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开发保护利用
杜家庄村红色革命遗址的建议
文‖梁继国
在抗战期间,平遥县杜家庄村是平介县革命红色根据地的摇蓝。因这里参加抗战人数多(120多人),日伪杀害人数多(68人),对革命抗战贡献多,抗战时期被尊称为红色“小延安”。
这里,革命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有平遥县早期革命者、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学家陈高傭的故居;有五寨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梁学岸烈士的故居遗址;有平介县县长胡汉平的遗址;有1936年红军东征时路过居住、为国牺牲36位英雄的村南英雄路;有平介县民主政府成立活动的遗址;有王震司令员带领南下支队经过路经地、欢迎张丕诰起义的遗址。当年革命先辈曾经活动地方遗址,是革命活动的见证。随着时间 的变化,这些革命遗址、故居年久失修,已成危房,频临遗失,危在旦夕。因此修复、开发、保护、利用当年革命遗址,传承红色革命文化精神,迫在眉睫,在今天具有特别伟大的历史意义。故对开发保护利用杜家庄村红色革命遗址,特此提出建议。
1、日伪乡办公所及平介县县委居住遗址。
此处位于杜家庄村东正街口南,原为杜家庄财主李士惠的院落。其院落由三处院落组成,现存主院为二进院落。上院落正房四间,东西房各三间,是一个典型古代四合院。下院,东西房各三间。是当时日伪乡公所所在地,日伪乡长赵子胜、许天进,在此居住多年。正房为砖窑平顶,平顶上当时修筑军事敌伪炮楼,为放哨瞭望平顶上敌情之平台,上面架设机枪,东房中间开一小门,与东面两座偏院相连,当年“西良乡乡公所”牌子在此悬挂(因当时杜家庄参加共产党人数太多,称为“小延安”,故挂此牌)。是日伪军队及共产党活动主要场所。东院有两处偏院,日伪时期,许多进步人士及村内的犯事之人在此审讯。东南角处有一处小院为轿房、磨房及堆放草物之处,也是当时日伪时期国民党人员及共产党人员休憩住处。45年之后改为村公所,是中共平介县县委所在地。
2、中共平介县县委、平介县办事处居住地
此处院落是中国典型的北方汉代四合院落建筑,符合当时清代建筑的理学。主院正房东有通道可上房子平顶,前有砖雕、木雕,门窗上都有当时木制外门。正房挑檐、下有插飞、明柱根支撑,保存基本完好,主院东西房为当时一出水斗房,保存完整。偏房是一出水斗房。建筑材料属砖木结构,所有房子1米以下全砖,1米以下墙外包砖,内用土坯砌成,土坯墙体较厚,冬暖夏凉,符合当地地理环境,是当地简单实惠的建筑方法。修建时,四周用木柱支撑柁樑,是一种木架柁樑建筑方法。
3、革命烈士陈继生故居地、欢迎张丕浩率众起义大会之遗址。
此处位于杜家庄村东正街口北,此处遗址与第一处遗址仅隔一街,原为杜家庄李氏家族遗址,清代建筑,保存基本完好由二进院落组成,主院正房三间配有东西房三间,是一个典型二进门院落,二个古建筑门楼具在,一进门后,东西房各三间,二进门东西房三间,正房三间,结构为一出水斗房,东有一处偏院,正房三间,东西房三间,门楼及房子保存完好,主院是当年日伪军队及共产党军队活动之处,特别是1947年张丕浩率队起义后活动之处,就在这个地方召开了欢迎起义大会,东偏院为李士义及陈继生居住之地,有很多的光荣革命历史、见证着他们当年一切。
4,梁学岸烈士故居地、中共平介县县委文秘处、革命人士关押地之遗址。
此处遗址由三座院落组成,主要特点是三处院落相连,有着三处不同的革命故事,最东一处是杜家庄财主院落,正房、间、东西房三间,中、、古式门楼,门楼外东西有三间耳房,此处在1947年前后为关押革命人士之地。
中间一处院落为梁学岸烈士故居地,是中共平介县县委文秘处,当年平介县的许多革命文献都出自这里。此处院落是一座典型古代四合院落,正房三间,两出水结构,东西房各三间,东西有耳房各一间。中居门楼一座,当年很多革命人士在此活动。东房曾被日本人放火烧过,故居后为空场一块,故居前有一颗大槐树。
西面一处院落为中共平介县县委文秘处,抗战时期是抗战记者吴刚、郭仁、梁永详、李士进等当年在这里书写文件、刻印传单、宣传革命的地方。正房三间、西房三间,中有古代门楼一座,正房中间后有一小门,通入后空场,空场中央有一地窖,地窖里存放着当年油印机及宣传文件。
5、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学家陈高傭故居
此处遗址仅剩一处,五间南房,清代建筑,单脊斗房,保存基本完好。

作者简介:梁继国,平遥县杜家庄人,高级教师,晋中市作协会员,平介红色文化研究学者,汾州文化协作交流会副会长,晋绥平介红色文化发展研究会秘书长,山西省晋绥边区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杜家庄红色小延安纪念馆馆长,为东游驾红色展览馆及孝义大孝堡红色展览馆提供大量的革命历史史料。著有平介抗战红色文化史料系列丛书«红色“小延安”杜家庄----永放光芒»、«血铸铁北·平介抗战史料汇编»,多篇红色文化作品被多家刊物文学社刊登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