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老返乡 再上战场
〇 作者:罗少平
广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县城面积7810平方公里,地处云南广西贵州三省交界处。其中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辖区内18个乡镇居住着壮、汉、苗、瑶、彝、回、傣等十多种少数民族,总人口80多万。而因各种历史原因,长期贫困处于国家级脱贫攻坚县。自从有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经过艰苦努力,2020年已整体脱贫。
据广南县史志记载,自古以来就有男儿从军上战场、立马为国建家园。

时间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末的1969年12月,广南县300名壮乡青年英姿焕发,斗志昂扬,顶着各种艰难险阻和家乡贫穷的压力,响应祖国号召踊跃报名参军,履行服兵役的义务报效祖国。经过接兵部队的验收合格,他们穿上了军装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当年这批新兵分成了两个新兵连,也是广南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参军人数最多的一年。全县到处可见广大父老乡亲们的送子参军入伍的热烈场面。
壮乡男儿告别了父老乡亲、告别了生我养我的故土,踏上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出征远方、经过三天车程,到达接兵部队所在地后勤22分部的普洱县城(今宁洱县)。两个新兵连又做了统一分配,其中一部分在分部直属单位,有通信连、警卫连、单车连、军械修理连、汽车修理连,猴子山仓库,宝秀仓库;另外一部到了汽车23团、汽车50团、汽车51团、分部教导队。还有分在142野战医院,139野战医院,61医院,62医院,80医院等。最远的分到小勐养109兵站、船运大队,以及担负援老抗美筑路后勤保障枢纽基地的勐腊108兵站。
在108兵站新兵集训结束后,又分到连队,兵站机关,勤务连、混合库、军械库、油库、骡马运输一队、二队、三队、以及兵站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供应站,及勐腊食加站。从那个时候起,我和几个广南兵分到了第四供应站,从分部到兵站再到老挝沿线各单位。

那时候,在老挝新老线、新东线、老西线的丛林和密林中都能看到我们战友的身影,特别是在老挝的日子里,基本上是白天防空袭,夜晚防敌特袭扰的艰苦生活。在整个援老后勤保障工作中,有从事军事训练,生产自给、食宿加油,文艺宣传、医疗卫生、战伤救治、汽车运输、后勤仓储、通信报务、军械修理、物资分发等不同工作岗位。
战友们有的身居寮国,志在全球、深山老林干革命,和平环境一尘不染,全心全意为祖国为世界人民,用青春和热血与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凯歌,忠诚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秘密为支援老挝人民抗美救国斗争贡献一切。
不少老兵认真学习努力拼搏奋发向上,不辱使命,勤奋工作。一次次完成援老抗美的后勤保障任务,涌现出了一批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当中有的立了功,授了奖,被评为五好战士、入了党、提了干,为党和人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受到了部队党委和领导的赞扬。为广南人民争了光、添了彩、是广南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其中就有不畏艰险救战马的陆春早,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黄文才,对越自卫反击战参战民兵罗少平等同志,他们都荣立了三等功。

还有许许多多的广南老兵受队前嘉奖和通令嘉奖的不在其数,在完成援老抗美任务后,大部分老兵都退伍回乡,积极参加新农村建设,为广南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献计献策,为党和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但是理想和行动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
我们当兵七到八年,刚刚从援老前线退役返乡,又时逢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即将打响。文山又是自卫还击战的最前沿。我们退役的老兵中就有原108兵站机关球队的卢忠炳,勤务连的赵友贤,第四供应站的罗少平,第一供应站的卢金豪等同志,他们又重新穿上之前民兵服装,全身投入到对越自卫反击战争中去,和参战部队一起英勇战斗,不怕牺牲,最终取得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全面胜利。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维护了和平和家乡的稳定,在完成作战任务撤回国内。
文山地处祖国的西南边疆,国境线上就有麻栗坡马关富宁三个边境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全州上下时时保持战争将要来临,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战前的准备。支前任务光荣又艰巨,广南县是支前的大后方,物资保障的大县,也是支前民兵参战最多的县,当初我们多数从部队转业,退伍回乡的老兵,刚好赶上这场反击战,大都多数都被编入之前民兵营、连、排、的人员,有的还提名任命为连、排、级干部。
罗少平和赵友贤两位同志被任命为政治指导员,108兵站退伍回乡的还有:卢忠炳、卢金豪、蒙虎成、季汉元等同志也加入了支前民兵,这些老兵是国家的财富和顶梁柱,他们继承传统继续革命的精神,不论资排辈,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在地方武装部的指导下,开展战前紧急训练。在社会青年中做好:传、帮、带、教大家掌握军事技术,苦练杀敌本领,做到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随时准备上前线,能吃苦,出得去、打胜仗。
2月25日,反击战进行关键时刻,上级下达我们县八宝区两个公社的支前民兵,合并为一个营,分一连和二连,开拔前线的命令。主要任务,抬担架,运送弹药、食品,随后把部队的伤员、牺牲的烈士抬下阵地。接到出发的命令,地方党政及武装部的领导们作了简短的出师指示,民兵们以连排为单位。紧张有序地换上了新装,随身需要带的枪支弹药背包等,连夜乘车出发。

奔赴南国战沙场,横刀立马战倭寇,杀敌立功保边疆,待到春花开放时,光荣凯旋再回家。歌声伴着笑声在夜幕中前行。
经过两天两夜的急行军,我们到达边境口岸河口,从浮桥渡过出境,直插越南,天刚蒙蒙亮就看到了刚激战之后的越南老街省,到处一片狼籍。到这里听不到鸟语,闻不到花香,只听到和看到我军战士的冲锋声、枪声、炮声,响彻云霄,火箭炮发射升空映红了整个大地,瞬间把我们带入了战争的岁月,更加充满信心,打赢这场反击战。
2月27日是我们进入越南接受到的第一次任务,把前方需要的弹药,食品送去,再把伤员和烈士抬下来。任务明确,大家二话不说,七手八脚,抬的抬,扛的扛,一箱箱弹药,一袋袋食品,扛在肩上,一个接一个跟着走,走在山间羊肠小道,累了休息一下,饿了吃上一口干粮,渴了喝上一口山泉水,走啊走,到了下午,天空突变,紧接着下起了大雨,民兵们机智地将雨衣盖在物资上避免打湿,宁可自己淋湿,也要保护好军用物资的安全,就这样在艰难中行走了三十多公里路,终于把物资完好无损的送到了前线阵地交给部队,完成了此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返回时已经是晚上七点多了,大家都累了一天,纷纷倒在山脚下的岩石旁休息。越南二月份的气候,白天热,夜里凉,温差大,有的人白天被雨水淋湿衣服,冷的发抖。怕暴露目标不敢烧火,大家就三个一组,五个一堆,互相挤在一起,背靠背,用身体的热量烤干衣服,野外宿营,到了第二天继续返回原地。

2月28日又马不停蹄,我们接到第二次任务,是前往越南老街省沙巴县附近,因50军149师(35266部队)穿插时有大部分伤员和烈士需要抬下来。接到任务后我们轻装上阵,从我们休息的地方到该团的地点,要翻越当地最有名的一座大山,叫黄连山。此山坡大陡峭,我们好多人也是第一次见这么大的山,大家把它编成顺口溜,“黄连山,山连山,山重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山再高难不倒英雄汉,路在陡拦不住中国民兵”。大家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前进,走出了这段死亡的山脉,到了下午四点多钟,将要与部队会合,距离阵地只有三、四百米左右,被越军发现,地形上对我们不利,越军在右边山头,我军在左边山头,中间是一片开阔地,要进入部队的阵地必须经过这片开阔地,敌军靠着有利的地形,居高临下,疯狂的开枪开炮向我们民兵连扫射,封锁拦截。在强大的火力打压下,我们只能就地隐蔽冲锋受阻,记得当时我们连就有一位民兵战友中弹牺牲,离别时同志们为他包扎伤口,他大声呼叫“你们不要管我,赶快往前冲,我家还有两个兄弟”。虽然说的话不多,句句说出了内心的豪迈壮语,当时天渐渐黑下来,在部队的火力压制和掩护下,我们冲出封锁线,到达部队阵地。

这次遭遇袭击,我所在的连受到一点损失,在清点人数时少了三人,其中牺牲一人重伤一人失踪一人,皮外伤的十多人,当晚在部队的安排下,民兵四人一组,抬一具尸体,趁着天黑,跟随部队摸爬打滚,走了一夜的山路,最后撤出阵地,回到安全地带,将烈士遗体装车完毕,返回原地待命。
3月4日我们接到撤兵回国的通知,听到此消息大家都非常高兴,带着胜利的喜悦,全体民兵整理了行装,撤离越南战场,和部队一起班师回国,踏上祖国的领土,当步入凯旋门的那一刻,我们心情是多么的激动,伟大的祖国是多么的温暖。
在弥勒我们经过一个月的修整,圆满完成支前民兵参战的任务。根据战时民兵们完成任务的表现,受到35266部队党委、首长们的好评,分别给予记功和表彰奖励。休整结束暂无其他战事,我们乘车返回家乡广南,到广南时又受到了地方党、政、军和各族人民的隆重欢迎,在参加庆功表彰大会后,全体参战民兵解散回原单位原公社继续工作。

光阴似箭转眼间,边境自卫反击战结束到今天已经是44年的冬春。回忆那段历史,一幕幕展现在眼前,想起当年的战友,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兄弟,他们的身影历历在目。当年这支年轻的队伍,英雄的支前民兵,兵站的老兵在战场上不畏艰辛,不怕牺牲,英勇奋战,他们英勇顽强的精神将载入史册。他们在没有劳动报酬,金钱补偿,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无怨无悔。为报效祖国保卫边疆,打败侵略者,舍小家顾大家,自愿报名参加。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我们活下来的同志要以先烈英雄精神为榜样,继承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听党话、跟党走、忆党史、感党恩,为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忆往昔,峥嵘岁月,战友情、兄弟亲、打断骨头连着筋,看今朝和谐社会,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弹指一挥间从入伍到现在,五十多个春夏秋冬,我们这批老兵从一个年轻的小伙走到现在都已两鬓斑白、满脸皱纹步入老年时代。有的又过早离世,剩下的已古稀来临。但愿存在的各位战友保重身体!健康长寿。

作者:罗少平,壮族,中专文化。1952年9月生,1973年7月入党。云南广南县人。1969年12月广南县应征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后勤22分部第108兵站第四供应站,历任战士、卫生员。驻地云南省勐腊参与援老抗美筑路的后勤保障工作。
1975年出国老挝驻桑怒省班哈哨,1976年4月从老挝退伍回乡。1979年2月参加自卫反击战,任民兵连指导员。1979年12月至1987年9月在广南县八宝区委工作,任区委副书记。1987年10月在广南县人口计划生育局。2003年8月提前退休回家。在部队服役期间受通令嘉奖一次,队前嘉奖三次。在自卫反击战中荣立三等功一次。在政府工作期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受到文山州及广南县表彰和奖励。
(校 编:李翔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