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5日,河南省永城市苗桥镇发现一处宋代古墓群,经文物考古专家进行抢救性清理挖掘后论证认为,该古墓群多数保存完整,初步判定有的为唐末宋初墓葬,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和历史价值,为后人了解宋朝的墓葬文化和建筑工艺审美提供了实物参考。
永城市博物馆馆长李俊山据此推测说:“建国以来,永城境内只在邞城和茴村的吕店各发现一座独立的宋代墓。现在发现的几座宋墓,极有可能是该墓群的一部分。苗桥是北宋开国大将苗光义故里,宋代墓在这里集中出现,也许与此地是苗光义家族有一定关系。”
苗光义是谁?他和苗桥有什么的渊源,苗桥这座千年古镇又有怎样辉煌灿烂的历史?
一、苗光义,一位类似于诸葛亮、刘伯温的传奇人物
苗光义,又名苗广义,苗光裔,苗训,为北宋开国大将,民间传说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智谋超人,呼风唤雨,无所不能,是一位类似于诸葛亮、刘伯温一样,拥有大智慧的传奇人物,是宋太祖赵匡胤所依重的军师。其为北宋的创立出谋划策,功勋卓著,据说他和赵普,以及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堪称赵匡胤的左膀右臂。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建隆元年》记载:“军校河中苗训者号知天文,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久相磨荡,指谓太祖亲吏宋城楚昭辅曰:‘此天命也。’”
《宋史·苗训传》也记载说:“苗训,善天文占候之术。仕周为殿前散员右第一直散指挥使。显德末,从太祖北征,训视日上复有一日,久相摩荡,指谓楚昭辅曰:“此天命也。”夕次陈桥,太祖为六师推戴,训皆预白其事。既受禅,擢为翰林天文,寻加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年七十余卒。
以上历史记载充分说明,苗光义是陈桥兵变主要参与者和策划者,他对于北宋的建立、赵匡胤的称帝有着卓越的贡献,可以说是名副其实,响当当的北宋开国元勋。
苗光义,北宋开国大将,历史上关于其是何处人,多有争议。永城苗桥就是最典型的说法之一,并且清光绪二十九年《永城县志·墓葬志》就明确记载:“苗训墓,在苗桥集,翁仲甚伟。”这也为永城苗桥说提供了有力的历史证据。
正史对于苗训的记载不多,只有寥寥数笔。但在民间历史演义戏剧里,则对其事迹记载颇丰,可谓是一个能掐会算,呼风唤雨的奇异之士,是赵匡胤大名鼎鼎的智囊军师。
南宋曾敏行所撰的《独醒杂志·卷四》则记载:“太祖时,有人找名为苗光裔的“司天官”布算成卦,光裔说:“你当搬家。”其人问:“是否损失人口?”光裔说:“无妨。”此人走后,又一人至,问事一如前者。又过一会,又一人来,问的还是同一件事。光裔起疑,熟视其人,其容貌与前二人酷似,只是老少略有差别。光裔拽住他,厉声问:“你到底是谁?”其人不得已回答:“我是金明池里的龟,刚才来的二人是我的祖父和父亲。朝廷下令,要扩展金明池,将会挖到我们住的洞穴,恐怕被杀,所以来问卜,请您可怜可怜,救救我们!”光裔放了此龟,马上奏闻太祖。第二天开挖金明池,果然挖出十数万龟类。太祖下令,不得伤一龟,并把他们全部用筐抬运到了水中。”
罗贯中作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记:赵匡胤未做皇帝之前,有一道士,名苗光裔,为匡胤算卦,言其有帝王之相。
京剧《斩黄袍》有赵匡胤唱词曰:“想当年路过撒(洒)金桥,有个先生他姓苗,苗先生给我算一卦,说我四十坐龙朝。”
很多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说,虽然稀奇古怪,荒诞不经,但是它寄托着广大民众对于历史人物的尊敬,以及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希望这样神奇的历史人物能够拯救他们于危难之中,为他们的艰苦生活带来一丝希望。民众把他们遵奉为先贤、英雄。苗光义就是这样的传奇历史人物。
苗光义的先祖早在隋唐时期就在永城运粮河北岸的苗家村以种菜为生。到了后周时,他的父亲苗有仁,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叫苗光才,老二就是苗光义。苗光才跟着父亲苦心经营村西唐引沟两岸的一顷多庄稼地和村东的十多亩菜园。而老二苗光义自幼拜当时的世外高人鹿邑人陈抟为师,学得一身好本领。其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能,尤其精通易经八卦。他的师父陈抟曾说:“我一生教了众多弟子,将来能成大器者,唯光义也”。
后来苗光义周游天下,游历江湖,他到处寻师访友,遍访高人。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丰富的阅历,极大拓宽了苗光义的视野,也增加了苗光义的学识,让其心胸变得更加宽广,洞察世界的眼光也变得更加敏锐。
当时适逢五代十国时期,常年的战乱,民不聊生,中原大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苗光义目睹了四分五裂的神州大地历经连年战乱,饥寒交迫、哀鸿遍野的悲惨景象,遂有建功立业,一统天下,为黎民造福之志。
公元954年,后周显德元年,周太祖郭威病死,其养子柴荣即位,史为周世宗。消息传来,其师父陈抟对苗光义说:“你下山吧,去找执掌禁军的赵匡胤,我曾在襄阳指点过他,他前途无量,你要尽力辅佐于他。”
辞别师父,苗光义直奔京城开封,投到赵匡胤帐下。由于他们二人都有统一中原,拯救黎民于水火的远大志向,于是二人相见甚欢,秉烛夜谈,甚是投缘,彼此都有一种如鱼得水,相见恨晚的感觉。
后来,苗光义又向赵匡胤推荐了赵普、郑恩等人,辅佐赵匡胤在征讨南唐时屡立功勋,让周世宗对赵匡胤颇为赏识,委以重任,为赵匡胤建立北宋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6月 19 日),柴荣病死,由其子、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即后周恭帝,由符太后垂帘听政。
当时后周的朝廷,主少国疑,人心惶惶,流言四起,南有十国并立,北有契丹虎视眈眈,北周朝廷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而此时的后周幼主柴宗训,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根本无法驾驭朝局,中原大地又一次面临大分裂,大动荡的生死关头。
在苗光义,赵普,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暗中策划下,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其被士卒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后来宋太祖赵匡胤和其弟宋太宗赵光义逐步消灭了十国,统一中原,结束了五代十国四分五裂的局面,使民众重新享受和平安宁的生活,这其中就有苗光义的一份功劳。
二、苗光义和他的苗白
宋朝建立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逐渐解除了武将的权力,而苗光义也因此卸甲归田,回归故里。
回归故里的苗光义隐居于运河岸畔,重新过上了田园牧歌般的耕读生活。其在苗桥家东置地600余亩,化田为园种植蔬菜,尤其是种植的大白菜最为著名。由于该处位于运河岸边,便于灌溉,土壤肥沃、平整如席,种植的白菜品种优良,其菜心洁白细腻,清水煮成混汤,味道纯正,汁白如乳。
后来,赵匡胤重新召苗光义回京任职,临行时苗光义用船装满白菜,送给皇宫,宋太祖品尝后感觉,此短帮,圆球的苗桥白菜,断筋、浑汤、入口绵绵、烂而不腻,随连声称赞曰:都说珍品天上有,尝尽佳肴数苗白!
其后,苗桥大白菜成为贡品,专供宫廷食用,一直沿袭到清末。“砀山的梨、瓦子口的葱、苗桥的白菜出家东”,宋太祖为苗桥白菜赐名为“苗白”,于是苗白享誉海内外。1950年,周恩来总理下令“苗白”运往朝鲜慰问志愿军战士,因此也被传为佳话。因此《永城县志》记载道:“苗桥白菜栽培历史悠久……质量尤佳。品种有鸡腿白、大窝心、小窝心。经过不断提纯复壮,选育良种,逐渐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苗白’名产。帮短,叶幅宽,耐储存,球心细嫩洁白,调食鲜嫩甜脆,熟食混汤无丝,鲜美可口。含有钙、磷、铁等矿物质和丰富的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有药用价值。”
如今,苗白白菜得以广泛种植,仅苗桥镇苗南村白菜种植面积就达400多亩,并辐射周边各个乡村。2017年以来,苗南村在苗桥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扩大“苗白”种植面积,注册“苗白”商标,打响了“苗白”的传统品牌。现如今,苗桥白菜已经成为商丘永城最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成为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牌,更承载着苗桥现代乡村振兴的希望。
当下时节,正逢严冬季节,也是苗白上市的时候,放眼望去,蓝天白云下青白相间的白菜一望无垠。这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又承载着浓浓乡愁的苗白,又是多少游子梦中的记忆。苗白是历史名人苗光义遗留给后人最珍贵的东西,看到了绿油油白色相间的苗白,我们就想到了这位先贤,也许苗光义和苗白已经融为一体,成为我们历史文化中最珍贵的东西,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三、苗桥,一座历经千年的古镇
苗桥镇位于商丘永城市豫东平原最东部,与安徽省淮北市为邻,系豫东煤田主采区,被称为“河南省东大门”。全镇总面积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万亩,人口3.8万人,辖20个行政村。
苗桥原名苗家庄,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传说因当地历史名人北宋开国大将苗光义自己筹资在运河两岸修建了一座铁桥,被宋太祖赵匡胤赐名为苗桥,算起来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苗桥黄老家村也是明代户部尚书黄运泰的家乡,据据史料记载,黄运泰,字仲升,号际云,永城苗桥镇黄水寨(今天苗桥黄老家)人。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乡试举人,十七年(1589年)进士及第。初授陕西凤翔府推官,审案决狱,公平明断,后升任户部尚书,年88岁寿终,葬苗桥黄水寨祖茔。
万历年间因以拥立太子事宜,上书进谏,惹神宗皇帝震怒,削官籍为庶民,于是他便回到故里。
回到家乡的黄运泰并没有灰心丧气,萎靡不振,而是创立黄门书院,教书育人。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体恤贫民,凡贫穷子弟则供给饭食,资助学费,25年如一日,颇有名声。黄运泰从事教育的行为得到了家乡人民的赞扬,黄门书院的故事至今传唱不衰。
苗桥是一片具有厚重历史的文化热土,它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书写了绚丽多姿的优美华章。并且,王庄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发现,无疑让苗桥历史推到了七千年前的史前时代。这是一个让人拍案叫绝的历史发现,其本身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王庄遗址是在2022年初春苗桥美丽乡村建设,治理废旧坑塘中发现的,主要为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同时还有龙山文化、商周、汉唐、宋金元时期的遗存。
苗桥王庄遗址位于古睢水南岸,经文物部门勘探,其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为永城面积最大的新石器遗址。在文物部门组织的考古调查中首次发现了永城大汶口文化玉器,这些玉器有玉环、双联玉璧、玉镯、玉坠,其中的双联玉璧和玉镯与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出土的双联玉璧无论是色彩还是造型完全一致。玉坠则与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的完全一致。岗上遗址的时间为大汶口中晚期,因此可以确定王庄遗址这批玉器也是在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这也是永城新石器时代遗址首次发现的玉器。这些玉器制作精美,展示了几千年前古代先民高超的玉器加工技艺。
近来文物部门在此征集到一件石钺,该石钺为青石质,残为四块,整体呈梯形,平背,两端带刃,长约17厘米,一端带孔,为两面对钻,直径约2厘米,孔圆度较高,制作规整,端口平直,宽13厘米,另一端呈弧形,宽14厘米,厚约1厘米。该器物表面打磨光滑,加工较为精细和精致显然是作为礼器存在的,而鉞在远古时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这一表明其主人的地位和权利是何等显赫和高贵。该石钺对于研究永城乃至商丘古睢水聚落的社会形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王庄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商丘地区乃至河南省内大汶口文化重大发现的空白,改变了豫东史前文化的历史状况、为商丘作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提供了历史实据,这无疑在商丘考古文化史上是一次惊人的考古发现。
目前,该遗址已纳入永城市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还在进一步挖掘和清理中,根据巨大规模的文化遗址面积,有专家推测这极有可能是史前时代的一座古城。我们真心希望王庄遗址在今后会有更大的考古发现,能够填补商丘豫东史前文化的空白,为商丘是殷商之源文化提供丰富的考古文物证据。
古老的苗桥镇曾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书写出绚丽的华章,而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也是今天的苗桥镇走向富强,走向现代化的坚强精神动力。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一座座整齐划一的温室大棚、一片片波光粼粼的养殖塘,正是今天苗桥镇最美丽的画卷。美丽的苗桥多次走上央视的屏幕,成为美丽乡村的典型。今天的苗桥镇正以千年历史文化的厚重风姿,携现代文明之东风,在打造美丽乡村道路上迈步向前。我们坚信苗桥的未来一定会生机勃勃,更加美好。
(作者刘金芳系网商社科特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