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儿们怀揣着浓厚的思古之幽情,依依不舍离开了五公祠。时间已经10点20分,赶紧乘上12路公交车,去参观海南省博物馆。昨天网上预约的时间是10~11点,错过了时辰就要重新排队吃果果了。跳下公交车,11点差10分。隔着大马路望去,博物馆的真容映入了眼帘。这是一组庞大的建筑物,造型独特,层次分明,浅黄的外墙在阳光下散发着亮丽的色彩。


进入大厅,天幕高悬,窗明几净,清新典雅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偌大的参观平面图上显示,馆内的原创展览分布在一二三层,展出的内容非常丰富:“南海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海南黄花梨艺术展”、“海南纺织文化展”、“南海水下文化遗产展”。
此外还有海南人的起源由来、南洋华侨的辛酸历程等专题,以及海南沉香、饮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琼州的表演艺术陈列展示等。展览陈列的总面积达到了12000平方米。让人怎么看的过来?没办法,只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怀着好奇的心情,步入了一楼展厅,“祖宗之海〞四个大字撞击胸怀。南海是海南人民的生命之源,他们滨海而居,因海而生,从事渔业捕捞、养殖、晒盐等多种多样的海洋生产活动。
丰富的海洋生活遗迹是祖祖辈辈在南海海域远洋航行和从事渔业生产的记忆。人们用九死一生的冒险精神,在南海海域木帆船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见证着沧桑海疆的变迁,守护着中国的祖宗海。
一楼的北面则是华光礁1号沉船的展厅,通过南海海域的沉船考古发现的珍贵出水文物,重现了历史上兴旺发达的中西方海上贸易盛景,再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海之光。
图文并茂、实物原型的陈列,展示了大量出水的宋代瓷器,以青白瓷居多,酱褐釉次之。器型主要有碗、盘、瓶、粉盒、执壶等。东南亚诸国在宋代陶瓷器传入之后,逐步改变了"饮食以葵叶为碗,不施匙筋,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中华文明得以在海外弘扬光大。

海南的历史经过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岭南地区开置桂林、南海、象三郡开始。经汉武帝时伏波将军路博德率汉军平定南越收复海南,设珠崖、澹耳二郡,自此海南岛正式列人中国版图。岁月沧桑,英杰辈出,捍卫着祖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和领海。

一楼的展厅大饱眼福,转到了二楼去瞧一瞧。一屏巨大的黄花梨实木迎面耸立,高约3米,宽约1米,厚度15厘米。用手击之,声如铜鼓,令人叹为观止。老朱抚摸着光滑的板材,连声赞叹:“这件货料真的少见,做个书画桌面不要太好哦!”老董笑着说:“老兄啊,你买的起吗?”毛儿见老朱的手在花梨木上搓揉个不停,就吓唬他,“不要乱摸哦,当心罚你款!”哈哈,自娱自乐,开心一笑。

黄花梨别名降香黄檀,是海南特有的乔木树种,因木质坚韧,琼岛先民就地取材,广泛用于建造居所、农牧工具、饮食器皿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琼作花梨。花梨木以温润、内敛、沉静的自然秉性,质朴、典雅、华美的独特纹饰,还有难掩之香味色泽,成为高档家俱的首选木材,与小叶紫檀一起被誉为“木中帝后”。

清式家具以用料珍贵、装饰繁复、中西风格结合为主要特点。海南的工匠们利用黄花梨的自然特性,以精湛、成熟的工艺,将黄花梨家具从实用物品升华为经世流传的艺术珍品。
四位老人从11点钟进了博物馆,走马观花了一个半小时,才浏览了三分之二的展厅。还要不要去三楼呢?上去吧,无奈已是腿酸口干肚皮咕咕叫;放弃吧,特意专程来一趟,真是心有不甘。左右为难的当口,亏的姗妹眼尖手快,指着身旁木架上的一排宣传册叫道:三楼的展览内容都在这里呢,我们把它拿去看看不就全知道啦!
欧耶!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三个老头却抵不过聪明的姗妹。众人一阵欣喜,七手八脚把免费的资料往包里塞,准备带回家去细细品味。
步出了展厅的大门,毛儿感触颇深:博物馆犹如人类的一部“百科全书〞,所有的展品都是经过考古发掘、历史积淀所证实的宝贵财富。大量的历史知识和人类文明的足迹都印刻在了文物之中。浏览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开拓视野、拥抱文化生活的方式。观看之后往往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人类文明、民族历史积淀的崇拜感和自豪感。乘着精力尚可,腿脚还利索,真应该到各地的博物馆去走一走、看一看。不知道这个想法对不对?
老伙伴们,告别了海南省博物馆,下一站应该去哪里?当然按既定目标前进,到骑楼老街吃中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