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钩沉

(一一〇)
在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日战争年代,一提起中国远征军,一提起新38师,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的赫赫威名让中国军民信心大振,让日本鬼子闻风丧胆。
它曾在第一次缅北战役中以区区一个团的兵力向7倍于己的2个联队的日军发起攻击,解救了7000多英军和500多美国侨民、记者和传教士,取得了举世闻名的仁安羌大捷。
之后又纵横缅印,浴血转战,给予日军沉重打击。
尤其是在第二次缅北战役中,在印度兰姆迦得到严格训练和全副美式装备的新38师横扫缅北,所向披靡。与兄弟部队一道将号称“丛林战之王”的日军第18师团一举全歼。
从此,日本大本营企图彻底切断中国与盟军的运输线、占领缅甸、印度继而包围中国的战略构想完全失败。被打惨了的日军哀叹,中国军队就像在一夜之间换了一支军队,士气旺盛,锐不可当。
盟军和同盟国也发出这样的评论:中国军队只要选择了正确的优秀的指挥官,这支军队就是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它的战斗力不比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差。

中国远征军就有这样一大批优秀的指挥员。其中新38师的师长孙立人,有勇有谋,坚毅冷酷。
据说,该师在一次战役俘虏了一千多日军,下属问怎么处理这批日军。孙将军说,问问他们谁到过中国。下属回来说,基本上都是参加了南京大屠杀的刽子手。
孙将军咬牙切齿地说,这帮狗日的!一个不留,统统活埋!以至于后来不少日军一听到孙将军的威名就情不自禁地发抖。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晚年赋闲在台湾的孙立人矢口否认有这样的事情。他说,扯淡,我会干这样的事吗,我会去坑杀手无寸铁的俘虏吗。
谜团还是留给军史学家们。
新38师的另一位将领也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他就是孙立人将军在清华大学时的同窗好友,在第一次缅北战役中不幸落入敌手、受尽折磨而宁死不屈的副师长齐学启将军。

齐学启(1900-1945) 国民党新编第三十八师副师长,陆军少将追晋中将衔,著名抗日将领。湖南省宁乡县人。
齐学启1923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后赴美国学习陆军。1929年在美国诺维奇军事学校毕业后返国,曾任宪兵第6团团长,负责南京治安。
1932年1月28日,日寇突然向闸北地区发动进攻。齐学启率部驻防上海,配置在市区各要点。
上海战事爆发,齐学启率领宪兵第6团参加了战斗,配合上海守备部队,坚守阵地,给来犯之敌以迎头痛击。
因战斗激烈,齐部损失很大,但官兵们仍然斗志旺盛,一直坚持战斗。
第一次淞沪抗战后,宪兵第6团改编为上海市保安总团第2团,卫戍上海市中心区,齐学启仍任团长。
1937年8月13日,日寇再犯上海,齐学启率部参加了淞沪抗战。次年,调任税警总团参谋长。
1942年春,税警总团改编为新38师,该师师长即是孙立人,齐学启调升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奉命自滇入缅,协助盟军作战。
仁安羌大捷中,由于英军的一泻千里的溃退,使仓促投入战场的中国军队腹背受敌,也争相撤离,最后酿成了第一次缅北战役的惨败。
再加之作为远征军最高指挥官的杜聿明指挥失当,并忠实地地执行了重庆最高统帅部的错误指令,让部队退入数百平方公里荒无人烟瘴气弥漫野兽毒虫肆虐的野人山,结果,十万优秀的中国远征军将士在撤回国内的时候仅存不到4万人。

孙立人由于没有执行杜聿明的命令,走另一条路转撤至印度,使新38师的主力部队基本没有受到什么损失。
该师撤退途中不仅没有受到什么损失,而且收容了沿途的其他撤退部队的溃兵(包括英印军)和其他人员一千多人,使得该师抵达印度兰姆迦的时候兵员反而比入缅时多了不少。
而该师的113团因为要掩护第5军的撤退而最后撤离战场。
当这支造就了仁安羌大捷奇迹的部队因脱离了大部队而在浩瀚的野人山中懵头乱转、苦不得脱的时候,幸而被美军的侦察机发现,及时引导运输机空投下粮食药品和电台,终于脱离苦海与远在印度的大部队会合去了。
因而113团也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
两个撤退方案,孰优孰劣,泾渭分明。虽然孙立人保存了实力,但不幸让老蒋损失了面子,因此就埋下了日后在台湾发生的所谓“孙立人兵变事件”的祸根。
据军事专家后来统计,十万远征军战死在沙场上的将士只有一万多人,而在野人山抛尸大山丛林的却有4万多人。不能不说,那个要命的野人山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

仁安羌解救英军的战役看起来似乎是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一次艰巨的任务,孙立人特别派出了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副师长齐学启到113团督战。
在完成了既定任务之后,齐学启奉命撤回与师部会合。但是旋即就失去了与师部的联系。
只带了几名卫士的齐学启冒着随时可能与日军遭遇的危险一面突围一面四处找寻。在途中又遇见了十几个新38师的重伤员,他们也是跟随第5军野战医院转移时掉队的。
齐学启不忍心抛下这些在异国他乡英勇奋战的官兵,就带上他们一道撤退。
为了不使这些伤势严重的伤员掉队,齐学启就买了几头水牛驮着那些不能行走的重伤员。
到后来,那些重伤员连牛也骑不稳了。齐学启只得命令卫士砍伐竹子,扎成竹筏,让重伤员们躺在上面,在乌有河上顺流而下。
4月23日,在荷马林上游.齐学启等人突然遭遇搜索追击的日军。
一时间枪声大作,弹雨横飞。
在危急时刻, 齐学启面无惧色,沉着地对官兵们说:“昔日成功,今日成仁,此其时矣。弹尽,各自裁。”表达了坚决不做敌寇俘虏的决心。
将军视死如归的精神鼓舞了这支伤兵累累的小部队。能拿起枪的都拿起了枪,不能拿枪的重伤员也把拉出了弦的手榴弹紧紧地抱在怀里。

经过一番激战,终因敌众我寡,十余名负伤官兵全部壮烈殉国。齐学启也中弹负伤,倒在血泊中,不省人事。
日军发现昏迷中的齐学启为中国军队的高级将官时,立刻为其包扎伤口,并将他送至联队长处,虚礼以待。
齐学启苏醒过来时,发现自己已经身陷囹圄了,他扯掉伤口上的绷带,并且拒绝进食,以求速死。
日军的联队长亲自过来表示敬意,齐学启只是闭着眼睛不予理睬。
日军没有办法,只有将中国将军转押到他们的旅团部。
旅团长得知俘获了劲敌新38师的副师长,不胜之喜,他要让这个中国将军归顺他们大日本皇军,于是派人过来劝降。
碰了一鼻子灰后,他又亲自出马,到关押齐学启的囚室来做工作。
齐学启大义凛然地呵斥日军头目说,中国军人可杀不可辱,你可速速枪毙,毋庸废话!

日酋恼羞成怒,在齐学启面前拔出一截指挥刀,嘴里一通哇啦哇啦的乱嚷。没料想,齐学启突然抢上一步,猛地拔出指挥刀,朝着自己的胸口就刺。
周围的日军慌忙一拥而上,急忙夺下指挥刀。日军旅团长被惊呆了,他没有想到中国的将军竟然如此节义刚烈,于是马上换了一副嘴脸,笑嘻嘻地说自己只是想吓唬吓唬齐将军,并对齐将军的视死如归深表敬意。
日军的软硬兼施的各种手段都用尽了,齐学启只是不为所动。
日军技穷,只得将他辗转押送到设在仰光的战俘集中营。
在这个集中营里,关押着大量被俘的中国、英国、美国和印度荷兰等国军的盟军战俘。
不久,南京的汪伪政府也派出了以陆军部长叶蓬为团长的一个代表团,专程赶到缅甸仰光来对齐学启进行劝降。
他们苦口婆心,好话说尽,又许以高官厚禄,金银财宝,任凭这些人如何巧舌如簧恩威并用,齐学启只是冷冷一笑,说,你们以为我会像你们一样去当汉奸,去落得个千古遗臭、万人不齿的下场吗?别费那个劲了。
把他说烦了,他就拍着桌子怒斥叶蓬:“认贼作父,不识人间羞耻二字!”
这帮汉奸在仰光折腾了两个多月,费尽心机而没有达到目的,只得悻悻而归。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最后夺走将军性命的,是几个被叶蓬他们收买了的叛徒。
1945年5月,德日等法西斯国家的败局已定,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也即将被盟军解放。

这天晚上,当齐学启上厕所的时候,没有想到身后已经悄悄地跟上了几个鬼魅的人影。其中一个人快速走到齐学启身后,喊了一声:“齐副师长!”
就在齐学启转身的一刹那,一把匕首狠狠地刺进了他的腹部,将军痛苦地倒在了地上。
齐学启遇刺后,同监的英军上校军医马上为他止血,并和狱友们将他抬回监房。
由于集中营里没有任何医疗条件,上校等人要求为齐学启进行紧急救治的合理请求又被集中营方面拒绝,各国战俘只能悲愤交集,听天由命。
他们能够做的就是每天晨起晚归时跪在地上集体为将军祈祷。
5月13日晚10时,齐学启将军因伤势过重,在脏臭不堪的集中营里饮恨去世,时年45岁。
齐学启去世后,各国战俘都悲痛不已,纷纷前来索取他的遗物以留作纪念。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颁发褒奖令,褒扬齐学启将军英勇不屈为国捐躯的英雄行为,并追授齐学启为陆军中将。
继而将将军的忠骸由云南的沾益空运来长沙,隆重地公葬于湘江之畔的岳麓山上。

齐学启将军是滇缅抗战中因伤被俘而牺牲的我军军衔最高的将领,他铮铮铁骨,英勇不屈,被誉为“现代文天祥”。
冯玉祥将军曾赋诗盛赞:
还有将军齐学启
宁死不屈世惊叹
壮烈足称中华魂
光辉史册万万年
齐学启将军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与岳麓山一样永世长青,与湘江水一样万古恒流。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