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事拾零三个三
文/吕振西
往事悠悠。有的事情,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也不应忘怀。抚今思昔,灯下拾零,记录三个三,希望三三不断吧。
三件实事为人民
在我的人生历程中,有幸投身于青岛市和西海岸前所未有的三件实事,作为其中的建设者、见证者,受益匪浅。
一是投身引黄济青工程建设。青岛原先是个严重缺少淡水的海滨城市。我和当年的青岛人,都经历过枯水年每人每天限量供应自来水的无奈,也大都养成了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干渴的青岛,谈何对外开放? 1985年10月,国务院批准引黄济青工程。引黄河水到青岛,是国家继引滦入津之后的又一项大型调水工程,也是山东省历史上大规模、跨流域、远距离的水利工程和市政工程,从根本上解决青岛市淡水供给的难题。
引黄济青工程,从滨州市博兴县的打渔张引黄闸引水到达青岛,全长290公里,于1986年4月15日开工兴建,至1989年11月25日正式通水。
青岛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青岛市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负责青岛境内引黄济青工程的建设工作。我当时在青岛市委对台湾宣传办公室(归口市委宣传部管理)工作,有幸被选调到指挥部政工处担任副处长,主管全市引黄济青工程的宣传工作近三年。
期间,由于宣传工作的需要,我曾多次列席市委、市政府召开的有关会议,直接聆听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讲话决策;参与陪同国家部委和省、市领导亲临视察调研,直接感悟领导同志决策部署工程建设重大事项的大将风度;根据领导安排,到青岛境内的平度、胶州、即墨、崂山的工程沿线工地慰问部队官兵和民工;协调各新闻媒体到工程建设工地采访报道,还写稿、摄影,使得工程建设成就报纸有名、广播有声、电视有影。我多次被评为山东省和青岛市引黄济青工程先进工作者。
多年后,我驾车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引黄济青工程棘洪滩水库,饮水思源,思绪万千:假若不是当年兴建了这个功在当代、福及子孙的为民造福大工程,彻底解决了供水难题,哪有今日青岛的辉煌?
二是投身青岛开发区建设。也许是“老八路”的父亲给我起了“振西”这个名字的缘故,1989年我怀揣“振兴西海岸”梦想,志愿来到前所未有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乃至后来的黄岛区、青岛西海岸新区,从事新闻宣传、社会宣传、文艺宣传、老年教育宣传、老年文艺宣传等项工作。
主管新闻宣传工作。那是青岛开发区的初创时期,我和同事们出版第一份工委机关报《希望》,开办电视差转台开播《开发区新闻》,还承担对外新闻宣传工作。我曾参与接待十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若干位省、市负责同志,若干批中外考察投资者,及时撰文摄影发稿;连续多年编辑出版中、英、日、韩文版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指南》,成为青岛开发区招商引资的靓丽名片;每年接待成百上千名中外记者,当好青岛开发区的舆论向导;深入区内中外企业、街道村庄和驻区部队采访,宣传中外企业和干部群众的风采;在建区十周年之时,有幸主编青岛开发区第一本画册《辉煌十年》和第一本新闻集《历史的足迹》,成为珍贵的图文资料。
在此期间,青岛开发区每年都在国内外新闻媒体刊发各类稿件上千件,每年都荣获青岛市新闻宣传先进单位称号,每年都有若干篇优秀稿件在青岛市新闻稿件评选中获奖。我本人每年在媒体刊发稿件上百件,曾荣获“山东省对外传播奖优秀工作者奖”(全省每个地市每年只有一人获此殊荣)。
青黄通道研究。按照区领导的指派,我多年采访报道青岛和黄岛之间的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的论证研讨,还自愿报名参加2004年10月12日“青岛—黄岛湾口位置跨海通道桥隧方案决策市民听证会”并第一个发言,为解决胶州湾两岸的交通问题鼓与呼。2011年6月30日在青岛胶州湾隧道和胶州湾大桥建成通车时的电视直播中,我竟然在电视画面中看到了多年前与《青岛日报》记者联合发表的稿件《青黄通道——上天还是入地?》,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主管文物工作。我和同事多次参与抢救性发掘古井、古墓,首建文物展厅;力主设立首批四个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徐福石屋、薛武侯墓遗址、陈姑庙、白云寺遗址,还力主保护当年德国入侵的唯一见证四眼井;有幸参与召开区内文物齐长城、徐山、马濠运河研讨会,参与主编出版《青岛齐长城研究》、《徐山》、《马濠运河》三部青岛开发区文物专著;参与修复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入海处烽火台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马濠运河的工程建设,撰写的《齐长城入海处烽火台碑文》和《马濠运河碑志》,在当地树碑永志纪念。
区文联和各艺术家协会的创建暨初期工作。我和同事主编出版区文联第一本文学刊物《金沙滩》,若干次举办书画艺术展览、摄影艺术展览,文学、摄影讲座,大型文艺演出、送艺术下乡活动。区文联荣获青岛市文联系统先进单位称号。
三是投身老年教育事业。我应区老领导之邀,2006年离岗乃至退休之后,走进新区老年大学发挥余热,分管宣传和教科研工作。
学校组织带领广大师生,把老年教育当成事业干,把老年大学当作阵地建,在全国首创《老年教育》知识竞赛和驻区高校德育教育基地,入选全国老年教育“五个十工程”。学校荣获首批“全国先进老年大学”、“全国示范老年大学”、“全国老年远程教育示范区”、“全国老年大学系统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老年大学系统信息化建设优秀单位”等称号,在全国老年大学系统享有盛名。
在老年大学,我荣获“全市老干部干部‘十佳’文化骨干”、“青岛西海岸新区最美老干部”、青岛西海岸新区老年大学“老年教育功臣”称号。
三个感怀寄深情
2022年6月30日,我已在新区老年大学帮助工作16个年头,由于年龄原因正式离岗。人生的有效工作时间,能有几个16年?若问我二次离岗有什么感受,就是有三个感恩,三个感怀。
感恩,我一是感恩党和国家的培养教育,二是感恩领导的信任支持,三是感恩同志们的关心帮助,使得自己光荣在党50年、宣传工作50年的愿望得以梦想成真,在老年大学里尽享了这段难忘的美好时光。
感怀,我进一步领悟到,老年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以文化人。这也是人生真谛的三个要义:
一是要有情感,懂得爱什么恨什么。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毛泽东选集》的开篇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的头一句话就开宗明义:“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爱人民恨敌人,爱真善美恨假恶丑,才能使得我们的事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前行。假若在这个大是大非的关键问题上出了岔子,就肯定要站错队走错路栽跟头。即便是到了老年,我们依然要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依然要树立爱党爱国爱民的情怀,依然要言行举止尽显长者风范。正如孔子所说:“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二是要有知识,懂得是什么为什么。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有个著名论断:“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尤其是到了老年,更要坚持“我要学”的补需教育,喜欢什么就学习什么,无须盲目攀比。只有树立了学习生活科学和生命科学的雄心壮志,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才能学而不厌跟上时代步伐,耳聪目明科学陪伴一生。
三是要有能力,懂得做什么怎么做。“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越是上了年纪,越需要培养自立的生活能力和自强的生存能力,老有所为服务社会与家庭,老有所乐幸福自己人生,永远成为社会和家庭的宝贵财富。知识老人健康老人文明老人就是富源,应当而且必须在银龄时代里活出自尊自爱,亮丽中国老年人的风采!
三代党员写春秋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作为一家三代共产党员成员的我,喜获中共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心情激动,感慨良多。
老一代高风亮节写春秋。我的父亲吕宇超,1921年出生,恰好与党同岁,是家中第一代共产党员。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解放战争时期光荣入党,为党的教育事业和新闻事业工作了一辈子。父亲92岁那年,突发疾病不省人事,竟然神奇地摸索着写下了“党费”字样的遗嘱。老人逝世后,我前往父亲的工作单位青岛日报报业集团,代他向党组织缴纳了最后一次党费,完成了这位有着66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的临终嘱托。
我的母亲刘芝华,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是我党领导的妇救会长和秘密交通员,传递情报,掩护同志。母亲曾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宁死不屈,险些被活埋,严守了党的机密,身体却因此落下病根,英年早逝。当年母亲死里逃生之后,才有了我们三兄弟的出生。母亲因不大识字一直未能入党,依然是我心目中刘胡兰式的女英雄。
夜半时分,我朦胧地看到,在天国里安详的两位老人见到我荣获 “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开心地微笑着。我则任由泪水流淌,喃喃地说:老爸老妈,这枚纪念章是我替你们获得的啊。
我这代忠于职守写春秋。我和妻子张晓兰是家中的第二代共产党员。我俩都出生在老共产党员家庭,身体里流淌着老革命的血液,骨子里遗传着红色基因。
我20岁入党,当时在福建前线的一个海岛当兵,日夜值守电台,保卫祖国的海防空防,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终于在1970年实现了光荣梦想,成为家中第二代共产党员。
时至今日,我已在党的宣传战线上工作了50年。无论岗位变化或职务升迁,我都始终铭记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忠实报道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辉煌业绩。如今我虽已年逾古稀,依然激情燃烧笔耕不辍,在忙碌中享受着充实的晚年。
下一代教书育人写春秋。我的女儿是家中第三代共产党员,在青岛的一所“211”高校工作,辛勤地教育年轻大学生们听党话、跟党走,为党为国奉献青春力量。还值得欣慰的是,受到良好家风家教陶冶,小外孙女也在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中健康快乐地成长着。他们这一代肩负着党和国家更加光明的未来。
喜庆建党百年华诞,我高兴地赋诗一首:
光荣在党五十年,母亲教诲记心间。
乐为人民鼓与呼,守正创新勇向前。


作者简介
吕振西,男,山东省青岛莱西市人,1950年出生,1968年参加工作,2010年退休。曾在福建前线海军某部当兵,在青岛市邮电局,青岛市委对台办,青岛市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乃至如今的青岛西海岸新区供职。曾任黄岛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联党组书记等职。
光荣在党50年,宣传工作50年。热爱哲学,敬爱党史,酷爱新闻,钟爱摄影,喜爱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