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游布山古郡
作者:景新跃
讲东讲西讲自己,写南写北写闲事。
忙完手上的活儿,收拾好案头资料,忽然想起仍有一事,便匆匆出门。不远处灯火璀璨,那便是此行目的地——布山古郡。

时间太晚了。大部分配套景点已经谢客,店铺打烊挂出“停止营业”的牌子,仅剩门坊和步行街景观灯亮着,游人廖廖可数。少了景点应有的纷纷攘攘和挨肩并足,倒也惬意自在,随性而来,打卡摆POSE,想怎么作就怎么作。这时,迎面走来一位老者,寒暄过后得知其曾任职于当地“史志办”,便拜请布山古郡的“前世今生”。

“布山郡”始于秦朝,由于文献较少,加上中原和岭南的隔绝,到了元鼎六年,才从史书中得以广泛传播。有种解释,“布山”是“像晒布一样的群山”;但壮语的“布”意为汉语的“泉”,“布山”应理解为“有泉水的山”。郡,古代行政区域,始见于战国时期。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隋朝废郡制,唐朝武则天时曾改州为郡,明清称府。

布山文化是中原夏文化和岭南粤文化的混合文化,是以“水、那”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水文化”是人们在与水打交道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文化成果,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水精神,它水给人们的某种启示、感悟或体验,或者说是人们赋给水的某种灵气。因此,水精神是水文化的核心和精髓。而利用水文化为生产、生活服务是水文化的最突出的体现;“那”,即壮族语na,意为“田”和“峒”,泛指田地或土地。“那文化”即壮族的土地文化,在稻作民族的心目中,土地是最宝贵的财富,谁拥有土地,谁就富有。

布山古郡是留存布山文明、体验布山文化的旅游观光地。传承2200多年的布山文化脉络,以“龙头山下、龙泉环绕、布山文化、荷美神韵”为空间结构,那文化、水文化、壮族三月三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为背景,从建筑、景观、业态等方面充分体现布山文化体系的精髓,对史诗、农耕、荷花、铜鼓、歌圩、太平天国戏曲等布山文化元素给予充分表现。建筑古色古香颇有南宁“三街两巷”、桂林“东西巷”的感觉,这里有网红打卡青铜牛、踩踩灯、铜鼓雕塑;这里还有音乐喷泉!来这里一定要尝一下豆腐花、螺蛳粉,好吃得流口水的酸嘢……。

老人如数家珍,侃侃而谈。我被老人的介绍深深吸引,如痴如醉,沉静在那山那水那田那人之中,啊!多么美好的一幅江南人与自然融合画面……。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大饱耳福,意犹未尽,分手时竟连对方姓什么都没有问一句。
(注:文中图片来自作者)

作者简介:景新跃,铁道兵四十八团周至籍战友会会员。自小偏爱文学,但读书不精,底子簿,常有写作冲动少有作品刊登,愚也。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陈昌文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