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家村的“牛百岁”
文/饶晓辉/江西

朋友,当你看过电影《咱们的牛百岁》,一定会被故事的主人公牛百岁扶贫济困,助弱爱民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吧!可在抚州市东乡区虎圩乡泽源张家村,也有一位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牛百岁”的人。这位村民眼中的“牛百岁”,就是该村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理事长、共产党员张平海。
提起张平海,虎圩乡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无不伸出大拇指,都夸他是热心助人,关爱公益事业“雷锋式的好党员干部”。事情还得从二OO六年初说起,当时刚刚起步做苗木种植的张平海,自身的经济条件并不算太好。有一次,他去安徽某县城对接业务时,通过当地朋友了解到有一名孤儿,从小与奶奶相依为命。由于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孩子高中面临辍学。得悉这一情况后,热心的张平海拿出自己准备买苗木的6000块钱,通过当地民政部门转交给了那名孤儿。回到家后,张平海心里想的还是那个孩子后续的生活和学习,并多次隐名捐赠资助,直到孩子完成大学学业。也就是从那时起,张平海开始了他的爱心资助之路。二OO八年,通过东乡的民政部门引荐,他寻找到一名需要受资助的四川某地的贫困大学生。自此他每年都要拿出一万三千余元,用来资助这名贫困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业,直至其大学毕业。二O一一年,张平海又通过一起做慈善的朋友,了解到东乡本地有一名正在上小学的孤儿,他又义无反顾慷慨解囊相助,一直坚持到现在。经了解,近十几年来,张平海共出资二十多万元,资助多名贫困孩子上学。用张平海的话说:“我自己初中都没念完就辍学打工,尝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没有机会上学深造,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所以我不希望其他孩子,因为贫困失去上大学的机会。我会继续尽己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张平海不仅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而且还经常到当地的养老院关爱老人。每逢节日,他都会买上水果、粮油、以及营养补品等,亲自送去陪老人们过节,并为每位老人备好红包。每每看到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时,张平海心里也感到十分的欣慰。
然而,最让当地村民津津乐道的是,张平海做人清清白白,办事堂堂正正。二OO六年,张平海所在的泽源张家村,被东乡区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鉴于张平海为人热心,乐于助人,全体村民一致投票推选他担任该村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的理事长。由于张平海还经营着一家苗木基地,对于村民的信任和上级的期望,他没有推脱这个重担。为此,他放弃许多合作项目,开始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为解决理事会办公场所问题,他主动把自家新建的楼房无偿提供出来,并自费购置了桌椅、文件柜等办公设备。众所周知,新农村建设中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危旧房的拆迁。于是,他带头第一个将自家的危旧房拆掉,并逐家逐户上门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宣传讲解党的政策。在他的精神感召下,该项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上级有关部门还专门在该村召开了新农村建设现场工作交流会。

“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棉。”这是明朝况钟对自己为官发出的感悟。张平海自从担任村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会长以来,不仅没有从中获取半点利益,反而经常“办公家事,花自家钱”。从不利用公款吃一顿饭,还免费为请来做事的工人提供午餐,并多次亲自前往区、乡争取项目。用张家村村民的话说:“张理事长真比包青天还清呀!他就是咱张家村的牛百岁。”面对村民的赞誉,张平海自谦地说,比起“牛百岁,咱还差得远。”
有句俗话讲:别把村组干部不当干部。其实,在基层最辛苦,最劳累,与老百姓最密切的,就是像张平海这样千千万万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芝麻官。”上至大病医疗,下到邻里矛盾,都离不开他们的为民亲民的身影。也正是他们用默默无闻,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新理念。
(文中图片引用网络)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