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弃疾的采石之恋(散文)
王长胜
01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出生的时候,家乡济南已经沦陷。
金朝统治者为所欲为。辛弃疾祖父辛赞在金朝占领区里做过几年地方官,心里却时刻向往着宋朝。辛赞常常给辛弃疾讲北宋灭亡的惨痛历史,还带着他攀越高山,眺望祖国的大好河山。
辛弃疾天天盼着快快长大,担当起男儿保家卫国的责任。
一天夜里,辛弃疾做了一个梦。
他梦见了滔滔江流,梦见了黑压压一大片入侵的金兵在长江边将一壁陡峭的山崖团团围住,企图攀崖登陆。而守山的宋军将士用弓弩放箭,无数利箭射向了金兵……眼看箭射完了,宋军开始向金兵抛石块。无数石块从悬崖上滚滚落下,砸得金兵哭爹喊娘,溃不成军。
最后,宋军将士终因寡不敌众,在危急之际,勇敢地举着火把跳入江中,纷纷冲向金兵战船,点火烧船……
刹那间,金兵战船上火焰四起;凶猛的火势染红了夜空,金兵乱作一团,只好仓皇逃窜了。
辛弃疾在好梦中笑醒了。
他把梦里的情景告诉了爷爷。
爷爷大笑。说:“那是我给你讲的采石大战啊。”
是啊,采石大战!辛弃疾幼小的心里铭记着这个故事。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决定南宋生死存亡的釆石大战发生在当涂采石。金主完颜亮起兵大举进攻南宋,采石是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市)的西北门户,一旦失守,将危及临安!
在滔滔长江的采石段有个江心洲,江面特别狭窄。完颜亮率领浩浩荡荡四十万兵马,选择这地方乘战船过江将采石翠螺山团团围住。他认为胜券在握,却万万没想到败在了南宋一位给朝廷起草文件的官员虞允文手上!
当时,皇上不知金兵入侵,朝廷犒劳采石守军的中书舍人虞允文在势态危急之际,临危不惧,凭借翠螺山的天然屏障,组织起一万七千多士兵,将入侵之敌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
当时,阴霾笼罩下的南宋需要有这样的一次胜利。
采石大战的胜利,举国欢呼。
爷爷讲的采石大战故事,辛弃疾印象太深刻了,他连打仗的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
辛弃疾热血澎湃,一连几天都没睡好觉。虞允文,成了他崇拜的英雄。
一个人敬仰心中的英雄,对诞生英雄的地方就会格外爱恋。
从此,安徽当涂的采石,成了辛弃疾魂牵梦绕的地方。
秋去冬来,花开花落。辛弃疾终于长成了大小伙子。站在人群之中,一眼望去,他挺拔精悍,一脸英武之气。
那时候,北方和中原人民看到金朝后方空虚,纷纷起义。济南府一位农民领袖耿京,聚集了几十个人揭杆而起,先后攻占了莱芜、泰安(都在今山东省) 两座县城。
耿京的义举顺应民心,他的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二十几万人,成为各地起义军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支队伍。
投奔耿京起义军的人,大多是在金朝统治者残酷压迫下的贫苦农民,也有爱国的读书人。他就是辛弃疾。
辛赞没有能盼到南宋恢复中原就与世长辞了。辛弃疾继承爷爷的遗志,看准机会,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投奔了耿京。
当时,辛弃疾年方22岁。

02
在耿京的起义队伍里,像辛弃疾这样有文学才华的人是极少的。
耿京初见辛弃疾,大喜过望,安排他负责文书工作,掌管大印。
辛弃疾告诉耿京,在济南附近有一支起义军,首领是他熟悉的一个和尚,名叫义端,懂得兵法。耿京听了很高兴,就派辛弃疾去跟义端联络。
没过几天,义端就带着队伍参加了耿京的起义军。
义端凭着老相识的关系,跟辛弃疾很接近,哪知他不怀好意,一天晚上趁辛弃疾不防备,偷走了起义军大印,投靠了金军。
耿京大发雷霆,认为辛弃疾引进了奸细,立马要处宰辛弃疾。
辛弃疾恳求说:“义端偷印逃跑,我要负责。请您给我三天时间,让我把义端抓回来。如果三天内我不能把他抓到,我甘愿接受惩罚。”
耿京细细琢磨以后,答应了辛弃疾的请求。
辛弃疾立刻马不停蹄地向金营追去,赶了一段路以后,追上了义端。
义端一见辛弃疾,顿时吓得哆哆嗦嗦,跪在地上求饶。辛弃疾按捺不住心头怒火,当即砍下义端的头颅,把它拴在马尾上,然后连夜赶回了义军大营。
耿京见到辛弃疾,不但不追究他的过错,反而对他更加器重了。
虞允文指挥的采石大战以少胜多,打败了金主完颜亮以后,金兵被迫北撤。金世宗一面跟南宋讲和,一面在北方招安与镇压并用,企图瓦解北方抗金的义军。如此一来,耿京的义军受到了严重威胁。
一天,辛弃疾跟耿京建议:“为了抗金,咱们一定要和朝廷取得联系,南北呼应;万一咱们在这里呆不住,也可以把人马拉到南方去。”
耿京接受了辛弃疾的意见,立刻派义军总提领贾瑞做代表,到建康(今南京)叩见宋高宗。
贾瑞是武将,不识字,也不懂得朝见礼节,要求辛弃疾跟他同去。耿京同意了。
那一年,贾瑞、辛弃疾带着十几个随从到了建康。宋高宗听说山东义军派人来归附,十分高兴,立刻召见了他们。
辛弃疾陪同贾瑞上朝,从容不迫地宣读了亲手撰写的《抗金义军奏章》,报告北方义军的抗金情况。
宋高宗大喜,当即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对贾瑞、辛弃疾也各封了一个官衔,要他们回去向耿京传达。
贾瑞和辛弃疾完成了使命,高高兴兴地离开建康。
不料,在回程途中经过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时,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在他们离开义军的那段时间,耿京被人杀害了。
杀害耿京的,是义军的一个将领张安国。张安国贪图金人的赏赐,勾结耿京手下另一个部将,趁耿京没设防备闯进营帐,把耿京杀了。
张安国投奔金军后,金朝把这个叛徒封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州官。
义军失去了首领,又不甘心跟张安国投降金军,大多散伙离开了济州。
坏消息来得太突然了!辛弃疾既痛心,又气愤,发誓要除掉张安国,为耿京报仇。
辛弃疾私下找到海州的守将商量,决定组织人马,清除奸贼。
当晚,辛弃疾带领五十名骁勇善战的勇士,星夜策马直奔济州。
辛弃疾的敢死队到了济州官府,叛徒张安国正在里面设宴请客。
张安国接到辛弃疾驾到的消息,立刻惶恐起来。但是,他一时还弄不清来意,就吩咐兵士让辛弃疾进来。
辛弃疾带领五十名勇士闯进大厅,没跟张安国说一句话就一拥而上,七手八脚把他捆绑起来,拉出了衙门。
等济州兵士赶来救援时,辛弃疾已经把张安国绑在了马上。
济州的兵士看到辛弃疾威严的神色,竟然没人敢上前问话。
辛弃疾向兵士们宣布说:“朝廷大军马上就要来了。大家谁愿意抗金的,欢迎加入到我们队伍里来。”
济州的兵士多数原来跟随耿京,听到辛弃疾的号召,当即有上万人愿意跟辛弃疾走。就这样,辛弃疾带着义军,押着叛徒,直奔临安。
南宋朝廷根据张安国卖国投敌的罪行,立刻将他砍头示众,以平民愤。
自那以后,朝廷开始关注辛弃疾这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勇士。
03
辛弃疾自小熟读兵书,久有报国凌云壮志。
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辛弃疾经过深入考察,撰写了军事、政治战略文章《九议》,呈送朝廷。其时,因采石大战一仗拯救南宋的虞允文已担纲丞相之职。虞允文对《九议》十分赞赏,立刻被釆纳了。
辛弃疾因才华横溢得到了晋升,曾历任了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他还曾好几次向朝廷提出抗金的主张,可惜朝廷主和派势力太大,他的提议总是不被采纳。
辛弃疾无奈,自己创建了一支“飞虎军”,日夜练兵,准备抗金杀敌。
但是,没有朝廷的命令,他始终没能实现北伐中原的愿望。
在他42岁那年,还受到主和派势力的打击,被迫退休。
辛弃疾壮志未酬,晚年抑郁而死。
在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辛弃疾出任湖北转运副使时,由临安转赴湖北任职途中,特意赶往了心中向往的采石。
釆石,是他心目中的圣地。他要圆一个蕴育多年的梦。
那一年,辛弃疾39岁,不但有了非凡的经历,还享有了显赫的名声。
当时,辛弃疾曾陆续向宋孝宗呈上了《美芹十论》、《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和《议练民兵守淮疏》等,力主抗金、收复中原。
然而,南宋统治集团度过了完颜亮大举入侵的那场危机以后,始终安于现状,保持半壁江山的稳定,得过且过,无意再收复失地了。
辛弃疾纵有文韬武略,不但得不到器重,还屡遭主和派的排挤和打击。
在这种郁闷的心境中,辛弃疾乘舟来到了采石。
长江,是南宋抗御金兵入侵的一道天然屏障。奔流不息的江水穿过东、西梁山,在下游的马鞍山改道,自南向北奔腾而下。沿江的采石矶,以其扼守江流最狭处,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04
辛弃疾游采石,本意是出于对虞允文的敬仰,圆青少年时代的采石梦。
他不虚此行,终于领略了采石山川幽丽、林壑蔚然的壮丽景观。
泛舟江中,辛弃疾举目远眺,遥遥望见采石矶正笼罩在桔红色的晚霞之中;而久仰的采石,果然山险水秀,树木葱茏,险峻的悬崖兀立江面,显得峭壁如林,巍峨无比。
船至江岸,辛弃疾触景生情,久久伫立在原地,从内心深处发出了感慨:南宋的大好河山,如今已破碎难全,难得还有眼前这番美景哪!

随从辛弃疾同游的王学士,看到辛弃疾一路默默无语,笑问:“采石地势险要,山川壮丽,是个诗情澎湃的地方。稼轩兄想必在酝酿新的词作了吧?”
辛弃疾闻言,依然神色严峻,只是默默地沿着山石,拾级而上。
途中,他突然停住脚,回首向王学士一笑,说:“当年楚国逐臣屈原一心为国,反遭奸臣诬陷。他决心宁负湘流,葬于鱼腹之中,也不愿同流合污。他真是志趣真高洁啊!”
王学士听了辛弃疾的话,明白他心里又在为大宋的江山社稷担忧,感慨道:“哪个朝代没有冤屈之事?历来国之将亡,当权者必力排正直之士,尔后奸臣得以跋扈,小人得以猖獗。到那时候,便离改朝换代不远了。”
辛弃疾与王学士是知已,两人政治观点相近,越谈越投机。辛弃疾走向联壁台的时候,指着长江浩荡的江面,慷慨地说:
“古今事情都如出一辙。在这江岸边,若不是虞允文一战,金兵早已立马西湖畔了,哪还会有南宋的今天?皇上为什么不到这里来反省反省呢?想到这些,我倒有几分羡慕楚辞中那个逍遥的渔父了。”
王学士爽朗地发出了笑声,“渔父自有他的自得其乐。在他看来,屈原也是自讨苦吃,为什么要尽忠于昏君呢。既然知道为君者昏庸,却一意要对他忠心耿耿,岂不是愚不可及吗?”
辛弃疾一听,不禁哈哈大笑,辩解说:“屈原自有他的苦衷。他是楚国人,失君则失社稷,失社稷则失家园。君之不存,臣何以存?当然,渔父之言,不可以常理论之,那不过是有志之士的愤激之辞而已。”
一番话,王学士心悦诚服。
辛弃疾笑道:“仁兄不要见怪,今天我也来戏赋一首《渔父词》。”
接着,辛弃疾挥笔写下了《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
千丈悬崖削翠,
一川落日熔金。
白鸥往来本无心,
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鱼肥堪脍,
前村酒美重斟。
千年往事已沉沉,
闲管兴亡则甚?
这首《西江月》,既写景,又抒情,更有辛弃疾对世事的感慨。

泛舟长江上,辛弃疾眼帘中的采石矶宛如悬崖壁立千尺,笔直如剑劈刀削一般;矶头上树木林立,苍翠吐绿。落日的余辉洒在江面,波光粼粼,仿佛满江都是碎金。江鸥在晚风中翩翩起舞,多么逍遥自在,哪里要去担心什么风波啊?“别浦鲈鱼堪脍”,表面上看似在写隐居生活的惬意,内心里却表现词人不愿归隐,却借渔父不问国家兴亡,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无奈。 别浦之鱼已肥,前村之酒已香,正可以痛痛快快畅饮,一醉方休,那千古往事都已成为历史,过去了,也就沉寂不闻了,还管那些兴亡成败的闲事干吗呢?
《西江月》是辛弃疾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悲愤和戏谑!
辛弃疾一生作词600余首,内容丰富多彩,爱国主义精神是其主旋律。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而又有所发展,把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是南宋最伟大的词人,而且在整个词史上也是一位划时代的大家。
继苏轼之后,辛弃疾更加彻底地冲破了传统的樊笼,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地步;辛弃疾比苏轼的词反映了更广阔的社会现实,多方面展示出时代的动乱、民族的危机,也更完整地抒写出词人一生的精神个性。

辛弃疾的词的另一个特点是:大多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悲愤,表现出“愁”的情绪。他的愁,不同于他人的小家之愁,不是因闲赋愁,也非离愁别绪,而是一种忧国忧民之大愁。此愁的实质,是一个“恨”字,恨报国无门,激越悲歌,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
以《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为例,他把心中的愁绪,表现为一种调侃。表面上看,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在追求悠然清闲的生活。其实不然。他在闲适的笔调下,隐藏的是丰富、复杂的感情,既表达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同时也明确表现出对昏庸无道的南宋统治者的失望与愤懑。最后一句“千年往事正沉沉,闲管兴亡则甚?”充分流露了他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最能读懂这首《西江月》的,当然要数同行的王学士了。
在连续吟诵两遍《西江月》之后,王学士兴奋得击掌大笑,连声说:
“妙哉!妙哉!这首《西江月》,道出了当今多少人的心声啊!”
2023年2月12日

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精英文化!
感谢你的分享,点赞,留言,转发!

王长胜,男,上海人。国家二级作家,安徽省马鞍山市文学院副编审;已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计250余万字,作品散见《长江》《花城》《人物》《小说界》《青春》《安徽文学》《海峡》《奔流》《鸭绿江》《新华文摘》等杂志;有作品多次被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等结集出版;另有小说集《纯情》、散文集《岁月如歌》、长篇传记小说《张家港首富》《今生无悔》《李白诗文故事》等;已拍摄的电影《叶圣陶在甪直》、电视剧《碧血秦淮》《苦果》等,受到了观众的喜爱,赞誉满满。小说《无辞的歌》、散文《天都峰上连心锁》《海粟老人会见刘国松先生》《散淡情怀》等,5次荣获全国性文学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