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哉—石塘镇
文/李永安
铅山石塘镇的美,只有你亲眼看见,才能真正感受到她的魅力。我们乘车到石塘镇的时候,已是下午二点左右了,从公路穿过街道,又走进一条细细的小巷,就来到来到来千年历史名镇—石塘镇。
石塘镇自古以来就很有名气,被人誉为武夷山下“小苏州”,由此可见此镇昔日的繁华,史上记载,在南唐保大11年(953)置镇,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相传五代前(907—960)村北有方塘十口,后来就根据“十塘”的谐音,故名十塘。当我走进石塘古镇时,深深被古镇的明清古建筑吸引住了,过去,我曾经去过很多名镇,唯有石塘镇的古建筑保存的相当好,真真实实的一座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我走进一座座豪气的深宅大院,先是青石库大门,门楼上的花雕,人物一笔一划,生动传神。大门也相当的讲究,木门的外边抱着铁皮,门上是一排排的泡钉,门环,门里是三道木滑,厚重结实安全,这都代表着主人的身份和实力。进到院里,是四间宽的厅房,还有四根粗粗的圆柱子,两边是厢房,后厅房,房子的特点,普遍是屋高,宽敞,气派,最吸引我们眼球的是这些古老的民居的门窗雕刻十分的精美,进到大院里,厅房的门是长条格子门,细细的方格木窗,房子的墙面和隔墙全是用木板做成,这种建筑在我们北方是很难看到的。
镇上有个住宅里的大爷很好客,带我进到住的厢房里看两扇窗户,这窗子是细长形的,窗子的颜色是黑中透红,上面雕刻着朵朵细微的花卉,花儿的一枝一叶采取多层透雕的工艺,细微入神,栩栩如生,真是美极了。其实,在石塘镇的古民居里,精美的花雕,石雕处处可见,我真是难以想象,在石塘镇上的古民居里,竟然蕴藏着这么多漂亮的工艺雕刻。据了解,像这样的古民居建筑,镇上有219处,其中最吸引人的是花朝门。据说,花朝门是人们对镇上一家祝姓等大户住宅的称谓,分为上花朝门和下花朝门,这些古民居,均处在石塘镇坑背的中段街处,始建于清道光年初期,建筑豪华气派,无论在建筑风格和石木雕刻,都堪称一绝。我听以后,又急忙赶到花朝门去看看,啊,花朝门的门楼真是讲究,全是用青石建成,高大气派,最引人的是大门上方的石雕,有松鹤,梅花,人物,线条流畅,雕工细腻,大气精湛,让人惊叹。进到花朝门的院里,院落很深,全是多进深的庭院,院中套院,前厅后厅,接连厢房,还有大天井,小天井等,仿佛走进了大观园。镇上的一个乡民笑着对我说:“花朝阳这些大宅子的院子长度都很深很深,房厅相连,就是天下很大的雨,你从前院走到后院,身上也不会淋一点雨。”我有些不解的是,石塘镇里有很多细长细长的小巷,巷中套巷,交插穿行,我和北京来的作家忽培元老师在巷中转来穿去,就是走不出巷子,最后只好在镇上乡民的指点下才几经周折走出了小巷子。
这些繁多的小巷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小巷?一位镇上的老人给我解开了答案,原来石塘镇的古建筑群都是由单独的庭院组成的一个一个的居住群落,一个家族一个院子,家家院墙高大独立,不和邻家相连,避免了相互之间的争执,由此在一道道的高院墙之间形成了一条条细长深幽又相互贯通的小巷,更增添了这些古建民居的神秘。
我在石塘镇古建居住群的东面,一排排青石宅院的门前,看到一条宽约三米多的水渠,渠内清清的水流穿过门前向北缓缓流去,发出哗哗的水声,我忙弯下身子,细细的看去,这条水渠建的很讲究,全是用拳头大小的鹅卵石垒起来的,水流岁月,鹅卵石成了墨绿色,水与石融在了一起,更显得水的清澈。在家户的门前,水渠上都搭着厚沉的石条,供来回过往,这水是活水,过去院里的住户在水渠里挑水做饭,洗菜洗衣。镇上的老人还给我讲了这条水渠的历史,原来此条水渠名叫官圳,是明朝嘉靖三十六年知县陈坦命等人在石塘主持开挖建成,引入了石塘河的水,穿过镇东而过,又流到镇外的河道里。好客的居民带我走到一家庭院的屋后,有一个很深用圆石层层砌起的长坑,有石台阶下到坑底,只见坑里的水潺潺流过,发出哗哗的水声。居民告诉我这叫官坑,镇上的富裕大户人家引官圳的水入院,清清的水流在院里屋后绕上一圈,又缓缓的流入官圳的水渠里,大户人家在屋后修建这个管坑,是为的让自家的女人在坑底洗衣服时不会被人看见,更不用到外边的官圳去洗了,真是好讲究的管坑哪。水啊水,你给了人们多少幸福,又给了人们多少期望和享受,多么美的石塘镇啊,房,水,人交融在一起,相邻在一起,夜夜枕着美妙的水声入眠,享受着清清河水边生活的乐趣。
石塘镇不仅仅是古建筑民居的美,更重要的是美丽的古建筑群落同石塘历史上著名的造纸业的发展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记得我1982年在陕西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上学的时候,就读了著名教育家翦伯赞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纲要》一书,书中就提到了中国古代江南五大手工业基地之一铅山石塘的造纸业。那个时候,我就期望着有一天能到中国历史上的五大手工业基地看看,如今,我就来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石塘镇,亲身感受着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石塘镇地处铅山县东南35公里的武夷山北麓,丘陵多,植被十分的丰富,尤其是遍山青竹,加上水资源丰富,这就为造纸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资源。
据说,过去古镇石塘从宋元以来石塘的纸业就逐渐兴起,到明朝万历年间石塘已迅速发展成江南手工造纸中心和集散地,生产的手工纸多达二十几个品种,其中“上关,“毛边”,“毛六”,“毛八”均是驰名全国的文房佳品,其中的连四纸质地洁白如玉,细嫩坚韧,永不变色,是创作书画,印刷古籍的上品。说到这里,我还到现在连四纸的生产厂家去参观了一下,真是让我开了眼界,这里看不到大小机器,生产连四纸采用的全部是古法纯手工工艺生产,一张连四纸要经七十二道工序,许多著名的古籍如《四库全书》,《十七史》等,都是用连四纸印刷出来的。是啊,石塘镇历史的手工造纸真是名不虚传。据说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石塘的造纸业兴起与当地的水运丰富紧紧的结合在一起,铅山河穿境而过,仅当时设的码头就有十多处,经常都有近百艘商船在码头停靠,日夜装运纸张茶叶等货物,繁忙之极。
现在,我行走在石塘古镇上,看到许多气派的庭房大院,都是过去的有名的纸号,如“金鸿昌纸号”,“天和纸号”,胜春纸号,查安泉纸号等,另外,镇上还有很多会馆,我来到了镇上比较有名的福州会馆,这个会馆建于清嘉庆20年(1816年),是福建籍纸商集资建造的同乡会馆。征得主人同意,我们走进了这个六开间二层楼房,一楼厅房高大宽敞,二楼是木楼梯,木地板,一排六间房子,四个圆形木柱,柱上雕刻着花卉,房檐凭栏伸出,楼对面是个戏台,会馆商人坐在楼上看戏。房子虽已陈旧,门窗油漆已脱落,我想往日这里肯定是高朋满座,热闹非常。我从内心感到,在石塘镇,几乎是每座古民居,每个门楼,每个屋里的一砖一瓦,都浸透着历史和故事。我在镇上一户大厅里,看到一张又宽又长木桌,桌面厚实光滑,粗粗的四条腿,一看这桌子就有好些年代了。主人告诉我,这桌子是祖上办纸号传下来的,少说也有一百多年了。在石塘镇的古民居里,上百年的老家具,如老桌椅,老柜子,老工具还有很多,哪一件都承载着历史,承载着石塘镇古民居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我迈着轻轻的步子,走在古镇的老街上,两边是一间一间的老店铺,铺门是一块一块的木板对接起来的,屋顶是灰色的小瓦,瓦的中间长着小草。老店铺见证着石塘镇昔日的辉煌,见证着古时石塘镇的商业发达兴旺。此时,我仿佛看到古时的石塘镇,三里长街人流熙熙攘攘,纸商客商还有船商,居民,赶车挑担走在街上,多么繁华又多么热闹的古镇啊。
快近傍晚的时候,我站在石塘古镇的街道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放眼望去,这个历史上著名的千年古镇,这个有着真正古建民居的传统古镇,这个在古代创造了历史荣耀的古镇,如今在静静的夜色中更显得诱人。

作者简介:
李永安,陕西华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1998年开始散文创作,在报刊杂志发表散文300余篇,著有 散文集《老槐树》。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