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润利
年前年后和李文雅诗人交上了文友,读了他的十多首律诗。人的生活就是这样,有某方面的爱好,就一定能从中找到美好的享受。读书读诗也是如此,特别是律诗,读起来音节整齐,押韵,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就我个人而言,这种对诗歌韵音的感受源于童年,源于《三字经》。家里的土炕上扔了一本《三字经》,起初没有在意,一天我们家请我的老师吃饭,老师看到《三字经》后,翻了翻,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好书!”老师和我大哥大嫂是同学,于是他们就说起了《三字经》美文价值。
大哥说《三字经》每三个字一组每六个字为一句。例如“人之初,性本善。”大哥还说《三字经》偶句押韵,朗诵时容易上口,利于记忆。老师说《三字经》的每一句几乎是一个经典的历史故事,他还给我讲了孟母三迁的故事。之后我在大哥和老师的帮助下认真读了《三字经》,还有《千字文》等。没想到这其实是我热爱诗歌美文的开始。后来我在大哥的书架上翻到一本《唐诗三百首》,书很旧很旧了,翻开书看到的头两句是“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后面还标出仄仄平平之类的讲解。我把书带到学校,老师看到后,诚恳地对我说:“这个你读起来会有点吃力!”于他送给我《白居易》还有老师用毛笔字抄的一些五律七律古诗。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等等。
由于对大哥和老师的敬仰崇拜,我每次和他们接触总是贩卖自己脑袋里的诗歌。经常得到他的夸奖!并且经常得到他的讲解,这样就有了些收获。几十年来读诗背诗仅成为我学习的一个方面。后来读旧书不吃香了,大哥成了苏老牧羊,老师进了牛棚。但是我对诗歌的学习一如既往,我的书包里装的是伟人的三十七首诗词。我还站在学校的讲台上和同学们一起朗诵“红军不怕远征难”我还写“爱我西沙”的诗歌刊发在学校的《教育革命战报》上。我和同学们踏着红军和伟的足迹步行几十里山路到邻村的高家洼参观伟人的诗《沁园春·雪》的创作地。
记得我们的语文老师为了配合我们的这次红色寻根活动连续讲了好几首毛主席诗词,其中的一堂课程中老师讲道 “东临碣石有遗篇。”这么一句诗。老师挨个儿叫同学解释这句诗词的意思,男女同学叫起来七位,没有一个会解释的,老师生气了,喊了一声:“学习委员?”于是我站起来说:“向东到碣石的方向有魏武帝曹操当年留下来的遗作!”从此这位老师对我学习诗词很重视。

诗歌给了我从小学到中学生活美的享受和虚荣心的满足。参加工作后虽然工作繁忙,但是诗歌伴我忙,诗歌伴我愁,诗歌伴我乐,似乎诗歌在我生活中的意义更重大了,我对诗歌的美体会的更深刻了。有时候工作不顺,心情郁闷,拿来笔墨抄录一首令人豪情满怀的诗,心情会好的多。
例如,有一次,工作有失误,责任在我,自查自纠会议结束后我们回到办公室,使劲关上门,习惯性的,拿过唐诗,笔墨,铺开废报纸,全身心的投入到抄写唐诗上。那首诗正好是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这个时候我的心身已不由己,而是随着诗情画意飘飘然而去,从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去楚地游玩。一路上风景如画,美不胜收,早把工作失误带来的苦恼忘到九霄云外了。写一遍不过瘾,再来一遍。
有时候兴致很好,那么就兴高采烈的阅读,就像吃快餐,一口气读好几首自己平日里最爱的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还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等等,读这些诗的时候,这些美好的诗句在我的脑海里已经不是诗了,而是诗歌所描写的活生生的现实了,而我也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了,而是完全被诗歌所溶化了的灵魂,随着诗歌所描写的情景意境飘来飘去,一切身不由己。
诗歌是美好的,我认为历史流传下的那么多美好的诗歌不仅是文学,也是文化,也是历史,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我几十年来着重读的是唐诗,五律七律读的多一点,我觉的这些唐诗语言精炼,富有韵味,充满音律之美,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在学习中和生活中对诗歌之美的一点体会而已!


作者简介:
赵润利,男,55年生,中共党员。西安市作协会员。曾任西安市委党校科研处调研员,编辑部副主任,西安党校教育研究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