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高宗武皇后(武曌武则天)《大福先寺浮图碑》句式承启唐王子安(王勃)《滕王阁序》警句篡袭发疑。
文/李华
夫《全唐文》第九十八卷,辑录高宗武皇后,武曌武则天诗铭碑文遗令册文数通,有《大福先寺浮图碑》一文,载纪数言与王勃《滕王阁序》警句相若类同,不无学步饶舌之叹,剽珠窃玉之嫌。以下摘录武曌《大福先寺浮图碑》,王勃《滕王阁序》两处相类句式,析别断代,先后承启,辨正递袭,以为阙疑。
武曌(624~705),即武则天。唐高宗后、武周皇帝。690~705年在位。并州文水(山西文水)人。《旧唐书》言其“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在位能“尊时宪而抑幸臣,听忠言而诛酷吏”。初为太宗才人。高宗即位,被立为皇后。参决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中宗即位,临朝称制。后废中宗立睿宗,仍握大权。690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神龙元年中宗复位,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掌政期间,虽多弊政,但保持了唐前期之盛。
王勃(约650——676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骆宾王、杨炯、卢照邻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聪敏好学,六岁能文,下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秘书监颜师古《汉书注》,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府文学。写作《斗鸡檄》,坐罪免官。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授虢州参军,私杀官奴,二次被贬。上元三年(676年)八月,王勃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擅长五律和五绝,反对绮靡文风,提倡表现浓郁的情感与壮大的气势。文以《滕王阁序》最著名。原集已佚,有辑本《王子安集》。
王勃《滕王阁序》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言》说:“王勃著《王阁序》,时年十四。”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属江苏)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又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证。其二为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
武曌《大福先寺浮屠碑》创作时间。公元691年,也就是武则天称帝的第二年,武则天追封其父母为"无上孝明高皇帝和高皇后",更名为"大福先寺"。为此,武则天亲自撰写了"大福先寺浮图碑"碑文,碑文全文两千余字,文辞优美,后收录于《全唐文》第98卷中。据碑文记载,画圣吴道子为寺庙创作了"地狱变"壁画,画中阴曹地府最后审判的场景惟妙惟肖,诠释因果报应的道理。渔人屠夫观后,不敢重操旧业,致使洛阳城内鱼类、肉类供应不足。而文人雅士,也常在福先寺饯别友人。
武曌《大福先寺浮图碑》第三段,大福先寺者,先圣之旧居也。尔其途临测景,地处交风,楼台郁而烟雾深,山川旷而原野净。第四段,宗庙逾隆,与金山而等峻;寰区益广,并沙劫而常宁。景运休明,乾坤交泰,龙驾与高穹共远,凤历将(阙) … 九瀛尘清四表元良则道光贰极识朗重明孝(阙)。
王勃《滕王阁序》 第二段: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武曌《大福先寺碑》 "楼台郁而烟雾深,山川旷而原野净"。龙驾与高穹共远,凤历将(阙) … 相较王勃“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句,斧凿之痕弥彰,刳割之迹尽显。或全唐文不录"凤历将…句后字",即为阙漏脱略,然文承上旨,不无臆断,篡袭剽掠,锓堑凿刳,暴露无遗也。
盖王子安拟《滕王阁序》公元675年,即落水溺亡前一年,当时已洛阳纸贵,传闻当代,誊抄奕叶,想必武曌虽未登基,贵极人臣,阅审沈吟,烂熟于胸。乃至皇权覆遮,一统天下,第二年,兹公元691年,追封父母为"无上孝明高皇帝和高皇后",撰写碑文,乃将王勃警句篡袭同上。两文相间,前后十六岁之余,足可以补遗佐证脱略阙疑也。
琅琊蠹鱼癸卯正月

余者,李华,世藉東海,偏居一隅,郡望陇西,後徙江南六合,止迁齐东东武,弥盛六百余载。奕世以蚕桑织绩,剿丝鬻布为业。逮至,国朝肇创,椿萱授書,谋于稻粱,迄今隶职青岛。情愽洽,性散淡,工于骈文,尤嗜文言,兼逮诗词,不重韵制,中国辞赋,骈文,新文言,古文,瑯琊风,新文学,众杂志报社主编,香港国际名人名家联谊会,2021实力派文艺人物。推重国学精粹为履任,宏扬传统文化为行旨。或学勤而才薄,闻宏而识浅。属文有叶公好龍之虚,尽成涂鸦之作;撰制无非稽子题鳯之实,多忝画蛇之帙。言行不乖于世,才名非称于时,道方以文朴,信恒以质素,妇孺不齿,而君子有所称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