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气涵文开雅风,蕴藻俪章发清操 一论文人为学养气重要性》
宋·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文章是一个人精神气质的体现,但文章不是单凭学习就能学会,而人的精神气质却可以通过修养而获得。
苏辙认为,写作文章与养气有着密切关联。犹风雷音声和合应求,魄魂肝胆生发孳息,法天养气,载道俪章,非一朝一夕之故也。“文者气之所形”,指的是文章风格是由人的内在精神气质决定的。要写出好文章,作者须具备完美的人格魅力。而要形成完美的人格魅力的前提条件,就需要氲氤情性涵养文气——即进行人格修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养气,既可以通过内在修养来擢发,也可以通过外在阅历来致达。如果不先涵养气质而单纯去学习技法,是不能笃行通达文辞之道的。
那么,如何养气来提高自己的精神气质与思想内涵呢?苏辙认为,养气的途径主要是增广阅历,完备器识,陶冶情操,培养气质。作者将自己浸润于完美与伟大的自然和社会之中,就可以究竟圆融自己宏大志气凊介品操。孟子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又"舜何予人也,吾何予人也。”人人皆可以为禹舜,加强道德修养,涵养精神气质,化洽操行品性,秉恃雅望风仪,人皆可以化贤为圣,内素外王。由于孟子胸中养有一股博大刚正之气,内修为德,外化为文,他的文章宽厚宏博,逸放卓荦,汪洋恣肆,滔滔不绝,其外在体现与其内在修养完全一致。
又如司马迁,他周游名山大川,交游燕赵豪杰志士,内心自秉刚直豪爽之气,问道荆楚简册载纪,外化逸放旷达之文。所以他的《史记》写得疏朗奔放、跌宕洒脱,瑰丽奇厥,丰沛修茂。以上两位巨擘的文章皆非单凭,切磋琢磨修习蓦勒所致,皆由修心养气,焕彩成文。所以,内心雄健,外形刚厥。文气充盈,溢光而焕采,理义条贯,俪文以成章。以至达到内修外务,下通上达,澄明净澈,表里如一。文章风格与个人的精神气质,体用不悖,文质相得,风云摩荡,水乳交融,去芜存菁,激浊扬清,崇真斥伪,仰正抑邪,刚柔辅济兼容并包,自然和谐完美统一。
苏辙结合自身的经历,说明养气的道理。他在四川家乡时,“无高山大野可登览”,“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言谈浅陋,因而寡于见闻;为了“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迄至,他离乡赴京,游故都,观名山,泛大河,从而引发怀古之幽思;见京城宫阙的壮伟,府库城池苑囿的广富,从而感到社稷气象的岿巍雄浑;听欧阳修等文坛前辈的宏议,拜谒交契,名士苏舜钦、曾巩等人,由而触发文脉史纲的渊源流长…可谓菁英绝代,奕叶芳华,醍醐灌顶,鹫智顿开,醴露入口,心脾俱沁。文章辞赋,莫不论宏据广,志高虑远,才思纷郁,解辩明析,宗经开义,意旨通达者也。
由此”苏辙乃参契天地宇宙,游历江山胜迹,劫渡沧海横流,洞悉时世浮沉,最后合天人为一,道法自然,成败得失,勖勉人生,生死荣辱,通达情性。仰止豪杰志士,追慕至圣先贤,择善而从,见贤思齐,交接欧阳修、梅尧臣等名士贤人,优游其中,以见天下人文之荟萃,衣冠云集。这一切,都“足以激发其志气”,成为他养气的必要途经。
《易经》仰望天文,俯察地理,观各类生物,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所以苏辙认为,孟子、司马迁文章的至高境界,是作者内在精神气质的充分表现,也就是说,人的精神内涵,包括人格修养,决定了文章的优劣品味。
《庄子》人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文人养气,武夫蓄力。天道酬勤,功不唐捐。于彼养气涵文秉志历操,结合我的审识认知,以作诠释以为俾益:文章辞赋者,魂魄师乎秦汉,风致援乎魏晋,孔子曰:法乎上,得乎于中,法乎中,得乎于下。高高山上立,深深海底行,溯其源泉,求其根本,源泉渫而流水长,根本固而枝叶茂。探碛《诗经》,索引《楚辞》。诗经温柔敦厚,楚辞魂奇雄浑…其后技法文体,掌故轶事,磨砺唐宋,揆度明清。纪年相近,经史子集,文章辞赋,体例个案,详实有据,法序可依。老子曰,"见素抱扑,少思寡欲。”衣食住行,坐卧起居,少接俗人风物,多禁娱乐宴聚,壮志游历,登高啸气,比肩古人,效法前贤,砥砺同行,颉颃并进。
涵养气质,蕴藉文道,树独立之思想,扬自由之精神。胸怀天下志高达,腹有诗书气自华。操行清澹渊懿,为学愽洽多闻,仰古之贤良方正,交时之仁信才德,不偏不倚,法乎王道,不卑不亢,范乎师表。尚勇于牛耳捉刀,弗怯于骥尾附蝇。笃学文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抵制戾气,添汤止沸,弗若釜底抽薪。养气足够充盈天地宇宙之时,即是文章方可以覆载道德礼教之日。我少时游历泰山,观摩参契,神交古人,下止岱岳庙,帝王祭祀礼器,上仰唐摩崖,先贤镌铰遗迹。万世师表,斯文在兹,嗟叹唏嘘,感慨不已。斯人已去,生者已矣!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自有登高作赋之思,啸气砺志之想…
清季曾国藩尝言:“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诚然,读书未必急功近利于当下,但必定涵泳蕴藉于来日。一个人读书不必志于,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然一个人受用之益,诚可,寒抵裘,饥譬肉,安当车。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如愚才是贤。庄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而有用之用,而必在无用之用。养心莫善于寡欲,至乐莫如读书。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道在其中矣。
琅琊蠹鱼癸卯春正

余者,李华,世藉東海,偏居一隅,郡望陇西,後徙江南六合,止迁齐东东武,弥盛六百余载。奕世以蚕桑织绩,剿丝鬻布为业。逮至,国朝肇创,椿萱授書,谋于稻粱,迄今隶职青岛。情愽洽,性散淡,工于骈文,尤嗜文言,兼逮诗词,不重韵制,中国辞赋,骈文,新文言,古文,瑯琊风,新文学,众杂志报社主编,香港国际名人名家联谊会,2021实力派文艺人物。推重国学精粹为履任,宏扬传统文化为行旨。或学勤而才薄,闻宏而识浅。属文有叶公好龍之虚,尽成涂鸦之作;撰制无非稽子题鳯之实,多忝画蛇之帙。言行不乖于世,才名非称于时,道方以文朴,信恒以质素,妇孺不齿,而君子有所称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