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越自卫还击战44周年

向洛川籍参战老兵致敬
文/王宽鹏

岁月如梭,硝烟远去,时间的脚步又一次走进了难以忘怀的2月,当人们还沉浸在兔年新春佳节的喜悦之中,可是对2月17日这个极其普通的日子,大多数的人已经淡忘,年轻人更是不知其然,但对我这个参军40年的老兵来说,每到这个时候,却依然牵动着参战将士的心怀,融进参战老兵的情感。2月,仿佛是一本尘封的笔记,它记录了参战官兵可圈可点的英雄事迹;2月,仿佛是一本发黄的像册,它留住了对参战官兵可歌可泣的怀念。
当年参战官兵“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响亮诗句时常在我的记忆里回荡;电影《自豪吧!母亲》的感人画面,歌曲《再见吧!妈妈》、《血染的风采》、《十五的月亮》等生动词语时常在我的脑海中展现。
我的家乡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先后有5批(1978年、1982年、1983年、1984年、1985年)、600多名战友,随原成都军区13集团军37师、原兰州军区21集团军61师、47集团军139师和141师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杨晓龙、贺仰忠、李忠、张串连、李安林5名战友作战勇敢,壮烈牺牲,战后被追任为革命烈士,其中有2人荣立一等战功,2人荣立二等战功,1人荣立三等战功。李明、李会学、党天奇、张忠录、李永柱5名战友冲锋陷阵,荣立一等战功。晁春延、刘崇龙、赵太合、魏俊芳、陈兆坤、杨世广、王世荣、成建民、何亚锋、张新虎、张顺清、白荆礼、张荣荣、赵进军、刘民虎、王永金、冯建民、陈正孝、刘东民、张海林、党喜善、刘春林、王志勇、张根才、冯玉强等25名战友赴汤蹈火,荣立二等战功。张新生、侯张峰、马林山、陈高林、康新民、冯晓波、李相武、屈健、马世强等300多名战友顽强拼搏,荣立三等战功。

44年前的1979年和37年前的1986年、36年前的1987年,是一个用青春和热血谱写英雄的年代,是一个令所有参战老兵难以忘怀的年代。 1979年2月17日凌晨,在祖国南疆1300公里的边防线上,隆隆的炮弹划过黎明前的黑暗,一场震惊世界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了,轰鸣的炮声是复仇的怒吼,手中的钢枪是保卫祖国的誓言,冲锋的方阵是奉献祖国的忠诚,血染的战旗是胜利的召唤,年轻的军人甘用热血铸起了南疆边防界碑。短短28天,在历史长河不过是弹指一挥间,无数年轻的官兵把宝贵的生命、灿烂的青春留在南疆战场,在他们倒下的瞬间仍然是那样勇敢顽强,在他们倒下的瞬间还设法把战斗任务托付给战友,在他们倒下的瞬间还牵挂着亲人,他们倒在了血泊中,永远地离开了战友,永远离开了亲人,永远地离开了缤纷的世界,将绚丽的青春定格在20岁左右。他们走了,还来不及看看自己的军功章,还来不及给深爱的未婚妻写一封回信,他们走了,走在灿烂的年华里,走在血染的青春里,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人生的豪壮,他们用热血书写了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
岁月悠悠,光阴荏苒。弹指一挥间,40多年过去了。当年热血沸腾的年轻官兵,如今已是苍颜皓首,两鬓斑白。尽管如此,他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拼搏过,我们奋斗过,我们奉献过,我们曾经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座座军营,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国防事业,我们无愧于养育我们的人民,无愧于我们伟大的祖国。虽然已过去40多年,回首往事,我们怎能忘记那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怎能忘记那煅石成金的革命熔炉,怎能忘记在部队朝夕相处、苦乐与共的朝朝暮暮,怎能忘记那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惨烈战争”。

如今,尽管他们大多数已经退休,还有少数奋战在岗,但他们依然珍视当兵的历史,怀念那难忘的战火岁月。2月17日,只有他们这些参战的老兵才知道,这一天所深含的意义,即使有的人根本不知道2月17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我可以自豪的告诉大家,这是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开战的日子,参战官兵决不会忘记那流血的日子,因为这是他们的荣幸,这是他们为之骄傲的一天。因为2月17日,是他们报效祖国、保卫人民、维护和平、英勇奋战、血染沙场的日子。他们无愧于共和国的卫士,无愧于新时代的中国军人,他们铸就了军魂,鲜红的国旗和军旗上有他们血染的风采。
今天的纪念,永远是我们在怀念过去祖国召唤的庄严时刻,怀念那些壮烈牺牲的英勇烈士,告慰那些义无反顾的参战官兵和深明大义的烈军属。
向烈士们学习致敬
编后语:1979年的今天,在祖国西南的大地上,一场自卫反击作战已经打响,转眼44年已经过去了。
我们应当永远铭记那些为国捐躯,血染南疆的勇士们,让他们的精神永存,让他们的理想高扬!
我们应当更加尊重那些踊跃参战,浴血奋战的将士们,让他们的奉献永续,让他们的付出增值!
我们应当特别厚待那些烈士亲人后代、因战致残、致伤的官兵,让他们情有所依,难有所靠,荣有所享!让他们永远受到全民族的尊敬!
我们应当特别支持我们的国防建设,爱护我们的伟大军队。战争从未远离,危险时时存在,忘战必危!(文李建印将军)

作者简介
王宽鹏,196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陕西省洛川县人,党史军史研究工作者,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研究员、理事、副秘书长、网站记者、编辑,国际网络文学联盟军旅文学部编审,《洛川文学》特约作家。1981年10月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新闻报道员、干事、科长、副处长、团政委、甘肃省军区军史馆筹建办公室主任等职,上校军衔。工作之余,爱好写作,笔耕不辍,有600多篇新闻稿件、论文、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被军内外报刊杂志刊登,其中有40多篇获奖。因写作成绩突出,先后5次荣立三等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