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文:李子酸·李子甜

作者简介:孙文,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中共党员。长期从事公文写作、新闻写作、文学创作。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黑龙江省诗词协会、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地方文学研究会理事,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出版代表作《穿越心灵的步履》,曾任哈尔滨市解放70周年纪念文集《传承与传奇》副主编。曾任哈尔滨市委史志和齐齐哈尔市建党百年征稿评委。有诗作选入《燕京中国精英诗人榜》《中华诗人年鉴》《当代中国诗人精品大观》《黑龙江当代诗词•男子百家》。作品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民兵》《中华诗词》《新时代党建》《诗词月刊》等,征文曾获得相关奖项,获“雅韵精华•诗会百家”诗词一等奖,《联斋》优秀诗联家等。

西江月·李子酸·李子甜
屋后一棵李树,门前数捆枝丫。春风吹醉蕊飞花。转眼精灵果挂。
自是尝鲜青涩,怎知吃苦白牙。犁耕心境笑凡家。擎笔真情入画。
在老家那间茅草屋前的园子里,有一棵李子树。是父亲亲手栽下、母亲亲手浇灌的李子树,也是这个偏僻村落里唯一的一棵李子树。
按照当地人的风俗习惯,房前屋后栽树是有讲究的,叫作“前不栽松后不栽柳”。意思是,假如房前栽上松树,取“前紧后松”之意,喻指那是对祖辈的不敬;假如屋后栽上柳树,取“烟花柳巷”之意,又喻指后人将来不正经。你说,这传统的穷讲究就是多。但,这都是民间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已是约定俗成的了。谁要违反了这个“常理”,是要遭到人们非议的。
父母虽然没有文化,但这民俗得懂啊,也得守啊。所以,栽下李子树,寓意子孙满堂、健康成长,取谐音“励志”,意激发勉励后人,都是一种美好的希冀与期盼。
冰雪消融时,春风扑面,那棵李子树绿叶子还没长出来,就撒娇似的鼓起了花蕾,竞相绽放,雪白的花瓣,芳香四溢……忽然,一夜风雨,花落满地,高粱米粒大小的李子留在了枝丫上。
我天天到那棵李子树下转悠,盼着李子快快长大。可这李子偏偏与你作对,怎么长得那么慢啊?当李子长到了像黄豆粒,终于盼到了李子可以品尝了。先下手为强吧,兄弟姊妹多,你一天摘几个,他一天摘几个,没过多久,那棵李子树上的李子全没了,剩下的只是片片的绿叶了。
青涩的李子还带着白霜,酸涩酸涩的,咬一口直咧嘴,嚼一口直倒牙。这就是我记忆中的青涩的酸李子……
当年,一样的天,一样的地,那时真穷啊,穷得锅碗瓢盆叮当响。吃的,有上顿没下顿,有时就揭不开锅;穿的,补丁连补丁,小的捡大的衣服穿;住的,泥草房、大火炕、窗户纸、点油灯;走的,泥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大锅饭的年代,这里没有华西村、兴十四村子的富裕标杆,却“发明创造”了花钱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的“三靠”集体。
就像有的朋友说的,小时候我就以为香蕉是黑色的,后来才知道,那是因为母亲买处理的香蕉能节省一点钱,好的买不起呀。那时,新鲜水果根本运不到这里,只有冬天才能见到一些橘子,是挤压在一起冻成坨的,苦溜溜的;梨,也是黑色的,冻得硬邦邦的;苹果,也未能幸免,是冻的,皮褶褶的,酸了吧唧的……
一场伟大的变革,似春风,吹醒了祖祖辈辈面向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下人,吹绿了那穷乡僻壤……山乡沸腾,大地欢歌,茅草屋被砖瓦房、楼房所代替,拖拉机、小汽车开进了平常百姓家,泥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连成片的土地实现了机械化,退耕还林换来了满山坡的花果树,已不是昔日的瓜田李下了,那李子树上沉甸甸的李子,尽情地长着,泛着羞涩的红晕,散发诱人的果香,露出甜蜜的微笑。
李子酸、李子甜,往事并不如烟,今非昔比,苦尽甘来,换了人间!

巴彦诗词楹联协会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