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事沉浮录
第一章:历史沧桑
四、我的爷爷奶奶
我的爷爷王允贺(1898一1968)享年七十周岁。
听奶奶讲,我的老爷爷王卓甲聪明过人,但生性胆小。自少年便跟随老四爷爷王彤甲,为家族的兴起操劳奔跑,是老四爷爷的左膀右臂,置办起翰林院这片家业。当时翰林院可谓家大业大,骡马成群。日子红红火火,人丁兴旺。随着后辈人的兴盛,卓甲老爷爷在村中办起私熟,肩负起教育后人的任务。他是我村,也是周边村唯一的私熟先生。私熟学校取名“九圣堂”,堂内分两院,东院东房四间为学堂,西院摆放九圣神象。本村和周边村家璄好的子弟都来就读,学费的收入非常可观,日子过得更是红红火火。
近水楼前先得月。我父辈一代人,都是接受卓甲老爷爷的教育启蒙长大的。
家道的兴衰,往往是有置家的,就有败家的。我的爷爷王允贺就是败家的一员。我这枝上,因老爷爷就这一棵独苗,老奶奶对我爷爷是百般呵护,娇生惯养。他自幼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养成了游手好闲的懒隋习惯。养鹰逮鱼,成了爷爷的专项,养狗斗鸡天天玩耍。
因家境好,翰林院招牌风光显赫。翰林院中悬挂着大清朝廷的龙旗,方圆几十里无人不知,老百姓俗称翰林院为“官家”。爷爷十五岁便将故城县刘家庙村我的奶奶娶到家中。那个年月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我奶奶的父亲曾在故城县任过知府,属大家闺秀。
因清河县高裴村与故城县刘家楼村相距四十多华里,两家又是名望家族,门当户对的经常做亲。所以娶奶奶时,翰林院动用了六辆三骡马的大马车,意寓:翰林六大院。
娶亲的马车上配挂了串串响铃,走起来叮当作响。数百米开外,清脆悦耳。另外顾用了两班吹鼓手。马车上拉着四人抬花轿。由于路远,三庚天便向刘家庙村驶进。
天刚放亮,东方空中露出鱼白,迎亲车队已到刘家庙村东头。带着的十八杆三眼枪争相鸣放,轰鸣声惊醒了刘家庙村民乡亲,大街小巷里,男女老少争相观看。两班乐队轮番奏响了百鸟朝凤、百鸟争鸣的乐章。伴随着悠扬的乐曲和三眼枪的鸣放,迎亲车队由村东后街向西行进,走到村中我奶奶的娘家。卸下花轿,庙上的众亲朋已是人山人海,等待贵亲的到来。
东方彩霞已浮现,太阳露出红红的笑脸。经爷爷下跪求亲,我奶奶罩着红盖头,穿着刺绣的红旗袍,挪动着三寸金莲上了花轿。爷爷跨上了带去备用的枣红马,头戴礼帽,身穿黑色绸袍,外套古铜色马褂,胸佩红花,神彩奕奕,昂首挺胸走在刘家庙村街道上,马后是奶奶的花轿。伴随着马铃声、乐曲声、三眼枪声汇集成悠扬的交响乐章,迎娶了奶奶。
正是:
鼓乐齐鸣奏乐章,
欢天喜地娶新娘。
门当户对拜天地,
红烛彩照进洞房。
下节请看:《爷爷奶奶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