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甑山诗话
文‖吴雷
甑山,系古汉川的第一座故城。清代《方輿纪要》卷(76 )中有记:汉川县,小别山,在县南十里。山形如甑,亦名甑山。《隋书地理志》记载,沔阳郡甑山梁安郡,西魏改曰魏安郡,置江州寻改郡曰汊州,后周置甑山县。南朝梁武帝置梁安郡于甑山,始置甑山县。北朝西魏改名为魏安郡,后又改名为汉川郡,北周改汉川郡为甑山郡。隋大业十一年,朱灿转掠荆沔,所至无噍类。至此甑山县城毁于兵火。
史籍称甑山“地近会郡,乘轺浮船, 为水路要欤。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春秋左传》载:吴伐楚,楚令尹子常渡汉川列阵,自小别至于大别。然吴王阖闾于公元前506年,命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起兵伐楚。大败楚兵于甄山之下,致楚国无险可守,伍子胥遂直取楚国国都,掘楚平王墓,鞭尸300下,楚人视为国耻。
《晋书》载公元314年(西晋建兴二年)中文字记载:小别,发生杜(曾)朱(伺)之战,朱伺中箭受伤,公元346年死,葬于甑山,后世封广威将军,于甑山建广威将军庙,1998年当地搞土木建设时,还曾发现过朱伺墓葬。
公元570年(南北朝陈太建二年),北周郧州司马消难以所管郧随等九州及鲁山、甑山等八镇投陈。北镇豪州总管元景山率轻骑500攻击消难,与陈将樊毅、马俊战于张池、田二河。樊毅等战败,退于甄山。
南朝史学家萧子云写过《赠海法师还甄山》诗:
真心好丘壑,偏悦幽栖人。
忽闻甄山旅,万里自相亲。
泬寥晚霖霁,重叠晴云新。
秋至蝉鸣柳,风高路起尘。
动予忆山思,惆怅惜荷巾。
唐代名臣郝处俊(607年—681年),湖北安陆人,贞观年间进士,吏部侍郎高士廉看中他,推荐为甑山县令,时人称为郝甑山。后官拜至宰相。
宋代诗人范致虚曾题诗《甄山》:
朱伺屯兵古战伤,甑山城堞久凄凉;
闲坐搔首高岗上,万里碧天愁思长。
明代儒师张绪(1520年—1593年)湖北汉川人,历户部员外郎、德阳县令。后告归乡里,以布衣讲学,自号甑山,其同仁学友都尊称他为甑山先生。
明代成化南京太仆寺丞林堪书有诗《小别山》:
峩峩丹翠劈云开,霭霭浮光拥日来。
朝彩渐移横变态,宿阴初卷露崔巍。
苍松凝湿浓还淡,白鸟冲寒去复回。
柱笏时登望江汉,碧波未合抱山隈。
明代崇祯时期中宪大夫王操直生于汉川,身后葬于甑山。
明代正统翰林院庶吉士陈惠赋《右小别晴岚》诗一首——
冻雪初消暖气和,江通陨水渐生波。
光涵旭日浮清练,影蹙经风雏碧罗。
杜若满洲飞属玉,桃花夹岸点鱼蓑。
闲看不尽朝宗势,漫和沧浪一曲歌。
明代知县茅光有诗《小别山》:
吴楚茫茫霸业空,浮岚依旧护晴峰。
逢人试问前朝事,惟说当年导水工。
明代汉川十景之一“甑山耸秀”,一名小别,峥嵘汉水之上,为一邑巨观。有古诗云:
江上孤峰立,苍茫水国秋。
参差天外树,出没浪中鸥。
凭吊就栖隐,徘徊古列侯。
望余寻故垒,城堞隐含愁。
清代诗人沈竹坪写有《竹枝词.小别晴》:
危峰倒影枕襄流,小别遥连大别头;
风日晴和行处好,岚光冉冉豁吟眸。
可见汉川历史上的古甑山,实乃是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之深厚!
【责任编辑 胡采云】




作者简介:
吴雷,男,七零后;始终以一颗求知的心致力于荆楚文化的探索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