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青年成长中的“四个角色”
文/杜小龙
春节期间,因“疫情”关系,三年未曾见面的我几个徒弟,来家做客。这几个年轻人,如今都成为企业管理骨干,即所谓的中层领导。
谝闲间,我不乏听到他们对自己手下人的一些报怨。我的这些徒弟是80后,而他们现在的手下则为90、00后,这些从名牌高校毕业加盟企业的年轻人,个人成长期望值高,价值体现欲强,脾气率性彰显,行为不计后果,很难领导和相处。
品着茶、嗑着瓜子,徒弟们向我讨对策,问我有无“锦囊妙计”。对一个退休三年多的“老朽”,令80后们苦恼的事情,我更是无计可施,我说没有!
不过,我倒是有些职业成长的个人体会,在徒弟面前“言无不尽”聊起来。这便是青年人在职业成长不同阶段,所要扮演好的“四个角色”—— 角色一:“扎马步”。马步,是每个艺人的基本功。特别是习武之人,马步扎得稳不稳、腿脚根基牢不牢,是否达到“站如松,坐如钟”,是所有动作功夫的基础。对青年朋友来说,马步就是我们工作的基本技能。
刚从高校毕业进入企业,许多青年人都希望尽早实现自己的梦想。特别是那些知名高校的学生,走上社会的那股子冲劲,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很少在意追梦时必须要做好的基本功,即打牢工作根基。
一线员工的根基,是岗位技能、操作本领和工匠精神,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根基,是业务水平、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些根基,是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付出和牺牲,更需要隐忍和磨砺。不论从事何种工作,没有扎实的工作作风、业务技能和学习创新做根基,再美好远大的梦,也只能是“白日梦”。 角色二:“跑龙套”。大人物都是从小人物做起,光环是由汗水和泪水编织而成的。濮存昕、李雪健等知名艺人,在成为明星前,都曾干过打追光灯、当搬运工,以及做群众演员等工作。曾红极一时的王宝强,更是坚持不懈在各个摄制组“等活”中,等出来的明星。
所谓的“北漂”们,很少有人没住过地下旅店,没吃过白水泡馍,没啃过方便面的。在主麦前大出风头的明星背后,总会有几个不知姓甚名谁的助唱,在没有追光灯照射、很少有镜头切换情况下,认真地在为主唱伴着和声。
青年人要有“跑龙套”、当“助唱”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你不是明星,是因为你各方面条件尚不成熟,或者机会还没有降临到你的身上,那你就必须老老实实做好“助唱”。如果你连这些初级的活儿,都拿不下来或做不好,可能你的“明星梦”,将永远成为“不醒梦”。 角色三:“做配角”。绿叶衬红花,配角是不能抢主角戏的。因此,配角在充分发挥个人能力与才华方面,会受到许多制约,但这是大局,是责任,更是使命。配角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从属位置,只在一定范围内,尽情发挥好主动精神。
《亮剑》剧里,团长李云龙有一句调侃但耐人寻味的台词:“当正职不在的情况下,副职最好不要主动工作”。这里强调的核心,是正确处理配角与主角的关系,正确发挥配角应有的作用。青年人要有做好配角的胸怀与激情,要学会与主角融洽相处。没有做配角的经历,是干不好主角的。或许,你职业生涯最终的使命,就只是做好配角呢! 角色四:“当主演”。青年人最大的理想,就是在人生舞台上成“主演”、当“名角儿”。如果说成才或成功的路径,只有超常付出这一条,那么成才或成功的标志,却可以有无数。笔者以为,成为本岗位带头人或某一领域领军人物,也不失为成才成功的标志。
有人把是否当领导作为最终目标,这无疑有失偏颇。当领导,只是职业生涯的节点而不是终点。领导可以是你,也可以是他;你可以今天当,他也可以明天当。在本职岗位很少被人超越,或在较长时期内基本无人能够替代的,才真正称得上是“主演”“名角儿”。
成功,是实力与机会的产物。实力是自己的,机会往往是别人赐予,只有实力方能赢得机会。没有充分准备,却总在埋怨别人不给机会的人,将在牢骚中失去更多机会。
职业生涯这“四个角色”,缺一不可。每个角色互为前提、不可逾越,每个人的角色递进互换时间不同,它们之间建立起的坚实关系,必定勾勒出稳固而精彩的人生画卷。
眼前几位徒弟,有正职,也有副职,都是靠实力获得现今在央企里的领导职位。他们成长的经历,就是对踏实肯干、智慧作为和曲直坚韧最好的佐证。他们现在面临的课题之一,是如何引领90、00后们,沿着自己当年成长的正确路径,朝着正向的目标奋进。
结束拜年,出门告别。徒弟们问,可否将这“四个角色”写成文字,推发到企业公众号平台上,让更多90、00后们看到。我说,现在问题的关键,不是听我怎么说,而是看你们怎么做。
青年成长中扮演好这“四个角色”,是职业生涯个人发展的奋斗史,更是企业“三支队伍”(操作、技术和管理)建设的辉煌史。愿更多有志青年,早日在成才与成功的舞台上,“破茧化蝶”各领风骚,精彩逐梦! 作者简介:杜小龙,陕西省职工作协会员,西安灞桥区作协会员、灞桥区洪庆文化艺术协会会员,《人民作家》会员,《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曾在某央企担任报纸、电视台、新闻网站主编和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