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竺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对课程性质的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人们对语文课的性质争论不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综合性与实践性结合”这两方面相对而言有明确的方向,教师易于理解。唯独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两性的关系的表述上,强调的是统一,但二者似乎是可以分别呈现的东西。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工具性学科的这一理念并不复杂,但近年来有些教师或任意拔高课文的思想主题进而大量填充史实,或在课堂上硬加上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尾巴,刻意追求“有高度、有深度”的语文课这一现象,使语文课已经出现人文内容过度膨胀的倾向。
实际语文教学中如何将“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统一呢?
要从2022年版新课标新增的“核心素养”提起,语文核心素养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是语文学科固有的、不可替代的本质属性。其分别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他的基础就是语言运用,因为语文课程,本身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过程中,整体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人们理解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确实有一个由浅入深,由外而内的过程。语言就是思想的外在。先解决外在层面的问题,才能深入探讨内里的思想感情,对一个缺乏语文听说读写基本语文能力的人,不具备语文其工具性的人,文章无论具有多么伟大的精神,多么崇高的思想,对他都是不起作用的。语文必须永远姓“语”也就是说,“工具”是语文的,必须借助“工具”渗透“人文”。
综合以上思考,以《湖心亭看雪》《周亚夫军细柳》教学思路为例,分析怎样不偏离语文课程性质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以《湖心亭看雪》为例,立足语文课,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首先要引领学生解决《湖心亭看雪》中生字读音和文言字词,然后把握全文基本内容,解读文言文的文部分,进而通过朗读与揣摩,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探究与总结等语文实践活动,把握张岱写雪的白描手法和故国之思,形成爱国主义情感。在教学中,可抓住文章“痴、金陵人”关键字词,紧扣历史背景体会张岱之思,进行语文教学。
分析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和其本人,这就牵扯到张岱的一生及其相关的时代背景,如张岱的家庭背景、崇祯五年赏雪的时代背景、明亡清初之时张岱的经历,湖心亭看雪的写作背景,金陵曾为明之国都等资料,文章内容越来越多,课文越教越长,引用的史料也会越来越多,无形之中语文课也就一步步蜕变成了历史课。语文课性质却发生一定的改变。这就是教师为追求有“有高度、有深度”的课堂,过度注重“人文性”造成的现象。
以《周亚夫军细柳》为例,立足语文课,要注重学生文言部分的理解,首先解决文言字词的意思,接着把握文章大概内容,学生能进行复述,通过朗读、阅读、鉴赏、交流、分析等活动,立足于文章内容,看出细柳营的训练有素、军纪严明,读出周亚夫忠于职守、不卑不亢、刚正不阿的品格,从而把握周亚夫真“严”真“正”的“真将军”形象,理解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在语文课堂中,全程可不过多补充史实,不需要引导学生以史为鉴,也能实现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感这一目标,实现语文课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塑造。这一教学思路从语言运用出发,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培养和实现文学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在借助语文课的工具性性质,渗透其文学性性质,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只有以“工具性”为根基,“人文性”才能实现渗透。在语文教学方面,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才可能真正地落到实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性质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2.《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语文(2022年版)》。
(作者系岳阳市岳阳县柏祥中学教师)
责编/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