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麟游人应知道的一些麟游事(之二)
王仓文

工业强县 农业大县 文旅名县 生态富县
2021—202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期;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麟游县推进高质量发展、致力新时代追赶超越的关键时期。“十三五”期间,伴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麟游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成功摘掉“国家特困县”的帽子,奋力迈向新的征途。2022年4月7日,宝鸡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推动高端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因此,打造现代能源化工基地,就成为麟游县“十四五”期间责无旁贷的中心工作任务。
由江苏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宝鸡市国资委合资组建的郭家河煤矿,率先投入生产运营,至今已有10个年头。崔木、园子沟、招贤煤矿随后相继陆续建成并稳产达效,全县年均生产原煤2000万吨,实现税收20亿元以上。2021年,麟游县实现GDP总量175.6亿元,增速在陕西省各县区排名前列,人均GDP高达23.96万元,在陕西省各县区中名列前茅。2022年,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达到24.7亿元,同比增长174.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跨越至10.3亿元,同比增长134.8%,其中税收比重占77.5%,财政实现了量效齐增的目标。2020年全县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6.1∶81.5∶12.4,足见工业优势有多么强劲。

风劲好扬帆,奋进正当时。2021年5月17日,经陕西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麟游县两亭循环经济科技工业园区升级为省级技术开发区,命名为陕西麟游经济技术开发区,批准面积2.235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煤电、矿山装备制造和新型材料等。麟北发电厂、陕西正元麟电环保有限公司、麟北煤炭物流商贸中心等17户核心企业抢先入驻园区,功能布局更加完善,产业布局得到优化,新型产业集群、区位优势和产业链竞争优势得到进一步凸显。水电、交通、土地、能耗指标等制约要素的瓶颈问题得到解决,为能源化工产业发展释放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动能。一篇延链、补链、强链的锦绣文章正在构思形成: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能源化工产业,引进现代氢能项目,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争取落地建设甲醇制取低碳烯烃、煤制芳烃、煤炭中低温热解、煤油共炼、煤提取煤焦油与制合成气一体化、80万吨聚乙烯多联产、60万吨煤制烯烃、宝鸡育才集团多晶硅生产加工等项目。“陕昆缆”麟游研发生产基地、矿山机电设备再制造综合利用等项目成功落地麟游,新兴财源正在加速培育。还将前往上海、北京等地开展驻点招商,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达地区,精准对接中国500强企业、上市公司等目标企业,开展以“一对一”精准拜促和小分队为主的招商活动。由江苏省江阴市金桥运输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占地面积200亩,总投资5.2亿元的麟北煤炭商贸物流中心、煤炭交易数据中心、三产服务综合大楼建成投运,实现了西北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煤炭物流、商贸服务信息互通共享,现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煤炭商贸物流交易中心。

工业经济迅速崛起,工业强县目标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完善民生服务体系,麟游县解决了一批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县城至良舍公路改建项目开工建设,麟法高速加快推进,县档案馆、县法院、县图书馆建成投用,新建停车场2处,基础设施正在全力加速改善。在全省率先实现社工站(室)机构全覆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投用,唐林苑、峡口新区、金麟湾商业住宅主体完工,27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高标准打造3个15分钟生活圈,城市品质显著提升。提升改造12所学校基础设施,出台《麟游县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设立教育奖励基金,推行“县管校聘”,实施“强师计划”,恒大幼儿园创建为市级一类园,麟游县荣获全市群众体育先进县区称号,教育创强进程不断加快。出台《麟游县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安排330万元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培养、重点专科建设。两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挂牌成立,分级诊疗体系更加健全。全面落实稳岗就业政策,探索推行的就地就业、车间就业、市场就业、托底就业“四业联动”稳就业模式在全省示范推广,全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标增幅达到21%,走在全市前列,各项社会保障更加坚实有力。

作为农耕文明时代长期推进演变、世袭传承的农业大县,麟游自古就有“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传统古训。“两藏”战略一言土地、一言技术,这些麟游人都没有忘记。畜牧养殖,过去是为了借助畜力减轻繁重的体力劳动,现在则是为了更好地增加经济收入,但这些都不影响给土地施肥,不断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有机农业的理念就这样植入人们的心底,传承了下来,而且根深蒂固。扎实开展耕地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最大限度挖掘耕地潜力,麟游人把土地看得比自己的命还贵,他们把务农和种养殖直接叫做“伺候庄稼和伺候牲口”。在轮作倒茬、提高复种指数上,麟游人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的固氮作用,这种既增加土壤肥力,又能为畜牧养殖提供充足饲料的轮作、间作、套种办法,增产增收效果显著,世代沿用。在中央及省市级出台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每亩补贴200元的基础上,麟游县制定夏播小杂粮、大豆种植补助政策,对夏播小杂粮、套种大豆每亩分别一次性补助100元和300元,充分调动群众种粮积极性,仅此一项,全县新增粮食种植面积1.2万亩;小麦播种时候,人工将颗粒饱满的种子均匀地撒在土地上,那一扬一挫、举手投足、协调自然的动作和坚实而有节奏的步伐,堪称世上最优美的舞姿,不是任谁都能学会;碾打小麦,成熟的麦子颗粒高高地在半空中扬起又跌落,成功实现果实与糠衣的自然分离,“乘着风好,多扬几锨”,这是任凭哪位文学大师也吟诵不出的精美诗句;“起得早,不拾粪;官有斤,民有秤; 借要忍,还要狠;死水怕勺舀”等经典民谚以及对物候、节气的掌握,是年轻后生要跟在大人们的屁股后面,心领神会、仔细体悟、孜孜不倦、虚心学习一辈子的事情,可他们却羞于启齿、默默无闻,除非在家教育儿孙,在外对谁也没有轻易地表达和卖弄过。我曾亲眼目睹,来自农村基层一线的群众代表,身着敦厚的棉服冬衣,坐在暖气加空调的房间,丝纹不动,而“城里人”却在直冒虚汗,全县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几乎全部分布居住于无任何污染的乡间田舍,要不然,怎么说麟游是一片天然净土呢。

当国家提倡“光盘行动”的时候,麟游某些地方甚至还保留着吃完饭要舔碗的古老习俗,一位曾经“成分”很高的大爷告诉我,过去农村的财东,有些其实也有勤奋节俭、计划周到、文化素质和智商情商相对较高的另一面。小说《桑树坪纪事》形象地刻画了精明强干、练达算计、粗暴强悍的生产队长李金斗和人性化地爱护牲畜、保护集体财产、忍辱负重、忍气吞声、舍生取义的饲养员金明叔等一系列农村人物,他们不但是麟游人的原型,也是特殊历史时期麟游人生存生活原貌的真实记录,这种刻在骨子里,原有的质地本色和性格特征决定了其历史血脉的世代延续,因为朴实所以恒久;因为坚强因此不灭;因为特色才被传承…… 在当今一切尽可能都被融合交流、融会贯通、融为一体的发展新形势下,麟游也不能被一味简单地孤立分析,穷人进城打工,富人下乡创业,天南海北,水乳交融,火热的劳动场面根本不需用心体会,睁眼就能看到。

社会在发展,农业也在转型。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土地抛荒、撂荒现象日益严重;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亟待解决。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一大批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并以其经营规模较大,收入水平和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更高等优势迅速成长为新的农业发展示范典型和骨干力量。截止2020年底,全县发展各类现代农业园区39个,家庭农场50户,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24个,成功引进北京大北农、青岛光伏、陕西果业、广东海大集团等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当地农户以集约化为标志,以规模化为基础,以专业化为手段,以市场化为导向,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收租金,入园务工拿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和普惠政策落实获扶持金的“四金”叠加带贫益贫利益联结机制。从2019年以来,全县粮食面积一直稳定在34万亩以上,年平均产量突破8.5万吨,实现了“四连增”。2022年,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9.62亿元,同比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08元,同比增长9%。全县猪牛羊饲养量达到 40 万头(只),养殖中蜂 3万箱。种植蔬菜5万亩、中药材2万亩,苹果挂果1.5万亩,建成冷库3座、中药材加工厂3个。麟游核桃油、麟游蜂蜜被评定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丈八镇荣获全省耕地保护激励先进单位。

麟游风物传说、地名故事、民俗谚语等民间文学连篇累牍,世代传诵,经久不绝。经县级相关部门组织及广大文艺爱好者搜集整理,编纂出版成册的多达五、六种,有些甚至还在民间散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申报工作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全县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的有“麟游地台社火”“麟游木偶戏”“九成宫酒酿造技艺”3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的有“麟游血条面”“麟游杏仁茶制作技艺”2个项目;此外,“刺绣”“剪纸”“黑陶工艺”“面塑”4个项目被列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这些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麟游人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它们走过悠久的历史,并在今天与现代生活接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全县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善寺石窟及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共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及其他文物保护点近300处,并有馆藏文物1600余件。《九成宫醴泉铭》碑,由一代名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魏徵撰文,翰墨之冠、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欧阳询奉敕正书,歌颂李世民文治武功、谏诤太宗守俭思危,一帖串联三大历史名人,包揽太宗事迹、魏徵文笔和欧阳询书法于其中,在政治、文学和书法界堪称“三绝”,被后世喻为登峰造极的“天下第一正书”,享有“楷书之极则”的美誉,也是历代书家尊奉的欧体楷模,2015年,载道文化得故宫博物院授权,将院藏珍稀北宋拓本彩印出版,由作家出版社独家全球发行,并入选中国教育部文创产品出口行列,面向“一带一路”走出国门,迈向世界。2006年,国家邮政局将此帖作为《中国古代书法—楷书》特种邮票第三枚在全国发行,引发世人瞩目。2000年起,县政府精心编制《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坚持遗址核心保护区只拆不建的原则,全力开发建设官坪新区、南坊新城,为整体搬迁保护区域内的所有建筑物和下一步开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2022年7月,《陕西省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2025年建成开放麟游九成宫县级博物馆,目前,位于官坪新区,正在建设的九成宫博物馆主体即将完工,按期投用后,即可实现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的目标。2013年国务院批准了麟游县唐九成宫遗址文物保护规划,规划提出,将以30年时间,投资6亿元人民币,整体搬迁麟游县城,分3期对九成宫遗址系统开发,复建隋唐大型宫殿,新建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等,到2030年完成总体规划。这标志着麟游县“旅游名县”建设方兴未艾,指日可待。

随着合凤高速、麟法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被誉为唐城的西安、洛阳,乾陵、大佛寺、九成宫、法门寺将形成一条集中展示大唐盛象文化的绝佳旅游线路。九成宫是镶嵌在隋唐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唐代先人留给后世的无价瑰宝。地处“九山环而七水绕,两川平而阳抱阴”的绝佳风水宝地之中,林木葱郁,草深灌密;河溪纵横,清流逶迤。避暑的皇帝、大臣赋诗盛赞:“苍苍万年树,郁郁桑柘繁。水声喧语笑,树色隐房栊。波摇锦石,皎镜腾晖。”真是不亚人间仙境,独特的自然山水与宫殿建筑巧思过人、匠心独运的设计风格,成为中国离宫别馆建筑楷模的经典杰作。盛名之下的唐城西安、洛阳,历经改朝换代的战火洗礼以及后世仿摹而变得面目全非,而九成宫千百年来一直“沉睡”在地下的黄土中,等待挖掘,保存如此完好的隋唐建筑在全国绝无仅有,7万麟游人民独自坐拥皇家离宫,就近书写了半部隋唐辉煌历史。这是一片积淀着爱与美的土地,是一片盛装着礼赞与感恩的土地,是一片充满着欢乐与梦想的土地。今天,我们再次崇尚九成宫,实际是在崇尚一种经典而辉煌的隋唐文化,一种圣贤而清明的政治制度,一种繁荣而稳定的社会生活。建筑是凝固了的音乐,建筑是一个王朝经济、文化繁荣鼎盛最有力的佐证,2019年4月—2020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再次对隋仁寿宫唐九成宫4号殿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实际发掘面积约2300平方米,出土各类遗物500余件。

新发掘的4号殿基址保存完好、结构完整、石刻精美、工艺精湛、可视性强,是目前所知隋唐时期保存基本完好、体量最大的石构高台式殿堂遗址,代表了隋唐建筑的高超艺术和水平,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此次发掘是时隔25年后重启九成宫遗址考古的一项重要举措。其中,殿周四围堆积和晚期遗迹为了解认识九成宫的形制布局、历史沿革和废弃变迁等过程提供了确切的信息。隋代殿基部分周匝各类石构材体量高大、厚重,保存完好,当中的压栏石、隔身版柱和地袱石所雕缠枝忍冬纹,枝条屈曲缠绕,叶瓣典雅华美,为以往古代殿堂建筑考古中所罕见,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石作制度的流变,为研究同时期的建筑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4号殿基夯土中夹杂的卵石层、暗柱等技法,为考察隋唐高台式建筑技术提供了素材。殿址尤其是四围出土的完好砖、瓦、石类遗物应是最后废弃塌落形成,对这批建筑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是整体复原4号殿的重要元素。另外,4号殿中出土的石香炉、银簪子、玻璃质残渣、鎏金乳钉、“开元通宝”“乾元重宝”铜钱和陶瓷器等,是多方面研究隋唐历史内涵和宫廷生活等的珍贵史料。发掘利用隋仁寿宫·唐九成宫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弘扬九成宫文化精神,完成历史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使这块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宝藏的热土,重新焕发出青春般的活力,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麟游人民应竭力唱响的主旋律,“文旅名县”建设值得期待,也一定能够实现。

2022年,麟游县文旅商贸加快融合,成功创建全国避暑旅游目的地,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通过现场验收。完成九成宫景区扩容提质,九成宫遗址1号殿、2号殿、4号殿保护展示项目建成开放。开发“九成宫迎宾宴”等地方特色菜品,新建精品民宿、农家乐30户,滨水商业街加快建设,开发文创产品40余种。举办啤酒音乐美食节、纳凉晚会、文化惠民演出等活动200余场次。出台“引客入麟”等一揽子旅游优惠政策,酒房细川谷露营基地、崔木龙岭山庄建成运营,成功创建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全年接待游客2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亿元。

麟游县是八百里秦川最西端的渭河谷地城市群北上进入山区的前哨县城,由凤翔老爷岭、岐山箭括岭和扶风瓦罐岭共同拱卫而起,阻隔了北上的炎暑,蒙古高压和西伯利亚大气团共同作用形成了独特的避暑气候条件,境内平均海拔1271米,年平均气温9.3℃,人居环境舒适月份长达7个月,这里群山皆秀,诸水环布,森林覆盖率高达64.5%,是关中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素有“天然公园、森林氧吧”的美称,大气负氧离子监测两个监测点为1995个/立方米、2843个/立方米,超出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清新空气标准,2017年空气质量稳居关中地区67个县区第2名,2018年被中国气象服务协会评为“中国天然氧吧”,跻身最新“国字号”榜首。独特的生态优势让麟游成为中国生态康养旅游最佳目的地,康养度假产业方兴未艾。

2022年,麟游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8天,空气质量稳居关中69个县区前列。全国第三届氧吧产业发展大会暨“中国天然氧吧”媒体推介会上,麟游县再次被评定为具备日光疗养型和夏季清凉型显著气候生态康养优势地区。在“中国天然氧吧”效益指数排行榜中,其综合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位列参评的全国193个氧吧前10位。2021年10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生态文明论坛上,麟游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2022年11月,获批成为全国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连续两年时间,麟游在生态文明和环境建设方面获得3项国家级殊荣,着实令人刮目相看,天蓝水碧,山青气净,神清气爽。大美麟游,美在自然、美在生态、美在可持续发展……
在国家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的感召下,麟游人民不向贫困低头,不向困难弯腰,勇毅前行,踔厉奋发,书写了一部从绿起来到富起来、美起来的生态文明史,让绿色发展成为奋斗的主旋律。2022年,坚持生态优先擦亮绿色名片,完成各类造林5.3万亩。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加快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成立“两山银行”,实施“双储林”项目,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走进陕西麟游经济技术开发区,20多家以煤炭产业为主的大型企业鳞次栉比,世界首例钢结构间冷塔高耸入云,宝麟铁路运煤专线横跨东西,清澈的两天河穿境而过,郭家河煤矿、园子沟煤矿、麟北煤炭物流商贸中心、麟北发电厂、正元麟电等一批领军企业依山傍水,一个园林式、现代化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舒缓地铺陈。作为宝鸡地区的产煤大县,面对煤炭开采带来的环境“痛点”和生态“伤疤”,麟游县坚持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盯“双碳”目标,关停老旧矿区,发展新型工业等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成功将“黑色资源”转化成“绿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工业转型发展之路。

走进徐矿集团郭家河煤业,欧式风格的建筑引人注目,矿区绿化面积达60%以上,煤炭生产、运输、洗选实现了全封闭,“产煤不见煤”“生态化、智能化、本质安全型”的建设理念,让郭家河煤矿走在了国内现代化智能矿井的前列。在麟游,这样的绿色智能矿区有4处。置身其中,与其说这里是一座煤矿,不如说是一个景区;在陕西能源麟北发电有限公司现代化厂区里,高耸的钢塔,在蓝天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壮观,这是麟北发电公司的标志性建筑——世界首例钢结构烟塔一体冷却塔,它的诞生,一举摘得了环保领域十多项专利。目前,企业环保总投资高达4.2亿元,占总投资的12.7%。智能、远程、可视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余热跨省供暖、煤泥综合利用等设备设施,从燃料供应到废渣处理的每个环节都渗透着节能环保理念。员工们都说,他们是一个带着“绿色基因”出生的发电公司。从原煤开采到煤电转化再到固废利用,麟游在工业产业链条上深深植入“绿色基因”,成功将煤炭资源在园区内实现了“吃干榨尽”。2022年,被省政府评为2021年度高质量发展生态强县。
“黑色资源”变身“绿色产业”,是麟游延伸煤炭产业链条的缩影。近年来,麟游坚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探索出“立足低碳循环,推动煤炭产业绿色发展,打造绿色生态工业”的模式,不断提高工业固废精细化管理与综合利用力度,鼓励企业加强粉煤灰、煤矸石等再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污降碳成效显著。除此之外,县上还多元化发展新兴能源,大力引进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形成煤电与光伏、风能储能联动新模式,让绿色成为发展永恒的主题。

当城里人还在为各种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焦头烂额的时候,麟游人已经设立“一院三中心”:即专家大院和产业技术服务中心、新品种繁育中心、农产品交易中心,发挥地理环境优势,不断做精做大蔬菜产业,培育特色品牌,先后引进龙头企业7家,精准对接产销环节,年产蔬菜6万吨,成功跻身陕西高山冷凉蔬菜样板县;充分发挥“中国核桃之乡”的最佳适生区和原产地优势,作为兴林富民的又一主导产业,形成从种植、购销、加工到产品研发为一体的产业体系;依托全县50万亩刺槐享有“金蜜源”的美誉,划定中蜂养殖保护区,将群众嵌入中蜂产业链,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群众增收协同发展,全县3个村蜂蜜产值达到1200万元以上;呵护青山净土,实施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年造林绿化4.5万亩以上,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强化森林和耕地资源监管执法,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涵养碧波绿水,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河湖库塘治理和入河排污口监管,全面治理水生态环境问题,使漆水河、两天河地表水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以上标准。
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麟游以自身的发展实践,生动诠释了“两山论”的蓬勃伟力,探索出了环保与经济双赢的生态示范样本,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走进麟游,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天更蓝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秀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作者简介】

王仓文,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著有《麟游县种植业区划更新研究报告》、作品集《漆水流韵》等。麟游县2019年、陕西省2021年“百姓学习之星”。作品获宝鸡市“著书立说奉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