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田永茂
编者按:都市头条发布《我第一次见傅作义》,是作者田永茂的一篇文章,通过回忆爱国将领傅作义利用去三门峡水利工程建设现场的工作之余,挤出来一点时间,顺道回了趟老家的真实故事。反映了傅作义将军与家乡人民鱼水之情谊。傅作义将军的故事,也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希望作者有更多的作品问世,以飨读者。(张忠信)

我第一次见到傅作义,那得是一九五七年了,那时我还是个不到十岁的孩子。
傅作义将军一生,戎马倥偬,政务繁忙,是难能有一点闲暇时间的。一九五七年某月,他利用去三门峡水利工程建设现场的工作之余,总算挤出来一点时间,顺道回了一趟老家。他深深思念着的故乡,山西省晋南荣河县,黄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庄——安昌村(现辖属临猗县)。
傅作义准备回乡的消息,一经传出,乡亲们则不免有些心情激动,傅作义要回来了!乡亲们谁不想见见傅作义呀。那些老人们,不知有多少年,再没见着傅作义了。这里有他从前的一些老部下,还有些童年时的发小,甚至还有长一辈的人。年青人和一些半大不小的孩子们,更是不得了了,从小就如雷贯耳的名子——傅作义,人,现在就要回来了。谁不想见上一见啊!乡亲们盼着见他,他盼着回家看看,看看乡亲们,看看生他养他的地方。乡里村里,还在紧张地做着各种准备接待的事,怎样吃、住的具体工作,都得是村里的党员干部参与做才行。我听说就连挑水、摘菜这样的活,都得是挑党员干部去干,要不不放心……
这一天终于到了,傅作义今天回来了,人们都早早地出来,或站在自家门前,或来到巷里,或来到村前,企盼着第一眼,能看见傅作义。我家正好是傅作义一行进村的路口,村边第一家。远远地望见走过来一堆人,傅作义进村,出现在人们面前,人们立刻轰动了、沸腾了,不说是夹道欢迎吧,但已是万人空巷,人们热情地向他招手,打招呼,说着、笑着……傅作义则频频地向乡亲们招手示意,满脸笑容。因为他高高的个子,孩子们也看得见。见着上岁数的老年人,他一定上前拉拉手,热情问候,寒暄几句。看见老熟人、老部下了,就亲热地聊上几句。就连看见我们这些孩子们,也向你点点头。就这样一路说着、笑着、聊着、人们噪杂地嚷嚷着,人流裹着傅作义,向村西慢慢地走去了,回到他家去了。孩子们尽管高兴地跟在大人屁股后面,追过去了,但是到跟前,就有人挡着,不让再往前走了。后面的情况什么样,就不知道了。听说他坚持不住村里特意为他准备好的,好点、干净、整洁点的房子,而是住在他的一个族弟的家里。
傅作义一行人走过去了,刚静下来不一会儿,巷里的人们,又是一阵轰动,尤其是我们这些孩子们,高兴地、惊奇地、都快要蹦起来了,原来是傅作义乘坐的汽车,这时才开进村来。孩子们从没见过汽车呀,简直就跟那天外来物似的一样惊奇,跟着跑、追着看。我还很满足似的,看明白了原来汽车拐弯,是靠里边有人在拧转一个轮子(其实就是方向盘)。
汽车这时候才进村,原来是有讲究的,人车不能一起进村,更不能是人坐在车里了,以示对乡里的尊重。走的时候也是一样,人走人的,车走车的。为示对乡人的尊重,傅作义不能坐车,就跟一群相送的乡亲,一边走一边拉话,已经走出村外很远了,相送的人不忍别、不肯回,傅作义怎能就坐车走呢,就这样,整整步行走出村五里地,还是上坡路。一直上到坡上头,这才与乡亲们,依依惜别!
听说傅作义回程路过太原,就病倒了。周总理闻讯,立刻按排北京的医生,前去太原给傅作义治病。也听说傅作义病了,是和走时,走路多了、累的有关。(作者授权发布)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