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 工
文/孔凡讯
新春伊始,随着大自然的万象更新,自己也萌发了想动笔写点东西,思来想去不知从何处入手。后来经过一番对某些往事的追踪,借此想把“义工”一词的具体涵义拿来进行剖析。所谓“义工”是指应尽的责任,不受报酬的义务劳动。现就此也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晾晒一下沉淀在自己心中已久的、至今仍还记忆忧新的那些陈年旧事与各位好友读者分享。
自一九九一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与内地省份的发展渐渐拉开了距离。于是在北方新生的打工一族一波波的涌向沿海,他们为了早一点找到事做,挣到钱而救济家事,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此时,还在部队服役的我也未逃脱亲朋及邻里乡亲们的搅扰。为了找到我,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从我的父母亲和哥哥口中打听到我的通信地址后,一波接着一波的来到距家乡千里之外的北海。这些人的到来打破了我每天按部就班的规律,也打破了家中往日里的平静。在这些人当中,有的是近邻,有的是非亲非故的同乡,还有的是远方亲戚及战友。当看到他们一个个把渴望的目光投向我时,而各种压力及考验也接踵而来。首先要在居住不宽松的家里给他们解决吃住问题,当看到有的人没有携带备用衣被时,自己还要把家里的被服拿来给他们使用。每当把一批批的来人按顿下来后,还要抽余业时间,骑着自行车,风雨无阻的去找熟人联系工地。待他们做完工遇到有的老板拖欠工钱时,自己还要亲自上门去为他们讨回工钱。照此情景,连续几年下来,我家成了“接待站和办事处”。自己为此也投入了一定的精力和物力。老伴在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孩子的同时,还要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去解决好以上那些来人的吃住问题。这样持续不断的来人,最终把我们两人折腾得精疲力尽。由于爱于面子,对于每一次的来人都是竭尽全力去安排,总怕因照顾不周而得罪了这些乡邻乡亲的。
如今,每当自己想起那些仿彿似如发生在昨天的故事时,心里有时会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感觉。当初不知道是什么力量和意念去支撑着自己做那些无怨无悔帮扶人们的事;象从前这种不讲条件、不计成本、不计报酬、不求回报的帮扶做法换到今日,只有党和政府才能做得到。自己曾经因帮扶而所做的一些散打动作与当下政府一系列的扶贫助贫政策相比,那就是小儿科,不足挂齿。据悉近年来,在经过自己帮扶过的那些人们当中,有的通过自己多年的打拼,已在城市买车买房安居乐业,有的当上了老板。大都解决了温饱问题,成家立业结婚生子。还有的回乡发展并在农村建起了三层小楼。当看到他们一个个发生的喜悦变化,认为自己做这个“义工”很值得,也很欣慰。

作者系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驻西沙某守岛部队转业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