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江西 自然之路
作者/饶晓辉/江西

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江西,始终牢记党中央关于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天蓝,地绿,水清……岁月流动,四季更替,赣鄱大地始终宛若一幅风光旖旎的生态画卷。

江西省地处中国东南中部腹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河网密集,水系众多,还有着国内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自然环境十分优越。丰富的水资源孕育出赣州大地的丰润秀美,在这里,处处可见古木参天、绿树成荫,2019年江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以上,加之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温润吹拂,全省常年均温维持在16到19摄氏度之间,是名副其实的宜居之地。这个宜居不止安置了人口,更成为众多野生动物的栖居天堂,尤其是依附于森林湖泊繁衍生息的各种鸟类。所以在江西,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城市楼宇中,总能看到各种鸟儿的身影。人与鸟类和谐共生在江西,是融于市井烟火、叫卖吆喝的生活常态。还记得每年也是此时前后,正值谷雨时节,农民们抓紧时间春耕春播种植早稻。去到乡间,总会看到在水田农机旁边盘旋飞舞的白鹭和苍鹭,农民或挥舞锄头铁耙、或栽秧插苗,鸟儿们就翩翩环绕,瞅准时机啄食水田中的鱼虾,甚至离得近的人与鸟儿不过一米之距,却互不打扰、两相安然,真是好一派“谷雨春光晓,鹭鸟伴耕飞”的田园美景。正因为江西拥有的适于鸟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每年都有多达三百万只候鸟迁徙过境,来此越冬。

近年来,随着全省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水文环境更加健康,很多候鸟甚至不愿离开,成为“留鸟”,这不得不说是举全省之力打造的“生态江西”,见了成效。其中鄱阳湖作为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有“珍禽王国”、“候鸟天堂”的美誉,每年有几十万只候鸟来此过冬,这里面就包括我们江西的“省鸟”、极濒危物种——白鹤。这也造成一项奇观,每逢春季繁殖期,鸟儿们的活动更加活跃,颇具美态,世界各地的鸟类爱好者们便齐聚鄱阳湖畔,在观鸟点架起长枪短炮,就为近距离一睹各色鸟儿们——尤其是白鹤——的风采。为此,江西省为这群可爱的精灵们立了一部法,在去年底的江西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大会表决通过了《江西省候鸟保护条例》,这部条例今年1月1日已经正式施行,这是国内首部候鸟保护法规。江西人是把鸟类保护做到了极致,也让人看到了江西对于生态保护的态度和决心,这真是把生态建设刻进了骨子里。

国家曾在多个场合强调“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绝不是简单的修补征退,而是从思想上革新除弊,全面改变人居环境,是对人类文明现状的根本变革。所以江西省的变化,看似是对人类更加爱护鸟类、鸟类种群规模增加,但是背后的生态环境却是已经全然改变,这改变润物无声,于山水间积蓄力量,经年累月下来,必能震撼世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农耕文明始终是国人骨子里最重要的文化体系,滋养着亿万百姓。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对山水田园、幽林野径的自然向往从未改变,保护生态、回归自然既是社会发展需求,更是深刻在中华儿女血脉中的渴盼。江西省已经探索在前,在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间找到了平衡点,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并期待,作为生态“优等生”的江西,未来必将做出更亮眼的成绩,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体系闯出一条鲜花繁盛,百鸟争鸣的通途。
(引用网络图片)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