没有装饰的说法。
既然低质又为何说其作用巨大呢?———开采出来修水渠、建房子。
开采石头是要技巧的。先用十八磅的铁锤、钢钎在观察选择好的地方打出个好深的炮眼(那时候年龄小,记不准有多深),然后就填满炸药,村里人俗称放炮。
我就佩服轮锤打钎的人,打的那个准呀!伴随着“嗨、嗨”的加油声,锤锤准确的打在钢钎的顶端,怎么就一次也没打偏呢?还有掌钎的人,溅起的碎屑石尘随时就会迷眼打脸,手握钢钎还要一下一转动,好利于炮眼打圆。那时没有墨镜和平光眼镜,他怎么就忍受得了呢?为什么就不怕铁锤砸偏了而………。我的父老乡亲真棒。
炸药装好了,就要点炮。那可是个胆大心细的活,腿脚还要利索。还要记住填了几炮,响了几炮。最可怕的是遇到了哑炮,必须排除,相当危险呀!哪一年的哪一天记不住了,一个外姓的大哥因为排哑炮不幸引起了误响,当场被……,惨啊!那还是个刚有了两个儿子的壮年汉子(采石的人个个健壮)。送葬的那天,大哥的小儿子还不会走路呀!唉!不提了。
春夏秋冬,开采不断,夏天石头晒的烫人,冬天寒风呼号啸叫,石头彻骨寒,照常作业。乡亲们真是傻的可爱!
大块的石材进而加工成所需要的小块成品石,或修水渠或建房子
用,也可以出售。建的房子相当结实和漂亮的。因为能工巧匠可以在石头上雕龙刻字,颇有美感。要不说我的故乡就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能人多的是。
石头运走了,必留下一个偌大的石头坑,乡亲们称其为石塘。
夏季来临,大雨之后,石塘里囤满了雨水,成为了天然的浴场。这便有了村里男娃娃的乐园。
那时的小学阶段没有课外作业,早早放学。卷张煎饼,背起草筐,几人相约,直奔西岭,准确的说是直奔石塘,开始表演全裸跳水比赛。太爽了!参加工作后也曾泡温泉呀,桑拿呀,怎么就没有那个爽劲了呢?
也不担心万一碰到石塘中残留的石块所出现的恶果,互相不服之间还会脏话篇篇……,那也爽!
久而久之,竟然学会了游泳。至今还会狗刨呢!
随着“领导”的一声呐喊:刨草了。裤衩一穿,一番劳作,收益颇丰,一筐杂草就被背回了家中。没准还会受到妈妈的夸奖呢!
后来的后来,市场经济了。大老远的外地人来承包了西岭。安装了相应的开采设备,成立了石子加工厂。
放炮、粉碎石块,污染了空气,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产生了巨大的扰民效果。我的父老乡亲不干了,联名上告再上告,到底是环保部门勒令停产,立马走人。乡亲们赢了!外地人赔了。该,活该!就知道自己挣钱发财,不顾及别人的利益,把自己的幸福凌驾于别人的痛苦之上。叫你挣不要良心的钱。
谁得罪了人民,伤害了群众,用乡亲们的话说:谁就没有好果子吃。
又到了后来,退休了。借回家的机会专门去了一趟西岭,意欲寻找一下当年的浴场。几十年了,面目全非了,浅浅的石塘由于继续开采的原因都成了几十米深的陡峭悬崖了。
茫然若失,很是惆怅。坐在可能是当年石塘的位置上,点上烟卷,不由地自叹:石塘没有了。唉!我真的还想再跳一次水,虽然我已经可能跳不动了………。
二零二三年正月二十六凌晨
🌟 诗🌟 经🌟 唯🌟 美🌟
🌟 国🌟 风🌟 传🌟 奇🌟
🌟 欢🌟 迎🌟 走🌟 进🌟
🌟 国🌟 风🌟 诗🌟 社🌟
作者简介:李学蛟,山东临沂人,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后现居济南。
编辑简介:王思雨,女,笔名:诗雨年华,80后,山东临沂人,临沂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见于《新疆文学》《临沂日报》《东方散文》《真言贞语》《今日头条》《双月湖》《鲁南商报》《钻石文艺》《山花》等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