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把村组当成自己的家
一一记秀美乡村建设示范村徐家村村长徐何助
文/饶晓辉/江西

走进徐家村,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幢幢风格迥异、整齐漂亮的农舍;一条条宽敞笔直、整洁干净的村道;一个个设施齐全、错落有致的健身场所。眼前的一切,如果不告诉你这是在乡村走访时的所见,你还以为是某个山庄或别墅该有的景象。但你没看错,这就是荣获抚州市“秀美乡村建设模范村”的东乡区虎圩乡徐家村。

徐家村座落在东抚一级公路大约九公里处,这里又是岗黎县道的交汇口,地理优势十分明显。说起徐家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徐古仂告诉笔者,几年前的徐家村还是个老旧危房多,村路淌泥水的“古董村”,如今被建设成名副其实的秀美乡村。这一成就的取得,一是得益于党的好政策;二是我们有一个把徐家村当成自己家的好村长一一徐何助。
有过六年军营生涯的徐何助,在部队是个汽车兵,退役回家后一直从事运输行业。早先是帮别人开车跑长途,后来积攒了一些资金便自己买车跑运输。多年来,徐何助凭着肯吃苦耐劳的劲头和精湛的驾驶技术,以及先前帮人开车编织的一些人脉关系网,老徐的运输业做得是红红火火,在同行业中已成为佼佼者。就在老徐准备在运输业大干一场的时候,时任乡党委书记同是军人出身的黄来盛找到徐何助。徐何助清楚地记得,黄书记找他谈话时开门见山地跟他说:“小徐啊!你我都是军人出身,我就不绕弯子了。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搞新农村试点工作,徐家村紧邻东抚一级公路,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乡里准备把你们村当第一批试点村来建设。你也知道,你们的老村长年岁大了,乡里担心这项工作他心有余而力不从,所以想请你出山。但考虑到你现在所做的事业,我给你三天时间回复我。”黄书记的话语重心长,意义深远,透过他期许的眼神,徐何助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没出三天便绐黄书记打去电话,“只要组织上信任我,这个担子我来担。”
当得知徐何助要放弃正如日中天的运输事业,回家当这个吃力不讨好,又无品无位的芝麻官时,很多村民不理解,家里的三亲四朋更是炸开了锅。但徐何助坚决地说:“上级党组织让我干,那就是对我的信任,更何况我是一名退役军人,服从是一种天职。”就这样,徐何助在村民的不理解和家人的“指责”下,走马上任徐家村村长了。

“要干就得干出个样子,否则就对不起上级党组织,也对不起徐家村的父老乡亲。这是徐何助上任伊始发出的铮铮誓言,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去做的。二OO八年,徐家村新农村建设的号角正式吹响了。拆危拆旧,改水改厕,他事事亲历亲为;争取资金,购买材料,他件件忙上忙下;遇到阻力,碰到难题,他串门上户,苦口婆心地做着宣传,解释,沟通等工作。几年下来,一个全新的徐家村已呈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市区两级政府曾多次在这里召开现场会,介绍推广他们成功的经验。“花香蝶自来,梧高凤必至。”徐家村精心打造的一张名片一一城河菊花节,每年菊花盛开的时节,成千上万的游客纷至沓来,或赏菊观光,或游玩购物,这也成了徐家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徐家村,一个神仙都想来此下凡的地方。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嘈杂,却多了一份田园乡村的恬静和惬意。采访中,徐何助告诉笔者这样一件趣事,前些年有一位抚州市的某领导到徐家村调研时跟他说:“今天的徐家村建设得如画里般美丽,等我退休了来这置块地,就在这颐养天年。”当然,这或许是领导的一句俏皮玩笑话,但足以看得出,如今的徐家村的确建成个宜居宜养的人间仙境了。我们衷心地祝愿,徐家村在徐何助村长的带领下,未来一定会更加辉煌灿烂。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