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绕的紫阳林家(散文)
紫阳,令人终生难忘,林家,更是让我久久留念。
林家 位于紫阳权河口不远的大山坡绿荫覆盖处,是当年铁道兵九团一营部的驻地,也是1971年我任营部书记时生活的地方。
营部依山而居,一条悠长的石阶小道绵延而上。登上石阶约90步,右边穿过小桥流水,绿荫下藏着测量班。伙房就用木板架在这小溪上。左边的岩坎上悬着卫生所,犹如悬钟寺。再攀登100多个台阶,就到了半山腰通信班驻扎的一小块平地,这里有一排芭蕉树,下面是石头垒起的石凳。上山的人总会在这里歇歇脚,聊上几句儿。遇到下雨就有细听穿林打雨声的快意。继续拾阶而上,就能隔着林木望见一栋茅屋,那是营首长办公和我的住处。第一次攀爬这条幽径时,自然就想起了“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的诗句,此景此情,唐诗的美直透心底。

三间宽敞的干打垒茅屋,是林家的大队部,铁道兵进山时,大队书记硬是要腾出来。屋门前是几棵两人合抱的大树,象几把伞盖。右边是一条小溪,溪流潺潺,小声清唱着不停脚步。屋后翠竹环绕,是鸟的练歌场。清晨,鸟是最动听的早叫,时而独唱,时而合唱,用悦耳的歌喉唤起我们新的一天开始。这里山外有山,不管鸟儿怎样呼唤,太阳也得到九、十点钟才爬上山来。因此气候湿润,早晚顺着山径漫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是最生动的写照。
站在门前往山下望去,收入眼底的是千年流淌的任河。晴天清澈悠然,雨天湍急咆哮,向芭蕉口奔去,汇入汉江。一次余技术员用他江南钓鱉的秘诀,从河里收获五只大鳖,大家美餐后,还是因私自下河受到点名批评。因为关爱生命是第一位的。在林家这片看山观水不远游的风水地,春节时我把“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这幅名联写好贴出,更引起了过往行人对风景的欣赏。
穿过屋后竹林小道,路过家属院,就到了技术组的土坯油毡房。门前一张乒乓球桌,工间吆喝一声,就有人跑出来抽几拍儿。在傍晚自由活动时,小火炉的石炭烧得通红,炉上的水壶直吐白气。大伙轻松地围坐桌旁,沏上紫阳茶,兴致盎然地听石家庄学院讲师郑必勇等人的沙龙,从哲学、历史到绘画等。既象讲堂,又象茶社,持续了半年。夏季晚风拂面,凉爽宜人,的确是给心灵放假的时光。

在林家的四年中,既有幽美的养心宝地,也有火热的施工现场。一营相继贯通了大、小中林沟,矮滩子,炼石滩等隧道。特别是炼石滩地质复杂,多次塌方,有时冒顶土豆都滚到掌子面。隧道抢通后师团现场祝捷,安排我献诗一首:凿透深山骨铮铮,桥隧紧连丰碑存。莫道前路峰万仞,筑路铁兵气纵横。别梦依稀46年过去了。去年底碰巧遇到了一位当年团部驻地高桥镇的茶叶商,他满怀感激地介绍山里的生漆、木耳、桐油等通过运输线运往外地,又通过这条大动脉不断向山里输入活力。那晚我又梦回了紫阳,梦到了熟悉的林家茅屋,梦见了那部手摇电话机……
当年的三间茅屋,也象禅房一样,使在这里修行的人们,养淡了焦躁和局促,养宽了视野和胸怀,养高了境界和气质。我在这里也养大了远行的力气。紫阳、林家,一直在我的记忆里,总是那么美好。

龙章荣近照
作者龙章荣: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学历,高级讲师、高级政工师职称。1950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松滋市,1968年4月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文书、排长、营部书记、政治指导员、团宣传股副股长、师教导队教员,兵转工后任十二局技校办公室主任、党校教研室主任、副校长、铁路工程学校党委书记。
编辑:山峡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