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穿衣吃饭
王业松
人从童年开始就会穿衣吃饭了,为什么现在还作为一个话题来论述?是否多此一举?
鉴于当前文明生活的需要,穿衣吃饭仍然是一个重要课题。
先说穿衣。
服饰文化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文化,服饰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义。服饰因民族而异,因时代而不同。从上世纪初的长袍马褂、旗袍,到二、三十年代的中山装,从六十年代的绿军装和军大衣,到八十年代的夹克喇叭裤,再到现在的时装,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服饰既然是一种文化,人们必须掌握运用。
衣裳的作用有三:一是遮羞,二是暖体,三是求美。早在《诗经》中就倡导“衣裳楚楚”,《诗经》曰:“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即使朝生暮死生命最短的蜉蝣这种小虫子也要亮出美丽的羽翅。宋代的邵雍把衣冠不整称为懒惰,说得很严重:“衣冠不整,谓之外惰,行义不修,谓之内惰。内外俱惰,何人不唾”。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佛要金装,人要衣装。
虽然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好像谁也管不了。但你要知道:衣着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体现人的气质和素养,衣帽取人是不对的,但也正说明衣帽在世人面前的重要。正因为重要,引起人们广泛重视,因此才有“弹冠振衣”、“正冠纳履”的说法。
网上流传着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给老人的10个切记,其中第8个切记:“邋邋遢遢不是小事”,说“人老了懒一点可以,但千万不要懒在穿衣戴帽。要整洁干净,那是家庭的招牌和子女的脸面,你自己不在乎,但很多人是在乎的”。
服装有礼服与便服之分,有正装与休闲装之别。我们穿着一定要注意场合,注意效果。可以说,穿着一半是为了自己,一半是为了别人,穿给别人看。也是一种自尊、自重和自爱。
穿戴怎样才算合适?一要合体,二要合时,三要合场。虽不求时髦摩登,但求时尚;虽不求光彩照人,但求别人不厌;虽不求衣冠楚楚,但求得体大方;虽不求如何高雅,但求不俗。
有些老同志的节约精神可贵,值得称颂。但总是穿的三、四十年前箱子底下翻出来的衣服,虽然不破,甚至也不旧,但很不入时,谈不上时尚;有的老同志可能接收了子女的旧衣服,穿起来不合体;有的老同志体态变了,找出几十年前的衣服穿起来很不合身。老年人岀了家门就要穿得好一点,不要亏待自己,掂量掂量自己还能穿几件新衣服?
有的人钱包鼓起来了,但行为文明和精神文明没有跟上。有人出门在外虽然住得起五星级饭店,但不知住店的文明,穿着房间拖鞋进入餐厅吃自助早餐;有人穿着睡衣睡裤滿街逛,让人看了俗不可耐。
有人在公共餐厅穿着汗背心,晃着光膀子,自己觉得很舒服,很得意,其实,此人得意而忘形了,已经被人瞧不起而不自知。这叫愚昧者胆最大,如同两三岁幼童光着屁股满街跑而不知羞一样道理。
“衣食住行”、“衣食父母”、“衣食之源”、“穿衣吃饭”和“温饱无虞”等汉语词组都把“衣”放在第一位,足见其重要。
我前两年总结了什么叫老年人生活质量的9句话,其中就有这样两句:“想吃,会吃,有的吃;想穿,会穿,有的穿”。如果不想穿,不会穿,甚至没的穿,就谈不上生活质量了。
现在再说吃饭。
自从婴儿落地后喝的第一口母乳就知道吃饭的重要,稍长大就会怎么吃饭,但饮食文化不一定每个人都完全知道。
民以食为天。老子《道德经》第80章中追求的美好生活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吃饭第一要义是为了生存;第二要义是为了生活。
饮食有中餐和西餐之分,但两者有共同点,那就是咀不出声碗不响。这里不说西餐怎么吃,刀叉怎样用,只讲自助餐怎样吃。
一,少拿取。自助餐取食不必一次性完成,最好是多次往返,能吃多少就取多少。只要取到自己盘子里的食品必须吃完,如果剩下来,不但造成浪费,也会被别人认为你缺少修养。
二,免翻动。认准哪一块就拿走,不要满盘上下翻动,挑三挑四。有人连取个苹果都要全筐全盘上下翻动,不知拿哪个是好。
三,杂而全。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凡事有度,饮食亦然。自助午餐时有一次我见到我的一位同桌连喝5盒酸奶(每盒100克),这就超量了。
四,八成饱。这一点对老年人很重要。一定不能有吃少了“不够本”的心态。要吃出健康,吃出风度,吃出文明。吃多少才算八成饱?吃了自助午餐,晚饭还想吃,说明你午餐没有多吃。如果上顿饭到下顿饭之间能有一点饥饿感最好。食品能养人,也能伤人。如果吃到十分饱反而会损害健康。列宁说过,真理只要向前一步,哪怕是一小步,都可能成为谬误。
五,衣着整。这是对厨师的尊敬,也是对别人的尊敬,如同西方人出席音乐会需西装革履一样道理。
怎样穿衣吃饭是一门学问,古人说:“三代为宦,方知穿衣吃饭”。我们当代人更应学会穿衣吃饭。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有差异,我们学会穿衣吃饭的同时,还要学会包容,悦纳别人。欣赏别人,是一种气度;被别人欣赏是一种气质。
自古穿戴讲时尚,
如今吃饭为健康。
温饱之后新追求,
做好穿吃两文章。
谨以此诗作为该文的结尾。
2023年2月16日作者王业松简介:王业松,男,1934年⽣,汉族,江苏省泗阳县⼈。南京⼤学中⽂系毕业。曾在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任助理,在公安部外事局和教育局任处、局⻓,并兼任《公安教育》编委主任。现为中国散⽂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多次在《⼈⺠⽇报》《⼈⺠论坛》⽹、《中华英才》半⽉刋、《亚洲财富国际交流》⽉刊,以及南⾮出版发⾏的《⾮洲时报》等报刊发表⽂章。已经岀版《呼应》等九卷散⽂集,计300万字。其中《⾬中送魏巍》、《我送荣毅仁副主席回家》和《我在中南海⼯作期间花絮》等散⽂在社会上⼴为流传。作者年已九旬,但仍在为时代发声。读者可从中听到⼈⺠的呼声,看到国家发展的脚步,感受到时代的脉搏。2023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