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漫漫长路)
《先河》序
肖仁福
上世纪八十年代早期,我还在老家湖南城步三中吃粉笔灰,肖殿群先生已弃教从戎,做了县武装部军官。那个年代的人都有文学梦,招工招干,征婚恋爱,都喜欢自我标榜爱好文学,去地里偷个西瓜,不爱好文学都不甜。我与殿群又出身湖南邵阳师专中文科,自然舍不得放下手里秃笔,常弄些叫做小说散文诗歌的玩意儿,满足一下作家瘾。不像长沙上海北京,有亲朋故旧同学战友在报刊当编辑,发稿如发油豆腐,作文容易变成铅字。城步天高皇帝远,无刊无报,殿群只好牵头约三五文友,自纂自编自刻叫做《山径》的油印刊物,自娱自乐。我也受骗上当,参与其中,没拿过半毛稿酬和编辑费,还掏出饭米钱倒贴进去,害得想买两张电影票陪美女学生浪漫一场而不得,年龄老大还找不到下手对象,只有顾影自怜。
时光无情,后文友们或调走,或忙正业,殿群也要混军职,办过数期的《山径》无疾而终。再后来我去市里干文秘,明里写公文,暗中作小说,陆续在外发过一些中短篇,被组织打发至文联,奉旨写书,一写二十年。殿群也辗转到了湖南邵阳军分区,做上正团军官,肩扛两杠三星上校军衔,却仍放不下当年的文学梦,待转业地方做领导,重又偷闲拿起当年弄《山径》时开笔的《先河》,续成长篇,嘱我作序,隔着靴子,搔搔他的痒处。

(团结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
《先河》以明弘治年间湘西南苗区“改土归流”和李再万苗民起义为背景,再现了那个特殊时代特殊地域汉苗、官民、朝野的复杂关系和矛盾冲突。“改土归流”是改土司自治为流官管理的意思。湘西南苗区向为“化外”之地,却又夹在湖南宝庆、广西桂林汉文化包围圈中,难成独立王国,故明廷早盯住这个地方,率先试行“改土归流”,殿群将作品命名为《先河》,确属实至名归。
“改土归流”主要改官制,其实更是镇压加怀柔,让苗区弃旧换新,移风易俗,彻底归顺朝廷。不过国家也好,民族也罢,要想不被淘汰出局,势必主动或被动改革,以开放心态接受外来先进文化和新事物。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革俗汉化,晚清李鸿章洋为中用,文革后邓 dèng小 xiǎo平改革开放,都是典型例证。然改朝换代易,舍弃千百年形成的旧秩序旧风习旧思维,难上加难!李鸿章引进西学西器,实现近代化,显得天朝上国学不如夷,器不如洋,遭到举国上下诅咒,至今骂声不绝于耳。邓公不顾姓社姓资,断然推行市场经济,一时非议四起,他老人家懒得争论,先做了再说,四十年现代化进程,国家个人得了实惠,可咒语依然没停过。
旧规旧习旧文化定势非常强大,改革阻力重重,自然不足为奇。也因此国人喜欢革命,不喜欢改革,因为革命是革他人命,改革则是改自身革自我。湘西南苗区“改土归流”虽属地域性规模行动,但也是改革,其难度可想而知。打开《先河》,初觉有地域之囿,视野和格局似乎有限。可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作品故事情节的向前延伸,人物冲突的循序渐进,苗汉风情的多维展现,才意识到这部小说的价值正是以点带面,以小见大,以苗区方寸之地的风云际会,极富传奇地演绎出中华各民族长期以来撕裂粘合,粘合撕裂,再撕裂再粘合,最后实现民族大融合的痛史。痛史自然是痛苦的残酷的无情的,可没有这种痛苦经历,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这是民族大融合的价值指归,也是《先河》的意义所在。
小说是人类的秘史,《先河》以文学手法,形象地解密了改土归流背景下,湘西南苗民与外来汉文明包括政治行为、生产方式及文化姿态诸方面,从隔膜到对峙到相互渗透的全过程,真实可感,生动有趣,又发人深省,不是史志,却能抵达史笔志墨抵达不了的历史的深处和细部,实在可喜可贺,相信读者跟我一样,也能引起强烈共鸣,由衷喜爱。(2018年10月25日)
历史的天空(古筝).mp3
(音频在文首)
作者简介

肖仁福,20世纪60年代初出生,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人。中国作协会员,畅销小说作家和历史文化学者,被读者誉为“中国机关小说第一人”。已出版当代长篇小说《官运》、《位置》、《仕途》(三卷本)、《阳光之下》等十多部,历史小说《苏东坡传》、《李鸿章》(五卷本)等多部,小说集和随笔集四十多部,共计一千万字。(山径文学社创始人之一)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部分作品:
点击链接-肖仁福作品
点击链接-张正清作品
点击链接-肖殿群《先河》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