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活孩子吊起来
孙 文

作者简介:孙文,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中共党员。长期从事公文写作、新闻写作、文学创作。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黑龙江省诗词协会、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地方文学研究会理事,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出版代表作《穿越心灵的步履》,曾任哈尔滨市解放70周年纪念文集《传承与传奇》副主编。曾任哈尔滨市委史志和齐齐哈尔市建党百年征稿评委。有诗作选入《燕京中国精英诗人榜》《中华诗人年鉴》《当代中国诗人精品大观》《黑龙江当代诗词•男子百家》。作品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民兵》《中华诗词》《新时代党建》《诗词月刊》等,征文曾获得相关奖项,获“雅韵精华•诗会百家”诗词一等奖,《联斋》优秀诗联家等。

西江月·养活孩子吊起来
凤舞彩舟弯月,龙盘宝殿吉星。歌谣哼唱慰心声。大爱无私恩重。
挂起蝶花推浪,跟回飘带柔风。眸前来去走平衡。难忘陈年旧梦。
一对老夫妻从北疆去南国旅游,已是三世同堂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为尽地主之谊,携一家人为其接风洗尘,尝特色小吃、品当地佳肴,酌地产老酒,其乐融融。
老友相逢,这话匣子也就打开了——
“你看,真是无奇不有啊,腐败窝子塌方的,忧郁自杀跳楼的,裸官暗度陈仓的,家里搜出上亿的……多亏现在‘老虎’‘苍蝇’一起打呀!”
“是呀,还有做了好事被讹的,儿女不孝爹妈的,先婚后嫁‘搭伙’的,食品造假坑人的……不树立核心价值观哪行啊!”
“那是,更有那地下黑彩想发的,变味足道色情的,麻将馆里赌钱的,铤而走险贩毒的……依法治国是时候了!”
两位老哥俩像说相声似的,一唱一和,无所不谈,都很感慨。
突然,南方老人上小学的孙子看着远道而来的老人插话问道:“老爷爷,听说你们东北那地方养活孩子吊起来,是真的吗?!”
“是啊!”北方老人见其有些疑惑不解,又接着说:“哈哈,别担心,那不是虐待小孩子,是以前东北人用一种叫悠车子的放小孩子,就像你们南方人把小孩子放在摇篮里一样,用绳子把悠车子吊(拴)在房檩子上,小孩子放在悠车子里来回悠,就像打秋千一样。”
“啊,原来是这样,谢谢老爷爷!”恍然大悟的他,小脸蛋涨得通红。
说养活孩子吊起来,还得先从悠车子说起。
有人会问,这悠车子是什么品牌的?是哪个厂家的?产地又在哪?这可难住了我,无可奉告。因为悠车子在东北,尤其黑龙江早见于20世纪70年代以前,是手工作坊的产品。

悠车子大多数是木质的,其主要原材料选自黄柏树、核桃楸、水曲柳等富含长纤维、有韧性的木材。做悠车子的工序比较多,听老一辈人讲,要把选好的木材用手拉大齿锯加工成厚木板,再用手拉小齿锯加工成薄木板待用。
通常是把薄木板围成长65~70厘米、如大写字母“U”一样的半圆形,再把同样的半圆形薄板口对口的对应交叉,两头略微上翘,用牛筋绳双行缝合成椭圆形,刮泥子打磨,涂漆绘画;将四个铜环或铁环分对称两组安装在悠车子两侧,安装底撑、铺上搪板等。
悠车子的外面上漆和绘画也是一种传统文化。一般都是采用代表吉祥的红颜色为主色调,基本用红油漆做底漆,描金色等距离的花边,花边中间画有五子登科、鲤鱼王子、荷花仙子、龙飞凤舞、梅兰竹菊之类的彩画,悠车子两头都有诸如长命百岁、平安吉祥之类的描金大字。
悠车子一般长90~100厘米,宽50~55厘米,高30~35厘米左右。因其形状如猪腰子,为此也有人叫“腰车子”。
当你走进东北老式的民房里,一定会看到位于炕沿的上方有一根与炕沿平行固定在墙里的木杆,当地人叫“二檩子”。因为檩子是在上面搪椽子用的,而这根二檩子则在檩子的下面,是用绳子吊悠车子专用的。家家户户盖房子时都要特意安上这样一根二檩子。
说到这儿,还要交代一下,吊悠车子。所谓“吊”,就是东北方言挂的意思。吊悠车子,一部分是用两根绳子各串一个铁钩子对应拴在悠车子两组铜环或铁环上,另一部分是把两根绳子对折,中间各系一个稍大一点铜环或铁环,绳子系在二檩子上,环与钩的结合,便于悠车子摘挂自如。
在东北,假如你看到哪家院子的晾衣竿、晾衣绳或障子上挂满红的、蓝的、白的彩旗般的褯子,这就告诉你,这家有婴儿出世了,悠车子也就开始派上了用场。
悠车子主要是在婴儿不会翻身、不会爬之前这段时间里使用,等婴儿到了会翻身、会爬时担心一眼照顾不到掉地上摔着,多数人家就不再用悠车子了。
在以前,东北人睡的是火炕。火炕有一个先天性的不足,就是受热不均匀,炕头热而炕梢凉。火炕是冬季取暖的散热器,更是盛夏的烘烤炉。婴儿出生,一家人皆大欢喜。不过,把婴儿放在火炕上十分不方便,头生的还好些,二生以后的婴儿又怕不懂事的小哥哥或小姐姐挤着压着挠着的。而到了夏季,火炕又极容易让婴儿起热痱子、尿尿淹大腿里子,带来不适和痛苦。所以人们都让婴儿睡悠车子。这样,也可以避免自家养的猫狗小鸡抓伤了或吓着婴儿。
婴儿睡悠车子,要在悠车子里铺垫上草口袋。草口袋里面装的是喂马的谷草,便于透气沥水,婴儿睡在上面舒适。一般人家都备有两个草口袋,把婴儿尿湿的替换下来。夏季里,悠车子来回摆动产生的微风,给婴儿带来丝丝清凉。到了冬季,把平时攒下的鸡鸭鹅毛做成毛口袋,婴儿在悠车子里就暖暖和和的。悠车子,是婴儿夏季里避暑的飞船、冬季里驱寒的热宝。
悠车子上面大都悬挂诸如纸葫芦、五彩线、香荷包和花穗什么的,吸引婴儿的注意力,夏季又可起到驱赶苍蝇、蚊子的作用。那时候家庭的主妇常年都要做针线活,婴儿的母亲坐在一旁边悠悠车子,边低头忙做针线活,嘴里哼着摇篮曲,婴儿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北方早些时候的摇篮曲,大都是旋律平和、简单舒缓、优美委婉的抒情曲调。当母亲坐在悠车子旁,或哼上几句传统的曲调,或借曲调简单填词,或用哼与呀、悠与啊等不同韵律自创调子,管它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能让婴儿很快入睡就是好的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遮窗棂啊。蛐蛐儿,叫铮铮,好比那琴弦声啊,琴儿声轻,调而动听,摇篮轻摆动啊,娘的宝宝,闭上眼睛,睡那个睡在梦中啊……”那是艺术化了的摇篮曲,东北早年婴儿的母亲不会唱这个,以后年轻的母亲会唱了,悠车子却退役不用了。
在东北,都有姥姥家送悠车子的习俗。也有用旧悠车子悠婴儿好养活,寓意长命百岁、人丁兴旺的讲究。
关于悠车子的来历,说法也很多,但由东北早期满族人马背生活时用桦树皮、藤蔓等编织网篮装孩子演变而来的说法居多。当你来到哈尔滨阿城区金上京历史博物馆参观时,也一定会听到讲解员有关悠车子的介绍。
悠车子,是东北人在漫长生活环境中不断摸索的结晶,是东北地域特色的民俗风物。
听母亲讲,我出生后,父亲从县里买回了悠车子,姥爷给拴的悠车子绳。拴悠车子绳,看似非常简单的事,但拴不好,悠车子就会偏坠,四根绳子不平衡,悠起来就不同心。也有悠车子绳拴得不好,悠车子突然侧翻把婴儿摔到地上的。姥爷是大车老板,拴悠车子绳牢固。姥爷特意用筛子筛喂马谷草,拣出硬谷草结子和土块,除去谷草叶子,留下均匀的谷草茎秆装了谷草口袋。母亲一边轻轻哼着自编的摇篮曲:“悠啊,悠啊,悠我儿睡大觉了——啊!”“悠啊,悠啊,悠我儿快长大了——啊!”一边忙着手里的针线活。我的二弟弟、三弟弟相继出生后都是姥爷拴的悠车子绳,听着母亲淳朴无华、饱含深情的摇篮曲度过了悠车子里成长的婴儿阶段。
后来,我家搬进了县城,悠车子就留给屯子里的三姨家用。老妹妹出生在县城,恰好三姨家暂不用悠车子就取了回来。记得当时住的是公产草坯房,没有吊悠车子的二檩子,是父亲特意买回来一根杨木檩子自己安上的。因为住的是连脊房,安的时候因间壁墙上的拉合辫子比较薄,二檩子过界伸到了西院庞婶家。那个年代,乡村里的婴儿睡悠车子,城里的婴儿也睡悠车子。就是城里的幼儿园,也是吊着一排悠车子。
往昔的婴儿是睡在悠车子里动中成长,如今木围床替代了悠车子,婴儿是在静中成长,还要有保姆相伴。我们不禁感叹,真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
如今,养活孩子吊起来的主角——悠车子,已离我们远去,走进了民俗博物馆。悠车子既是地域厚重民俗文化的缩影,也是民俗史书的精彩华章。
悠车子,一代代不停地悠,悠出了东北人的淳朴,悠出了东北人的坚强,悠出了东北人的豪爽,悠出了东北人的勤劳,悠出了东北人的智慧。如同东北的大烟袋、高粱烧那样,散发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醇香。
对于我而言,悠车子上,有母亲一把屎一把尿的辛劳和美好的期盼;悠车子中,有姥爷、父亲等亲人的无声关爱;悠车子里,不仅悠甜了我的梦,也悠甜了弟弟和妹妹的梦……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母亲的身影,她老人家还是那么年轻,穿着蓝布斜襟衣裳,哼着那享有“专利”的自编摇篮曲——“悠啊,悠啊,悠我儿睡大觉了——啊!”“悠啊,悠啊,悠我儿快长大了——啊!”不时地抬头为悠车子里的我们,挡挡头,盖盖被,轻轻给悠车子加力,然后又低下头忙着手里的针线活。
悠车子,是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印记!

巴彦诗词楹联协会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