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连铺轨机车)
我和藏族战友一起修建青藏铁路拾零
作者/戚万华
一九七六年修建青藏铁路时,我们铁道兵四十九团六连有两位藏族战友,一位叫格日多,另一位叫黄克成,入伍前都是青海的牧民。天生不怕高原反应,黑黝黝的皮肤,身体很结实。
格日多刚入伍时,听不懂汉话,不能用汉语与人交流,有事得用手势比划半天,别人才明白他的意思。经过首长和大家的热心帮助,自身的努力,时间不长,就能用汉语和战友们简单沟通了。两位藏族战友很快适应和熟悉了连队生活,融入了这个大家庭,并且严格要求自己。格日多回父母住地探亲,不巧,他们转场了,也就是到别的地方放牧去了。他当即借了一匹马,策马扬鞭,在草原上驰骋,辗转多处,才找到了父母,可是,假期快结束了,在家只待了一天,就急匆匆地往回赶,按时归队。
有一次,大家在一起聊天,有人问:“格日多,你为啥当兵?”他说:“为了这身绿军装。”“那军装好,还是牧民的衣服好。”他说:“都好,在部队穿军装,回家穿牧民的衣服。”又有人问,牧民稀罕啥。他说:“稀罕干牛粪,干牛粪对牧民来说是一宝,用途很多。可以做燃料用,可以烘烤馕,可以用来简单擦拭物品。”他还不好意思地说:“刚进连队时,还想捡些干牛粪备用。”
连队营房不远处,有不少牧民居住的黑色帐篷。有的黑色帐篷旁边紧挨着一顶像白莲花似的小帐篷。说是姑娘年龄大了,晚上就住在这里面, 等小伙子过来抢亲,这是当地牧民招亲、求亲的一种风俗。我们和格日多开玩笑说:“晚上,你可不能到小白帐篷里面去。”他一本正经地说:“不能去,不能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还逗我们说:“你们一辈子就谈一个对象,没意思。”我们说:“你能谈几个。”他说:“情况反正和你们不一样。”说完,嘿嘿地笑了。

(资料图片,文图无关)
六连隶属铁十师铺架队,担负青藏铁路铺轨架桥工作。任务繁重,天寒地冻。大家体能消耗很大。生活又艰苦,饭菜油水少,压缩菜软绵绵的,吃在嘴里反复咀嚼也难以下咽。多种原因导致连队患病施工减员较多。为了给大家补充点能量,连首长在当地政府有关政策允许的前提下,派我和黄克成战友到附近牧民住地买牦牛、毛驴回来,宰杀吃肉,改善一下伙食。
黄克成的父亲是汉族,母亲是藏族,他随母亲的种族,通晓藏语和汉语。我们两人来到了一顶牧民居住的黑色帐篷里面,眼前出现了两位美丽的藏族姑娘,一位有十八、九岁,另一位有七、八岁的样子。她们热情地请我们喝酥油茶。黄克成用藏语和姑娘交谈,我也听不懂什么。不一会儿,年龄大的姑娘害羞脸红了。我对黄克成说:“咱们走吧,这家大人不在,两个孩子做不了主。”说完,起身告辞。那两位小姑娘送到帐篷门外。我们一再劝说,不用客气,外面天气冷,赶快回去,她们执意不肯。我们已经走出很远了,回头模糊地看到她们还在向我们挥手,我很感动。内地的孩子像这样待人接物的礼节也很少能见到。回来的路上,我问黄克成,跟姑娘说的什么,他笑着说:“没说什么,顺便问了一句,她有男人了没有 ”我说:“你小子,多管闲事。”说话间,过来一位赶着牛、羊的牧民,我们问他卖不卖牦牛,他说:“自留牦牛可以卖。”当时,牧区的牛、羊等牲畜的产权都归集体所有。只有到了冬季,牧区按照牧民的户数和人口数分配给他们一定数量牛、羊等牲畜,也叫自留畜。让其宰杀、食用、存储,或者售卖。我们和那位牧民就牦牛买卖交易后,心情顿时轻松,总算是不辱使命,完成任务。
架队进入青海乌兰县境内,格日多、黄克成显得很兴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问他们,这么高兴,碰到什么好事了。他们说:“火车就要进入我们家乡了。”我说:“好啊,到时候去你们家喝两杯青稞酒去。”他们说:“欢迎,欢迎啊。”铺架队在青藏铁路乌兰车站铺轨时,来观看的各族群众络绎不绝,这其中绝大多数人第一次看到火车,很惊奇,很新鲜。铺架队首长,让他们分批坐上火车平板车,拉着他们在铺好的铁路线上跑了几个来回,只见个个喜笑颜开,纵情欢呼。虽然四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场面还历历在目。随着年龄增大,怀旧日深。很想念朝夕相处、情同手足、日夜奋战青藏铁路的两位藏族战友,不知他们现况如何,恐怕很难再见面了。只有默默地祝福他们吉祥、安康。

(后排右1戚万华)

(戚万华近照)
作者戚万华,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入伍,在铁四十九团六连服役,一九七八年转业,曾任原石油部管道局财务科长、审计科长、工程部副经理等。爱好业余写作。

编辑:山峡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