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首好诗有其“诗境”,“诗境”来自诗人“心境”。为诗者,自有其灵感、匠心、学识、历练、神韵;读一首好诗,须得“悟境”,即从“诗境”走入诗人“心境”,是对诗者之灵感、匠心、学识、历练、神韵的认知。读一诗,得其一,自足矣。
1321
暮春散步
孟依依
轻寒轻暖气初和,碧树亭亭草满坡。
莫向墙阴栏角去,回风多处落花多。
在展现暮春景色的同时,三四句着意将自己的感悟不漏痕迹的蕴含其中,“回风多处落花多。”在表现惜春情愫的同时,更是诗人的人生感悟。(归樵)
1322
题云鹤兄兰图
孟依依
白云穷谷与幽林,开落无人山最深。
写得一枝长在眼,从今不受雨风侵。
兰之长于穷谷深山无人处,开落苦于风雨相侵,今写一枝,长在眼前,从今再无风雨侵。借题发挥,表达诗人怜悯情怀。(归樵)
1323
平山堂
孟依依
隔院人祈福禄财,随风栏槛度香灰。
坡公去后千年里,谁吊文章太守来。
注:欧阳修平山堂在扬州大明寺景区内。
坡公在西江月平山堂中曾有“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强调真正重要的不是名利地位,而是文章,所谓“文章千古事”。而千年之后的今天却依旧是“隔院人祈福禄财,随风栏槛度香灰。”的情景,读罢此诗,谁不心生感慨。(归樵)
1324
阿房宫遗址
陈镇(河南)
殿角峥嵘柱石高,后朝风雨没前朝。
四方来客何须拜,纵有荣华不耐烧。
“后朝风雨没前朝。”“纵有荣华不耐烧。”突出一个“烧”字,用倒装连锁的技巧,故而特别警动。(归樵)
1325
写给雷锋
段维(武汉)
轻若鸿毛小我仍,泰山大我众垂青。
怜君自比真微末,不是螺丝便是钉。
此类诗极易写成老干体,诗人则以小见大,紧紧抓住大众所熟悉的雷锋日记“螺丝钉”以增强诗趣。(归樵)
1326
小雪思雪
大道无人
疫中时序自纷纶,淹蹇吴东三见春。
我愿小雪速成巨,飞南飞北涤廛尘。
1327
痛风之前
刘庆霖
脚趾偶然疼,医生敲警钟。
如今骨缝里,多了一场风。
抓住疾名“风”字,一经联想点化,便趣味横生。其实痛风与风并无关联,然而诗词中联想愈与常理不合,愈觉新辟。所谓反常合道也,此处道者,疾名“风”也。(归樵)
1328
陶水小镇
王增强(河北)
石叠古村户,秋来老树知。
悠悠天镜碧,湖岳座间移。
叠石老树,湖山岳色,顷刻之间又是一个秋天,高古而不失唯美。(归樵)
1329
初冬过采莲河
陈海洋(云南)
水杉黄透绿樟骄,静享清和共碧霄。
暖日鳞波留客影,一双白鹭过红桥。
黄绿白红,色彩的组合给人以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感。“清和”“暖日”可见诗人心情明快,设色与诗人的感情体验有关。(归樵)
1330
宅 家
范东学(湖南)
宅家避疫未心焦,因有顽孙遣寂寥。
稚子不谙凶险事,成天拉我躲猫猫。
避疫与躲猫猫恰好形成矛盾的同异性。同样是躲,前者是无奈的躲避,尽管有孙遣寂寥,后者则是“不谙凶险”的游戏。诗出自然,却能巧妙利用事物的同异性构建矛盾冲突,形成张力,发掘主旨,可谓举重若轻。(归樵)

个人小传:
少年曾牧牛于柳溪之畔,采薪于桃林之野;老来欲固守于幽怀心斋,回归于天然纯粹,便有归樵别名。喜读诗词,偶有一得;好乱涂鸦,聊补性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