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运河与吴邗沟
申卫华
都说京杭大运河古老而文明,有人便问“运河古老在何处?”回答吴邗沟也。吴邗沟是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京杭大运河是吴邗沟的今生。
今日之京杭大运河为元代所开,但不始于元代,也不始于隋代。隋代开凿之南北大运河,仅为今日之京杭大运河奠定的基础。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史称“吴城邗,沟通江淮。”吴邗沟沿用至今已有2400多年,历经千年沧桑变迁,得以长期维持通航,这足以说明历代人民群众和自然界作斗争的无穷智慧和巨大力量。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作为宗主国的东周日趋衰败,诸侯崛起,王室分封的一百多个诸侯国,展开了一场长期而频繁,并且十分激烈的兼并战争。吴国由于以水军立国,因此水运则是吴国,与各诸侯国进行斗争的重要手段。
当时的吴国,不但拥有先进的开河、造船,以及航运技术,还拥有战斗力较强的水师。这使得吴国,在与诸侯国的战斗中所向披靡,其势力范围也日益壮大。为了南与赵国抗衡,西与楚国争雄,先后开凿了胥溪、胥浦等水道。而吴王夫差灭越后,又图谋北上伐齐,与晋国争霸中原,这就需要开凿一条沟通江淮的水道。
古代,在江淮之间东部,虽然湖泊众多,但因地势西高东抵,水流均为东西走向,众多湖泊之间并不相通。那时从长江到淮河,需沿江入海北上,然后再从海上进入淮河。如若去彭城(今徐州),还需从淮河进入泗水,故古有“沿于江、海,达于淮。”
春秋末期,今扬州一带已成为吴国属地。吴王夫差为做好北上伐齐的准备,在今扬州蜀岗之上筑邗城。并于城下开凿了一条沟通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的人工运河。因为这条运河是从邗城下开挖的,故称为“邗沟”,由于为吴王开凿,也称“吴邗沟”。
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因受当时生产力水平,和吴国国力所限,并非全部由人工开挖,而是充分利用江淮之间的水流,同湖泊的自然形势,因势利导的予以沟通而成。所以邗沟的水道迂回曲折,全程达190公里左右。至于古邗沟的走向,晋时杜预的在《春秋左传集解》,以及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淮水》均有记载。
邗沟的引江口,在今扬州的蜀岗之下。邗沟绕邗城一周,于邗城东南角铁佛寺稍向南,复屈曲向东到达如今螺蛳弯桥。而螺蛳弯桥往东,至黄金坝一段的小河,系古邗沟即吴邗沟的遗址,并沿用至今。邗沟的水再向东,即至茱萸弯(今扬州湾头);东北入艾菱湖,经五广湖、绿阳湖之间;再流至高邮北的樊梁湖。过樊梁湖后未能直接向北,而是绕道东北的博芝湖(高邮界首),后经广洋湖、射阳湖;再折向西北,出夹耶,最后到达淮安的末口。
吴王夫差所凿之吴邗沟,因后代维护不力,至汉代时期已淤塞不通。时江淮之间为曹、孙二氏争夺地带,东汉时曹操为向孙权进军,命广陵太守陈登疏浚邗沟。鉴于原邗沟迂回曲折,故开邗沟西道的走向,乃是南继夫差所凿旧道,经樊梁湖后不再绕道博芝、射阳二湖。而是往北开渠,沟通津湖(今界首湖)马濑(今白马湖),复经射阳湖北段,最后到达淮安末口入淮。自从邗沟与淮水将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沟通后,对促进长江下游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平衡两大流域的经济文化,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经济开发较早,文化也较南方发达,生产技术比较先进。那时关中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占全国比例较小,而其财富却占全国十分之五六,江淮流域尽管天时地利条件较好,但文化不发达,生产技术落后,“楚越之地,地广人稀”,属“厥田惟下下”区域。
自从邗沟将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沟通后,南北交往密切,黄河流域的文化与先进的生产技术,得以向南方传播。后至两晋时代,晋室南渡,北方士族沿运河南迁,并在南方落户,给江淮地区的人民,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使江淮流域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初步的开发。
应该说,吴王夫差当年所开凿的邗沟,究其本意是为军事所服务,尔后也一直为军事所利用。但是,由于奴隶社会的解体,封建社会的形成,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因而吴邗沟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中心的南移,古老的吴邗沟水道再也不能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时至隋代,运河迎来发展的里程碑,即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南北大运河。曾有后人评判隋炀帝昏庸无道,开凿南北之大运河,是为了前往扬州看琼花,其实这是对历史的误解。开凿南北之大运河,应该是历史的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