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王维正,內蒙包头人。中学高级教师,包头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曾任内蒙语文学会理事,包头市语文学会常务理事,市教研中心核心组成员,《中学生报》(高中版)《试题研究》特约撰稿人。是近年知名文学评论作者。著述丰富,多篇作品为国家高层主流媒体首发与转载,百度永久性收藏。

最后一面
王维正
2023年2月14日12点30分,手机响起:
"王老师,我是戈娜,我妈今天早上去世了……" 我的心猛然地震颤了一下: “什么?再说一遍!”"我妈去世了!" 对面悲戚的声音里还是这5个字。"……她一直很好啊,怎么一下就?什么病啊?” "昨天中午心梗,马上进医院抢救,晚上开始昏迷,今早6点33分去世。心肌大面积梗死,已无法支架……”
“唉一一她才刚刚68岁啊!" “王老师,我脑袋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知道,您能帮我联系上四中的领导和我妈二中老同事吗?”听着孩子痛苦的声音,我的心一下子结了冰。我告诉戈娜:“这里的事情由我来联系,你一定要坚强,保重自己,保护好你爸,节哀顺变,从容处理好你妈后事。” “老师,谢谢您了!"
真可怜难为了这个年轻的独生女儿了。
挂了电话,心里一时空落落的,眼前却鲜明地出现了我和左金爱老师最后一面的情景。
去年10月中旬,我精心打造一年的作为纪念萨拉齐第二中学50周年诞辰献礼的精品书籍《萨二中英才掠影(学术篇)》印制完毕,开始向入选人员发送赠书。
执教执研于包头医学院的戈娜和岳淑芬入选书中,我约定左老师哪时去包头,顺便给她们把书带过去,作个纪念。
10月的一天下午,左老师打电话,一会过来取书。3点多,两人如约见面,相叙甚悦,互勉珍重。我问她忙不忙,她说忙,最近住包头办案,昨天回法院来办事,一会儿又去包头。我说你不要接案子了,年纪也不小了,累出病来就麻烦了。她说现在是身不由己,本不想做了,但奈不开的关系求你帮忙,也没法拒绝,好在还跑得动。话间,她询问了二中各位老同事的情况,挂念之情溢于言表。
虽然同在花苑三区居住,但各有所忙,我们差不多有半年多没有碰上面。现在我打量她,气色很好。虽然三十来年的皮肤顽疾,将她的面容折磨得有些黯然,但透露的红润显示了旺盛的精力。特别是那双漂亮的凤眼,仍然是年轻时代的睿智和坚毅、热情与温暖。
临别,我把6本书交给她。书有十多斤重,我说:"百里不捎书,拿不动就先拿3本吧。"她说:"出去就坐车了,没事儿。”我把她送到院里,她又嘱咐我保重,转身健步匆匆而去。
她是个非常爱美极讲仪表的人。在她的一生繁忙中,从来没有马虎地穿过衣服,但是从没见她买过时潮的衣服,而是把极普通的衣服穿得入时好看。记得她曾经和我自嘲地说过:一次教育局举办歌咏大赛邀请她做主持,一时难于没有一件新鲜的衣服可穿,后来向同事借了一件,才应了这个景。这次回来,依旧是一身朴素的风流和青春不老的风采。谁曾想到,这竟然是她留下的最后身影。
她是个性格丰富、兴趣广泛、学识多面的人。
她有男士的魄力与胸襟、果决与坚定,有女子的善感与同情、温和与热忱。她是怎开玩笑也不恼的大度女士,而在气质上又具有一种让人敬畏的人格力量。
她集才貌于一身,是少见的女中俊杰。
做老师,教英语教历史、教初中教高中,甘霖细雨,深受学生喜爱; 做律师,民事刑事经事大案小案,庭上辩护,依法力陈,是位一身正气的卫士。
她是优秀的女高音,优美的歌声永远回荡在校园上空和全旗大赛的舞台上。她演唱并获得全旗大奖的《今天是个好日子》,可比肩宋祖英的精彩。
她喜爱跳交谊舞,舞姿轻盈优美。
她喜欢易学,看相也是一个特长。她给好多迷落迷茫的人预测了光明,增强了生活的希望与前程的信心。
她的友善与同情,让我在与其长达四十多年的友好相处中,始终持有一种敬重之心。我从来没有和她开过玩笑,而且始终以老师相称,尽管她是个别人与她开玩笑不计生冷、她常以尖辣的笑骂回敬对方如此开朗与大道的人。她的心怀是大海与长河,不是小溪与池塘。
她对人的同情与友善,在细微的生活音符中闪现出人性与女性的光辉。
四十多年前,我刚来到萨二中时是代课的身份。我谨慎地工作生活,小心地封闭在临时工孤僻自重的空间。那时的左老师,才25岁,却施予我特别的关心与热情,让我终身感佩。
八一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她在家里请王在尚吴斌几位老师吃饭,特别请了我。我并不和她一个教学组,亦无多少交往,且是一名代课教师。席间她给我夹菜添饭劝酒,表示了格外的热情。这种本为极其平常的聚餐,于我,却是极不平常的感受。它潜滋暗长了我心灵深处奋发向上的勇气与力量,因此铭记终身。
八三年学年期末,学校召集班主任会议评选优秀班主任。她第一个发言,第一个推荐王维正。我急忙声明,感谢左老师对我的肯定和鼓励,我是临时工,不应该参评。我是来学习的,不要提我。”左老师很干脆地说:“评班主任工作,与临时不临时没关系。你做得好就该评你。”她的话掷地有声。大家都支持这个观点,我享受了来到县城大学府中的第一次荣耀。
随着日月的迁延,我在教育工作中渐有所成。从二中起步,至旗至市至自治区直到全国,荣誉陆续青睐。但在我的心里均不以为意,唯独左老师力荐的"优秀班主任",永远珍藏于心,成为不敢懈怠的精神策励。
她的性格的开朗与直率、心地的纯净与真诚,常教我等七尺男子心悦诚服。
1996年春季,学校落实国务院改善教师住房自建公助政策,给部分教师分拨了宅基地盖房。前后两栋8户。王维正、刘守忠、左金爱、张国栋是前面一栋。我们商量后,采取了同筹共建的集体施工办法。先期备料由我和守忠负责。事出有因,中间出了一些耽搁。那次左老师给我俩发了火,站在大路上,凤眼圆睁,指着我们俩大声责骂:“白给你们安了个男人,这么点事都干不好还能干什么!枉为七尺之躯!……”我们打心里服气,只是解释认错,不敢争执。因为她的耿直与真诚只能让你尊重。
之后,我们兢兢业业管理与监工,圆满完成施工,一栋高质量的砖瓦房坐落在家属院的中间。,
她的热心助人是出众的。但凡熟人朋友甚或是熟人的熟人只要找到她有所求助的,无不热心接待,事无巨细,总是尽心尽力帮助。
而在今天,这些有关左老师的琐碎记忆竟成了追念的回放,成了一种珍贵友谊的浮光掠影。
怎能不叫人痛惜呢!
她的一生,事业是成功的一一为师,是中学高级职称;为律,深受社会信赖。生话是充实的,一年四季为工作忙碌; 精神是亮丽的,歌声伴着她的早晚。
她的家庭是幸福的一一父亲是离休老干部,丈夫老戈全心关护全力支持,女儿戈娜博士学位,教授,硕博导师,科研专利7项,全国专业领域内带头人,包头劳模,内蒙"草原英才"。
但是她没有享福的命。三十多年的皮肤病顽疾限制了丰盛的饮食,叫成山珍海味的佳肴美馔以及凡是好吃的食品都和她没有口福的缘分,营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药汤反成了肠胃的主旋律,而今又匆匆西去。实在叫人感叹,情难以堪。
长歌当哭,需在痛惜之后。
青山依旧在,托体同山阿。
近年,我每每为突然离去的浅寿的亲友写纪念,在悲凄的文字后面,常常感到了生命的脆弱与沉重,甚或是无助与无奈。
而今天,又在这个特殊的时日,聊把这篇零乱的回忆奉献于好同事好邻居左老师的灵前,愿它在天国永远为之祝福与歌唱。
走好,尊敬的左金爱老师。
2023年2月16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