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事沉浮录
第一章:历史沧桑
二、翰林院
我的老爷爷共兄弟六人,长爷殿甲,次爷荣甲,三爷延甲,四爷彤甲,五爷卓甲(我的老爷爷),六爷萌甲。
长爷爷王殿甲,字翰卿,号姜溪,清朝光绪壬辰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四川南江县知府,在任五年,禀辞,改教不得。次年辛丑,调暑宜宾县,在任一年,以时不可为,坚辞。上峰知不可挽礼,委直隶(北京)坐探军务。也就是说,我的大爷爷王殿甲,学号是翰林院庶吉士,后去四川南江县任县官。在任五年。对当时社会陋习不满,意报辞职。第二年调四川宜宾县任职一年,认为时局不可为,坚决辞职。上级挽留无果,后调北京军机处任职。籍便归里,事亲教弟,杜门不出二十余年,晚号遁翁。诗酒消遗,卒年六十三岁。著有《遁翁集》四卷,流行世人。
译述上文:后回清河原籍,侍奉父母,教育弟子,二十余年再没外出任职。乡亲们送一雅号:“遁翁”,意为隐没起来的老人。在家饮酒写诗,并著有“遁翁集”四卷,流传于世。(以上文征摘抄于《清河县志》)
我的老四爷爷王彤甲,字丹卿,号凌溪,故翰林卿公之弟也。年弱冠以县试第一人,补博士弟子员。是年,与五弟卓甲(我的老爷爷)同入泮,两兄弟蜚声痒序间。迄变法,翰卿公在川旋里,授以古文辞义法,于是两兄学识大有长进。中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正榜。四老爷爷感叹说:“吾一生学识,皆自吾兄得来。吾之师事吾兄,异乎人之师也。”大意是说我的学识来自我的兄长,大哥王殿甲是我的老师,在四川为官时传授我文言古文,我这位老师是超乎寻常的人啊。因大哥的教育,后取得科举榜上有名。翰卿公亦尝谓:“吾得自教一佳弟,足以自慰矣!”大意说,我教出了一个好兄弟,很满足了。
我的老爷爷卓甲学识也大有长进,但因生性胆小,进考怯场未能取得学名。后回村当私熟先生。
长祖爷翰卿公六十三岁卒,其生平有志末竟者,一托之于君。君承兄志,建村西新辟房舍百楹,区为六颜,其大门曰“棣园。”宅后建祠堂,书室,宅中树立旗杆,悬掛龙旗,规模尤宏阔。声誉“翰林院”。大意是长爷死后,没有完成的事宜,由我的四老爷爷王彤甲继承。彤甲老爷爷在我村西边新置地盖房百余间,一个老爷爷一座院落,后人称老六院。内设祠堂、书室,门楼悬掛“棣园”,并树立旗杆,悬挂清朝满清龙旗,外人称:“翰林院。”
正是:
史祖同胞六儿男,翰卿兄长学非浅。
诗书传弟继世长,满清龙旗翰林院。
下节请看:《翰林家训》
作者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