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河文学》编委:
刊名题写:文锋
顾 问: 华 晓 春 姚 化 勤
主 编: 一骑红尘
执行主编: 雨寒 在路上
副 主 编:一骑红尘 春生 刘刈
总监校对: 冰波
执行编辑:在路上 文锋
校园征稿:小石
宣传部: 高山峻岭
发行部:春生 小石
企业广告部:刘 均 生
编 委:雨寒 一骑红尘 春生
在路上 小石 高山峻岭 刘刈 于广 蓝天白云
韩 镯 冰 清 兰 子(以姓氏笔画为序)

★散文坊
■汲古融今 守正创新
河北 刘孟领
每当路过邢台东北高速道口的时候,我都为邢台的高大雕塑而注目;每当路过邢台东北高速道口的时候,我都为在邢台安都立国的三位帝王而骄傲;每当路过邢台东北高速道口的时候,我都被这种守正创新精神所激励。
这高大雕塑,位于“京港澳”高速公路石家庄至安阳段高速邢台邢州大道北高速口入路处。俗称“邢之门”,高22.6米,主体为剪刀墙框架结构,由三个斧形的立柱组成,采用钢筋混凝土干挂石材的雕塑方法建造而成。
三个斧形的立柱,都有两面,其中一面用黄锈石拼出一个“邢”字轮廓,代表华北第一城——邢台;另一面用黄金麻石林浮雕着邢台著名的历史人物,分别是祖乙迁邢、邢侯建国和石勒筑城,反映了三个相继发生的历史阶段,系邢台历史上的三个里程碑,三个君主均建都邢台,显示邢台历史的厚重辉煌。
三个斧形侧面,侧向相对,各占圆周长的三分之—120°开合,面向三个方向——东、西、北,构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形状。就在这邢鼎的北面绿地上,树立着一块由邢台市人民政府撰稿的《邢鼎记》石碑(附后)。
这祖乙迁邢,是说商朝第十四位帝王祖乙,于公元前15世纪,因把首都从河南内黄将商朝国都迁移到了邢台。这3500年前的事儿,司马迁的《史记》明明白白地记载着“祖乙迁于邢”,后经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学者们研究论证,邢名就是祖乙建都之“邢”,为商代中期全国的首都,祖乙被史称“中兴之王”。
祖乙迁邢的原因,主要是当时朝政混乱,农业欠收,民不聊生,加上坏人捣乱,又赶上水淹都城,祖乙皇帝就想法挪一挪首都。从邢台市商代公园祖乙雕塑,可知祖乙迁邢的美丽传说故事:在公元前1483年,邢台东先贤一带发现了一条长相似龙的青墨色的鱼。大臣于是以“龙鱼现世”禀报于祖乙,祖乙闻听心中大悦,随即命人来邢查看,认为邢台必将成龙兴之地。于是祖乙决定迁都邢台。迁都后,祖乙利用邢台水草丰美、土地肥沃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畜牧业,终于使得商代国运中兴。这真是:徏迁都邢殷周纪,祖乙居此开文明。规模王朝首显现,商代公园有实证。
这邢侯建国,是说公元前1046年,西周王建立,周公为平稳江山东征之后,周成王册封周公第四子姬苴于邢地建邢国。《左传》、《史记》、《汉书》、《元和郡县志》均有记载。1991年,邢台市南小汪遗址出土我省首片西周卜辞甲骨,组成的铭文青铜器、嵌兽首玉戈等文物,发现了西周时期的手工业作坊、房屋、水井等生活遗迹,充分揭示出邢国都城的位置。并于1993年在葛庄村发现了邢侯之墓。这叫做:邢国国都卧牛城,战国陶片显邢影。西周基地大发掘,葛庄遗址可证明。
这石勒筑城,是说后赵皇帝石勒在邢台建筑国都的事迹。石勒(公元274——333年)永嘉三年(309)始,他以中丘(今内丘)人张宾为谋士,以襄国(今邢台)为都城,创建后赵政权。后赵建立后,319年他被封为后赵王,定都邢台。
邢台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石勒推行胡汉双轨官制,大力营造宫殿,制定典章,兴办教育,发展农业,弘扬佛教,倡导中华民族一家亲,要团结一心,振兴中华,把邢台城建设的颇具规模,远超长安、洛阳等城市。这真是:石勒修建襄国城,卧牛比象类相生。
重农轻赋堪称王,迎来商周后高峰。
襄子殿宇为原点,高参张宾不没功。
机不虚发算无遗,主臣敬之谓菁英。
那为什么著名帝王选择在邢台建设国都呢?
一,邢台是军事要地。邢台西依太行山脉,东临华北大平原,北可入幽州地区,南达黄河北岸,在古代历史上是兵家易守可攻的风水宝地。
二,邢台地区比较发达。当时南方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河南河北地区成为重要的传统农耕地带,也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
三,邢台是北方的重要城市。春秋战国时期,以我国七雄之一的赵国重要城市邢台(当时作陪都)为都城,有利于提高本国的合法性。
这高大雕塑,浓缩了邢台“三次定都”的辉煌历史,象征日益强盛的美好未来,同时凸现出雕塑特定的地域特征,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以邢台的“邢”作为造型元素,并吸收古鼎的意象,构成邢台标志性雕塑。它的寓意是,有着三千五百年建城史的邢台市,秉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沐浴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春风,正以雄伟厚重的儒雅形象,屹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城市之林,气势磅礴张力无限的古城邢台的智慧之门、财富之门、幸福之门已经开启,欢迎您走进邢台,探寻其中的宝藏。
附:《邢鼎记》
上古之世,邢台先民凿井而聚,筑邑建“井方”之地。后人合“井”、“邑”而为“邢”。
商王祖乙,迁邢建都,迄今三千五百余年。周王树藩,始建邢国,周公子孙,获封邢侯,筑台告天,敬德保民,得“元侯”之誉,立国四百余载。邢姓宗脉由此出,邢台之称由此立。襄子始都于邢,武灵王决策于邢地信宫,国力日盛,赵国称雄。秦末战乱,邢地先为信都后为襄国、赵歇、张耳相继称王。后赵石勒,建都襄国,民族融合,北方一统。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邢地名数易,皆为明郡雄州大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近代百年,反封建,抗侵略,争民主、得解放,沧桑大地浴火重生;改革开放,国富强,谋发展,促和谐,兴文明,魅力邢襄欣欣向荣。值此盛世,特树邢鼎于邢台城之东方,舒天昭晖,光前裕后。为记为铭!


★诗林天下
■马学令
●诗从家乡来(组诗)
想起故乡
想起田野
田野感受日精月华
孕育庄稼和瓜果
家园延续千年传承
孕育出诗人及美丽乡愁
诗从田野来
以粗犷与风结伴而行
自阡陌汇聚字词
描述匍匐前行的苦与乐
展现游走其上的历史进程
土地以母亲般的乳汁
浇灌出诗意的灵动
无法抑制的灵感重现唐诗汉乐
诗从小村来
以柔情抒写男欢女爱
在古老的村落寻找风雅之章
传承坚韧质朴和圆润丰满
如今,歌声一改百年沉郁
以大河东去、千里壮阔
唱故乡的楼房新貌
以倩女柔情,细致轻吟
赞田野上的小花小草,虫鸣燕舞
●谷雨今日来
今日谷雨
香椿的叶芽依然紫红
茎如伞状,散发氤氲气息
触及乡间的感官神经
今日谷雨
槐花洁白一如采摘村姑的模样
自然开放,无青涩之意
以清新形象进入寻常百姓之家
迎接又一个节气来临
随同一场细雨与风而至
潜入昨夜之梦
黎明,燕子剪开雨幕
飞掠麦田及麦田里忙碌的身影
谷雨不误农时
隐有麦杆拔节之声
初褪残红的幼桃
结满籽荚的油菜
正渐入佳境
此为春夏交替之季
涂抹一段绚烂
今日谷雨
洗亮自然之光
而酝酿了一冬一春的希冀
长成一畦畦诗句
此刻,渴望新生活的男女
邂逅春天的最后一场爱情
●风过小满
步入中年
我开始终情于土地
以一个农民的状态进入人生角色
并以诗人的敏感
感动每一个节气的细微之变
风过五月
在田埂上等待你的归来
麦籽的脸庞在灌浆后
渐显女性的丰满和性感
向农家汉子展现诱惑之色
风过小满
又一场丰收再望
麦子等待金属一次痛快的抚摸
然后与主人朝夕厮守
风过五月
风过小满
我喜欢麦子成熟的气味
我幻想土地的芬芳
渴望成为一粒粒金灿灿的麦籽
成为故乡最坚定的守望者
●迎着夕阳走在麦田
迎着夕阳,五月的麦田泛起金黄
泥土的气息经过冬春的酿制
如农户初酿的酒香
一人在麦田徜徉
成为天空下独特风景
风吹过,麦田舞动千层细浪
泥土与麦子彼此相依
如千年不变的约定
偶尔出现一棵杨树,如我
守望麦田之侧
麻雀飘忽麦穗之上
溅起一地欢快碎影
我迎着夕阳而去
在暖风里竟有几分醉意
情绪被感染
我喜欢田野
以成熟而诱动欲念
是每年都要相遇的心灵之宴
太阳悬垂天边
一棵黑色之树以为背景
在地平线呈庄重之态
硕大的圆成为傍晚一幕壮观之景
与我一起融入田野后
终成永恒
●与麦子一起进入夏天
布谷声脆,仿佛自去年的六月而来
悠扬的旋律重复
时间自谷雨、立夏、小满一路奔至芒种
麦子的形态由碧绿换装金色
田野有了馒头的芬芳
麦田空旷,天空湛蓝
立于此间,呼吸也如此舒畅
千万年的传承
在周而复始的劳作里
麦子和人类一起繁衍
太阳的热度直达内心
麦粒以皮肤的色泽
终将与人类进行一场欢快的舞蹈
并以饱满情绪进入夏天
布谷声近,无法拒绝
即将到来的火热生活
●在麦子的世界舞蹈
季节的步履一步步走向金黄
而我的步履则走向蹒跚
我用一杯新酿的酒与田野对饮
风一吹,开始陶醉
我喜欢麦子,一生如此
喜欢它的朝气蓬勃
以及它的丰硕充实
更多喜欢金黄、柔和和皮肤般色泽
满地麦子挑逗着双眼
开始躁动敏感的情绪
夏月,属于劳动者的浪漫
是麦子在人间最美的舞蹈
用癫狂勾勒欢乐的场景
面对麦浪和麦粒
有着被深度压抑的渴望
在罂粟般散播的迷惑里
开始一阵阵兴奋
我愿与麦子一生相守
无论年轻或衰老,贫穷或富有
永远执手人间
★作者简介: 马学令,男,网名一骑红尘,河南太康人。大学文化,教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周口市作协会员,作品见于《青年文学家》、《文学百花苑》、《大河文学》、《散文选刊》、《周口日报》《北方文学》、《山东诗歌》、《河南诗人》等报刊杂志,部分作品获奖。

■雨寒
●我的故乡(组诗)
初冬的阳光
送走了秋的光芒
她暖暖地照在乡村的田野上
才修的水泥大街耀眼明亮
一片片金叶离开树的怀抱
大妈们拄着拐杖在村头打着手量
她们要看一眼自己曾耕种过的地方
看看自己留下的体温和念想
晚霞在她们皱纹的脸庞晃晃荡荡
渐渐地将落入月亮的衣裳
●冬天的脚步
秋的梦想已退回季节里
冬天的脚步无声无息
秋已回到太阳和月亮睡的小床
做着明年丰收的梦想
在季节轮回飞过的倩影
早已化为一缕缕清霜
露珠在田垄上凝望
看着冬小麦生长
等大雪给她换一套厚厚的棉装
好在来年变成金色的海洋
●白云与白羊
分不清白云和白羊
把坡弯映照得像雪一样
冬冽的北风
把天空扫荡得空空荡荡
只剩下红红的太阳
坡弯上一群群白羊静卧地啃着白云
这儿也曾有过我玩耍的地方
夏日里骄阳抚摸着青青的草儿……
到处充满着飘荡的花香
清脆的歌声想彻四方
河水映照着一轮夕阳
映照着白云和白羊喜气洋洋
●晚风月色
月色朦胧
迈步向您靠拢
星星向我挤眉卖风
孤单的我任思念飞扬
任凭晚风拂去皎洁的月光
像风一样去一次远方
柳树下我苦苦地寻找
岁月埋在那个广场
相思树下你能否听到我的心肠
黑夜像一只大簸箩盛满了温柔
正期盼着一种乡愁
趁着明光的月亮,抵达你的秀楼
风轻轻地从窗边溜过
你在远方唱歌
我爬上思念的山坡
一生的交付,爱你无悔
不需要山盟誓海
永远像风一样追着你的风采
●中秋的月亮
棘刺刮不着你的脚步
山再高遮不住你的面容
圆圆的挂在天边
像蘸着奶油的大圆饼
散发出阵阵芳香
我的脚步慢慢的移动
你也投下了阿娜多姿的身影
你今晚如此的明亮
是经历了七月流火的翻烤
含着我的泪水,带着我的思念
一直等到今天
你走进青纱帐里
胡须下泛着金色的梦呓
清风萦绕
等着忙碌的收割机
张开巨大的臂膀怀抱着你
农家院里飘散着稼禾的气息
●初秋的风
最先到达的一丝秋风
漂泊在天空
夏暑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秋禾头上的风柔柔的轻
轻得无法称量,让人很惊
柔软得握在手里没有一点骨质梗
南归的大雁
翅膀搧着缕缕炊烟
飞翔在浩渺的蓝天
叼着北方的乡愁
在那遥远的地方逛游
村庄、河流
晒场上都是喜获丰收的秋
没有听见秋风的唤声
却给白果树穿上了金丝绒
枫叶燃起火把
照亮秋风的去往
早晨路间的杂草撒上一层白糖
捏在手里暗暗的流淌
初秋的风穿着薄薄的裙纱
寻找暖和的地方
人休息的场所
也是她去往的天涯
秋风带着寒光的彩霞
横扫树上的片片袈裟
★作者简介:本命符德平、笔名雨寒,河南省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周口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文艺家》、《鸭绿江》、《参花》、《奔流》、《青年文学家》《神州文学》、《西部散文》选刊、《周口日报》、《中国改革报》等报刊杂志,多次参加征文比赛获奖。

■聂山峻
●秋叙(组诗)
秋风,掀去盛夏的日历
坐在棚屋
听到漫野玉米在窃窃私语
草木间逐渐层次分明
像人与人
有了明显的界限和差距
●秋风
秋风褪去万物青涩
将一路的疲惫带进尘埃
春天的畅想挂满枝头
成熟与生活相携
蟋蟀唱出了曼妙的歌
因为,它唱出了生命的妙曲
●秋的光阴
庸常的光阴里
秋季,从不会搔首弄姿
经过岁月的洗礼
从沧桑里走出
收获了一身丰韵
拥有的典雅与高贵由内外溢
丰收的喜悦
给人心跳的旋律
●旷野上的梦
万物被风摇动
叶子脱衣舞
心灵的惆怅在秋黄中蠕动
棚屋虽小
却在旷野筑起了梦
看清了人间情缘
独守人生清冷
沉浸在岁月的浓醇中
花海在四季中纵横
●秋事
秋风把往事吹散
把熟拥入怀抱
我与大棚相恋
守望着喜悦
不计叶片枯荣
不问云聚云散
弄丢了年少轻狂
弄丢了执念
不仰人鼻息
放下踮起行走的脚尖
花甲,我就活个简单
●秋韵
季节的路口
走来历尽沧桑的秋韵
黄色凋落
留下无奈的脚印
独守一偶拥着过往
掬一杯温馨
让苦涩后的甘甜 将心扉慢沁
●秋虫
落叶匆匆
将发黄的心事沉静
雁鸣悠远
秋虫哑声
阡陌涤荡了繁华
留下跌跌撞撞的寂冷
低眉浅笑的昨天
长出青苔化作永恒
壮志未尽
暮年,垂手于岁安日轻
●季节轮回
风鸣秋寒
季节脱去了灿烂
农民已将丰收装满
醉了的时光
一场细雨
为麦播为丰收打下奠基
★作者简介:聂山峻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周口市作协会员 曾在省市报刋杂志发表诗歌作品一百多首。

■罗保传
●守护
清晨第一缕阳光
沐浴在身上
我把梦想种植
在除夕的晚上
但愿生成灿烂一方
噼里啪啦的炮声
期待着梦想成真
春联上的祝福
与万家灯火
共同守护着故乡
●烟花落
或消失 或永存
生与死的挣扎
辉煌一瞬 谁懂
千树繁花 灿烂绽放
热闹天上人间
美了星光 璀璨
火球滚滚 泪花闪闪
开在天上 落在地下
天地 可曾懂得
人间爱
●蜻蜓
犹如一架战斗机
冲上云霄
与敌军周旋到底
那些飞虫
一个个都成了你的俘虏
●蚂蚁
一支小小的队伍
弯弯曲曲
小小的身躯扛起
保卫家园的大旗
别看他们
纤小柔弱无力
团结起来
力量无人能敌
胆敢有敌人来犯
以死来捍卫尊严
●献诗八一
南昌起义的枪声
打破黑暗的神州
井冈山上的号声
燎原大地 催人奋进
万里长征的战歌
慷慨悲壮 奋勇向前
呐喊一直在奔跑
威武之师冲锋陷阵
披荆斩棘 力挽狂澜
冒着枪林弹雨
在前进中逆转
拯救百姓于水火中
赶跑了侵略者
建立起新中国
唱着春天的故事
咱当兵的人乘风破浪
为书写祖国的繁荣富强
无私奉献自己的力量
●端午香
上下求索的路上
你万分惆怅
黑暗与光明的较量
全写进历史的篇章
汨罗江畔
你纵身一跃
给后人留下千年的悲伤
五月五日 粽叶飘香
人人都佩戴好香囊
站在汨罗江旁
静静地伫立凝望
默默地祈祷祝福
在奔腾的汨罗江
在遥远的天堂
三闾大夫 你可曾闻到
一股股米酒飘香
你可曾看见
一颗颗枣儿粽子
伫立在龙舟上眺望
缕缕粽香 砥砺奋进
同心共筑中国梦
●清明
清明 像一尊佛
虔诚跪拜数千年
在人间四月天
捧一把把黄土
把柳枝请进土壤
给逝去的亲人送些纸钱
双膝跪地 祭奠亡灵
风来了 那是招魂的云幡
雨来了 那是眼泪在思念
思念这阴阳相隔的祖先
这泪水如何把哀思点燃
那天堂里可有亲情专线
茫茫天地间
让人如何表达生者心愿
不知是冷 也不知是暖
幽梦还乡 相顾无言
惟泪千行 独醉眠
作者简介 罗保传,笔名阿宝,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青作协会员、商丘市作协会员。先后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发表作品二十余万字。

■范友军
●村 野(外二首)
有云也有风
有水也有草
堤上风很清凉
鸟在枝头跳跃歌唱
阳光很暖
挥舞的羊鞭炸响乡野
一群白哗哗的山羊
与天际的白云相连
草儿摇着脑袋
吻着暖暖的阳光
此刻
我捧起一棒溪水
洒向村野
春来了
我的世界里满是生机勃勃
●柳 笛
奶奶说春会发芽
母亲说春很盎然
爷爷说春很清新
父亲说春要田耕
少年的我不那样意为
柳树吐芽
柳笛响遍村落
阳光下
撵着自已的影子追到河波下
摸了许多鱼和虾
堤上笛声飞舞
把太阳舞下了坡岗
我钻进娘的被窝里
成熟长大
●种子的麦
黄土和肌肤贴得很近
黎明的清晨
湿漉漉的露珠在麦尖上晶莹透剔
每一粒生命都很不屈
白天和黑夜
在日子里耐得风寒
黄土里有魂
黄土里有血脉
在夏里
荡起了金色的波浪
黄鹂鸟的一声鸣叫
富有了农家的粮仓
麦子
叩谢炽热的土地
正如我扑进娘的怀里
好香 好暖
作者简介:范友军,周口太康县人,市作协会员,乡土诗人,业余时笔耕不辍,积极创作,近年来,在国家、省地级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数百篇,著有散文集《眼睛里的乡村母亲》、《夜欢的村庄》。

■小石
●几代人
五十年前
父亲对祖父说
我学耕田吧
祖父把手中的鞭子
交给父亲
并指着墙边的
犁锄耧耙说
慢慢学吧
三十年前
我对父亲说
我想学木工
父亲把手中的
墨斗交给我
又指着工具箱里的
斧刨锛凿说
好好学吧
昨天
儿子告诉我
我想学电脑
我把手机
和支付密码交给他
自己买吧
我在想
多少年后
我的孙子
想学什么
●移动的床
小城的清晨
通往早读课堂的路最繁忙
自行车电动车的流
是龙门前的鲤鱼
争先而往
忽然发现
在这车流里
有几张移动的床
电动车的后座上
女儿抱着妈妈的要
儿子趴在爸爸肩上
眯着眼
分明还在梦乡
晨曦里来
暮霭里往
有爱
才会有一张张移动的床
●荷的舞会
自夏徂秋
你在排练一场
盛大的舞蹈
十亩碧波是舞台
蛙鸣和虫吟是音乐
风声和雨声是音响
繁密的绿叶和红花
是舞者闪亮的头饰
和飘飘的衣袂
而八方来的游客
是这场舞会
忠实的观众
作者简介:白杨,笔名小石,河南太康人。中学语文教师,文学爱好者。曾在《开封日报》《周口晚报》《涡河》《兰河文学》等报刊上发表诗文若干首(篇)。

■刘均生
●大 寒(外二首)
在记忆里
房顶地表白成一片
江河坑塘镶玉面
数九寒天
比土硬的是石头
比石头硬的是冰
比冰硬的是信念
在冬世界
只有火炉
只有温酒
才能抗衡凌寒冬天
直面困难户
只有党恩
才送去温暖
党恩沐浴
处处是春天
●走进敬老院
走进敬老院,仿佛进了世外桃源。
读书的带着花镜 徜徉书海,
漫步书山,书页上还添加批点。
下棋的驱车催马,
观棋者连声指点,
象是谋划决策的指挥员。
有的歌唱,有的轻弹,
神情清爽跳上一段,
舞步堪比英姿少年。
有的哼几句道情戏,
把乡音唱的是字正腔圆,
《王金豆借粮》在他们口中唱出了别有兹味一番。
也有双目微闭,似睡似幻,
沉醉的好像升仙。
近在咫尺
互相串门侃大山。
晨起散步,打打太极拳。
晚上看电视,进入角色笑声一片,
这就是敬老院,
这就是老年人的落脚点!
沐浴着党和社会的爱心,
安度晚年
●写给六一儿童节
迎着旭日灿烂的阳光,
我们走在繁忙的道路上。
清风拂过岁月的面颊,
传来串串银铃般的声响。
这是一队队可爱的孩童,
就是早晨初升的太阳。
这又是黎明前的第一道曙光,
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又一个六一儿童节到了,
处处都是欢乐的海洋。
打量着一张张稚嫩的笑脸,
暖意在我们心头荡漾。
年龄不是我们的距离,
都把祖国美好崇尚。
祖国的希望靠孩子,
少年强则国强。
趁我们正值年轻力壮,
追随孩子们的脚步,
跟上孩子们的理想,
引领孩子们共筑中国梦想!
★作者简介:刘均生,男,太康县人,生于1953年,中共党员,大专文化,退休。中华诗词学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省巿县书协会员,省巿县作协会员,县书协副主席,县民俗文化礼仪协会主席。

★《兰河文学》征稿
《兰河文学》是一颗闪耀的明星,在豫东大地冉冉升起,
《兰河文学》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欢迎各位有志之士加入《兰河文学》编委。《兰河文学》以“高雅,唯美,国风”的理念,精心为正能量艺术爱好者提供抒发情怀、展示才艺、学习的交流平台。
《兰河文学》征稿主要收录诗歌小说、散文,文学评论。
主要要求:1.作品立意要新,内容健康,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杜绝政治敏感问题,一旦发现,永不录用。
2.《兰河文学》微刊开辟如下栏目:(诗苑天地) (古风清韵) (小说园地) (散文花絮),现代诗每首限制20行以内,力求精简,思想健康,富有意境、内涵和跳跃性;格律诗平仄押韵符合要求,用新韵要注明。
欢迎各位文学爱好者、作家踊跃投稿。本刊暂无稿费。
另外招募主编、副主编,诗策划若干名。
联系电话:13283719267(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1760277215@QQ.COM
投稿须知
一、作者在投稿之前认真检查作品,对错字、句进行修改后方可投稿。
二、投稿可以通过邮箱投稿,也可以在《兰河文学》交流群贴稿,以便老师收稿,也可投邮箱,邮箱投稿可编辑文档,不接受贴稿。
三、稿件要求原创首发,禁止一稿多投。
●另外“兰河杯”文学作品大赛开始征稿!
全国的各位作家朋友:
《兰河文学》是写作协会主办的唯一一份纯文学刊物,在众多作家及文学爱好者的倡导下,特举办首届“兰河杯”文学作品征集大赛。具体征稿事宜如下:
在我们人生旅途中,总有一些人让您难以忘怀;总有一种真情让您感动。工作、学习、爱情、家庭、友谊等经历总会触动我们的心弦。各位作家朋友,请拿起您手中的笔,把心中那份真实感动记录下来。《兰河文学》特向广大文学爱好者征稿。我们将认真对待所有来稿, “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届时将聘请作家和知名作家进行评选,从所有来稿中精选文章,入编《兰河杯征文大赛作品集》2022卷一书。
一、征稿要求:1.内容不限,体裁不限。2.作品内容倡导百花齐放,首选亲历的、逼真的、扎实的、耐心的,鼓励创新,更能体现作者个性的价值,追求的文本和精神再现的叙事,还原鲜活的生命实体,描绘出直抵生活与生命真实的存在之境。3.作品附作者简介100字左右和生活照一张。一经投稿视为授权。
二、征稿须知:1.作品要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2.不能抄袭、剽窃,篡改别人的文章,文责自负,本平台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3.获奖作者优先加入《兰河文学》协会。
三、评审办法:征稿结束后,将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评审,部分作品将在兰河文学网发表,在百度上可以搜索您的大作,届时我们将邀请专家和知名作家组成评委,以质量为前提,从高到低评选出100篇优秀作品。
四、奖项设置:一等奖2名,奖金1000元,颁发荣誉证书;二等奖5名,奖金600元,颁发荣誉证书;三等奖10名,奖金200元,颁发荣誉证书;优秀奖30名,奖励作品集1本,颁发获奖证书。入围奖若干名,颁发荣誉证书。
五、入书价值:精选作品入驻《兰河文学“杯”大奖赛作品集》,满足您梦寐以求的愿望,入驻《兰河文学》一书也是您一生的荣幸!她可以代表您一生的辉煌,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您的作品一旦被录用,需要缴纳出书工本费,入选作品在《兰河文学》杂志上优先推出。
六、书籍标准:书成稿后,交付正规出版社出版,封面采取铜版纸印刷,内容采取彩色印刷,大32开精装版,大方、精致、美观,上档次,邮寄时采用高档礼品盒封装。
七、颁奖活动:届时邀请部分获奖者参加颁奖大会,会议地址和会议时间另行通知。
八、投稿方式:邮箱:1760277215@qq.com
请通过电子邮件投稿,不要重复投稿,多投无效,不收纸质稿件。
投稿请注明详细通讯地址、邮编、电话,微信号,收件人名称等信息。
九、截稿日期:由于疫情原因,无法邀请专家、评委老师进行评选,也无法举行评奖活动,截稿日期改为2023年5月30日(以邮件显示日期为准)
《兰河文学》编辑部
2022年4月

点击二维码 关注兰河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