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书《道德经》第13章俗解
放下荣与辱
虔心敬天下
老子年轻时也有过官场的经历,他属于出道较早的。在大周朝的皇室,他一直做务虚的史官和管图书档案之类的闲差,按现代人的说法是没实权,每月的工资之外,捞不上什么油水。这里还有玄机呢,书海里游冰,图书馆里岀圣贤。中外顶级的哲学及思想大师,从图书馆员走岀的不少。毛主席也做过管图书的差事。
老子是从书堆里爬岀来的,他没成书呆子。读书人往往生是非,因为总岀观点。不威胁别人的权力,但说长道短令权威人生厌。老子当然活的不安静,偶然仗义执言,也不乏折腾他的人存在。几十年来,宦海浮沉,花开花落。他的眼中看够了政治舞台各类角色的表演。老子的视线是关注广大苍生,苦苦的寻求人间的解脱之道。以期减少人间个体的痛苦,做一个清醒之人,明白之人。天道,地道,自然之道是论证,直插人心才是目的。

老子和孔子的区别,对当官的兴趣不那么强烈。孔子一心想为官,也不是贪图享乐,是想拿到权杖,方便推行自己的政治抱负,以仁爱改变天下,救百姓于苦难。孔子特别重视"礼"。好多人错误理解孔圣人的礼,为我们民俗中的起行规矩,礼仪是一定的。但胡说认为孔子心心念念有词的"礼",根本目的是追求用制度来治理社会,治理国家。孔子老人家想的太超前了。他想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历代哪个统治者自愿这样做呢?
假如把世间的社会,国家比做一棵参天的大树,我想,道学老子和儒教孔圣人区别的是,孔子重点琢磨这棵树如何长好,在树身树枝树叶上大费功夫。老子呢,潜心的是土地下的树根子。观察日月星辰,天地物候,在虚空和无形中,寻找培养好这棵树的道理。
圣人之所以是圣人,操的心不是我们凡夫俗子所及。
《道德经》第13章,是老子念天道,念地道,读解自然万物后,又踩到地面上,回到人本上说事儿。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可以化,动物不可化。文不可化动物,但能化人。老子煞费苦心,拿天地之道光明和黑暗的道理,告我们怎么处理身与名,荣与辱。
当今好多雅人喜欢一付墨宝,把她贴到座椅的靠墙上,"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这是明朝人洪应明所著《菜根谭》里的一段名言。
人活到一定的份儿上,就觉得自己看开了,超脱了,想脱离烟火气,鼓励自己追求神仙般的日子。
人一辈子没有走过坎坷路,没有风雨中历练的过程,靠这几句鸡汤就能如此的出离潇洒,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连人们常念叨的陶渊明,留下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活脱脱的仙人图画了吧。谁能知道这是陶先生是一生不得志,官场路不平之后的感慨。是兴奋点转移。这类人属于精神贵族,没有悲愤嗔怒,就此沉沦,不想破罐子破摔的了却一生。人最高的修行就是把自己哄的开心,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不是种花匠做到的。读书修行的人才能做到。

荣辱是一个人的精神骨髓。
《道德经》第13章如下。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宠,是耳朵喜欢的汉话词儿,偏爱,喜欢,宠物,宠幸,宠儿。用在这里是放大的,名利的获得,荣耀,荣誉的赋予。
辱,是宠的反义词,不喜欢,讨厌,厌恶,加害的言行,受伤,苦难等。
患,忧虑。
老子说,一个人呀,如果把世间人对你的喜好,夸奖,奉爱,拥护等褒奖用的过重,或者太在意人们施加给你的贬谪,歧视,失落,羞辱,欺污等不平的遭遇。两种评价太上心,患得患失。一样会折磨人,这不是简单的事,就等于摧残自己的身心。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老子惜墨如金,在这里绕口令般反复强调,因为人活一辈子,荣辱观太重要。树活一层皮,墙活一层泥,人活一张脸。尤其是我们华夏族的基因,好说面子。面子是荣和辱的总和。
老子自己反问自己答。为什么有面子和失了面子让人心里波动不安呢?因为宠爱和偏爱一般是来自天上的,领导,长者,能恩赐你资源的,给予你荣耀的。而不喜欢你,冷淡你,羞辱一般是来自地上的。羡慕嫉妒恨,人性如此。假如你因为得到褒奖,获得了荣誉就沾沾自喜,止不住就想莺歌燕舞,累啊。如果突然间丟掉了想要的东西,心里又十分的难过。得到激动,心里不安静,血压增高。失去也激动,血压又波动。心里更不安静。
"何为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老子进一步往下说。为什么说看重荣辱会很伤害自身呢?我们之所以把荣辱,把面子看的太重,因为太在意自己。俗话说太把自己当根葱了。人本来也就一颗平常心。去留太在意,想的多了自然把自己架马起来了。如果把面子撂在一边,管它得与失,眼睛只看洪应明说的天上云卷云舒随便去,怎么会伤害到身,伤害到心呢?把一切置之度外的男女,好也罢,歹也罢,得也算,失也算,什么也不当一回事儿,没有忧虑了。就活成陶渊明,岁月静好了。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这段话老子说的很硬,好像是专门教育皇帝佬儿的。一口一个天下。实际上天下是大家,天下是人心。
如果有的人根本没把自己的荣辱当回事儿,一心把自己的本事能力无私奉献,捧也罢,骂也罢,全然不在乎。这人了不起。是靠得住的人。是国君,可把国家交给他治理。士为知己者死,要跟随这样的领导。处朋友一起共事,找这样的人。孙中山的名言,天下为公,本意就是矢志不渝,为了拯救民族于危亡,自己豁出去了。寄天下与这些人,天道地道帮助,人道更会加持。

爱之身为天下者,就可以把天地托起来。舍弃自己的肉身,从不把自己的荣辱当回事儿的人,把责任交给他,把治理单位治理企业的重要任务交给他,把治理国家,领导人民的大权交给他,能不放心吗?
老子把荣与辱讲的如此玄乎。
《道德经》不是本本主义者所能读懂的。没有生活的经历和体验,没有被灶台烟熏火燎过的男女,恐怕很难理解老子说的道理。看似普通,实则是很难修行达到的境界。
荣与辱是相对应的两种人生体验。生活中随手就可拈来。人人都有光荣与梦想,不可能用心去追求苦难和羞耻。人用毕生的努力在追求功名利禄,这本身没有错。老子是警示每个人,别太刻意,别为了功业名誉不择手段。要看的风淡云轻。十年寒窗苦读,求得一世功名,改变自己,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多好的岀发点。君子爱财,也不是走的邪路,辛苦的创业,甘受其辱,起早贪黑的付岀,财物取之有道,创业者为本就是普世价值。
老子警示的是太在意荣辱的人,身心必受其害。荣与辱,是相对的两类精神资产。内涵可理解为一是自己的修为,二是对人的评价观点。有的人为何一生失败,老来叹息,就是荣辱观倒置了。一生只为私利,到头来落寞孤独。总在乎自己的人,不会得到温暖。有的人毕生坎坷,却留下千秋的荣耀。
有些不要脸皮的政客千方百计粉饰自己,想光辉千秋。结果恰好相反,越涂脂抹粉,受到的反对声辱骂声更多。
佛教最讲究两个字,发心!即为人处世的岀发点。种下什么,必然收获什么。与人为善,天道酬荣。有的人存心就不正。像我们眼中的各类贪官,奸商,不择手段捞钱敛财争权,想要光宗耀祖,衣锦还乡。是被人们羡慕了一时,结果一定是下场凄惨,受辱一世。不是吃了牢饭,就是家破人亡。
一些成功人士,特别是那些荣耀过的,体验过人走茶凉的,老来才感叹,功名利禄短暂,黎民百姓长久。相反,积了善德的人,一生不平,受辱遭难,伤痕累累,却在晚年或身后大放光芒,享誉了风雨后的彩虹。
中国历史上对待荣辱观的楷模,当数大文豪苏东坡。

苏东坡的本事自不必说,他天资聪颖,超脱于众。头名状元,年少时就在朝廷当了大官。又一把天赐的刷子,诗词歌赋完美绝伦。荣耀光环自不必说。用老百姓的话说,是红的发紫了。天道弄人,偏偏又安排了他半生受辱的命运。过山车一般的,从部长级干部贬到科级领导,又坐冤狱,又发配边关劳动改造。苏东坡假如没有这段受辱的经历,就不会留下可歌可泣的精彩故事,估计他的声名早被历史堙没了。
老苏厉害在什么地方,就是他随遇而安的性情。早早看破了。荣也罢,辱也罢,不管贬到哪里,不生气不埋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吃饱。还用心给百姓谋划事情,教人化人,乐呵呵应对苦短人生。到了晚年人们问他,你自己回顾一下,一生的功名成有些什么呢。苏东坡说,"汝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三个地方,就是他一生最倒霉最受辱没的地方。黄州是"乌台诗案",第一次受贬。惠州是又一次发配。海南儋州是仅次于死刑的边远流放。但苏东坡认为,正是这三个地方的大辱,成就了他苏轼一世的荣光。
荣辱不惊,荣也无所谓高兴,辱也无所谓去怨忿,苏东坡做到了。
民国年间的大学者林语堂先生,有一段评价苏东坡的言论很欣赏。"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比中国的其他诗人更具有丰富感,变化感,幽默感。他智能优异,心灵就象天真的小孩……。"
荣辱不惊的人实在难做到。做到了真的会很不一般。
老子在写《道德经》时,如果知道距他1500年后的大宋朝有个荣辱不惊的标准模特儿苏轼,一定会亲邀对斟。不过他们一定在天上聚了。
(待续,第1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