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大院 (散文)
马铁铭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做为农村文化的一支新军——文化大院,近些年在吉林敦化大地蓬勃发展。同时,一起登场亮相的还有敦城市内的一些文艺团体,如灿烂的群星,成为市民业务文化生活中的一道丰盛大餐,与文化大院交相辉映,双花竞放。
就地取材是文化大院的特点。场所、设备、资金、均来自个人,让百姓不出村就能看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尽管水平逊色于专业团体,却也活跃了农村的业务文化生活,对于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
蜿蜒如练的牡丹江水,怀抱着镶嵌在江畔的一颗璀璨明珠——风光旖旎的雁鸣湖镇。它既滋养了这里勤劳质朴的人民,又孕育着群众的文艺细胞。时也,运也,凡事总要有人出头。做为开过饭店的镇内个体户王富,不甘寂寞,开始崭露头角。由于本镇人口少,流动人员不多,饭店有几家就够用了。2010年左右,个体饭店有几户包括王富家相继关门。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他,年轻时曾经在县剧团待过,有些文艺基础和经验。他会演奏唢呐、二胡、板胡、京胡,尤其会唱二人转。饭店关门了,不能闲着呀!于是,镇内的一些文艺爱好者,闲暇时便去他家玩,饭店就派上了用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参加的人日渐增多。大约玩了二年,王富和大家商量:“我们这样玩,只是业余爱好凑到一起,要玩出水平,就要走出去,开开眼界,也好向外界学习呀!”众人都赞成。在王富的运筹下,文艺团体命名为“丹江小乐队”,成立了组织机构,王富为团长,冷洪岩、童秀艳为副团长。乐队的乐器是大家自带,有一台借来的电子琴作为主奏,一支笛子,一支唢呐,四把二胡,乐队一共七八个人组成。尽管水平参差不齐,可是大家的热情很高。演员有十多个人,女的居多。此后,节目的排练开始走上正轨。每天晚上,队员按时来到饭店排练节目。那悠扬动听的乐器演奏声和嘹亮的歌声,在附近大街的上空久久回荡……小乐队如孩童学步,步履蹒跚,砥砺前行。
首秀出彩。2014年5月1日,小乐队赴敦化八一广场与广场队联欢演出,由于节目准备的充分,又是初次亮相,观众奔走相告,趋之若鹜,感到耳目一新,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最后,广场队竟然节目告罄,打电话急约帮手。这次演出圆满收官,小乐队也一炮打响。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年7月,小乐队去官地镇与当地红歌团联欢。对方实力雄厚,光是乐队就有20来人。双方的节目穿插表演,精彩的演出令会场的气氛高潮迭起,可谓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我在乐队里拉二胡,但是因为从小对快板书情有独钟,从小学到中学直到迁居雁鸣湖走向教育工作岗位,都表演过快板书。退休后来到这里,节目单里,我也报了一个快板节目《雁鸣湖鱼米乡》。当报幕员报了节目后,我就登台表演了:“ 打竹板,响连环,听我把大山出鱼谈一谈……有黑鱼白鱼和红鱼,鲶鱼鲫鱼大鲤鱼,板花鳌花勾芡鱼,胖头白鲢嘎牙子鱼,草鱼狗鱼老头鱼,倒子虫虫偏口鱼......清蒸鱼.清炖鱼,红烧鱼.红焖鱼,生拌鱼.浇汁鱼,油炸鱼.糖醋鱼……”这段自编的快板说得声情并茂,博得了一片掌声与喝彩。这次演出,拉开了与邻镇红歌团后来多次友好交流的序幕。
转过年,春寒料峭之际,小乐队又与官地红歌团一起受邀到沙河沿镇演出,乐队成员出了几台车。东道主队准备充分,演出的节目毫不逊色,三方的节目交替进行。我又上台说了一段自编的快板书《报地名》:……大蒲柴,小蒲柴,寒葱岭,柞木台。二合店,马五店,柳木桥子杨家店……腰会仁合二道沟,横道河子三道沟,北河沿,四道沟,额木新民五道沟……德胜福胜城山子,翰章小站新房子,大桥大川青沟子,江源贤儒石门子……老白山、浪才河,小牡丹、小石河,大石头,黄泥河……”这段说敦化地名的快板表演将近5分钟,观众听得鸦雀无声,也博得满堂喝彩。东道主为客人准备了丰盛的午餐。酒酣耳热之际,为了助兴,主队的两名歌手席间献艺,宛转悠扬的二人转小帽《小拜年》《月牙五更》,同佳肴一样美味儿异常。惹得我队的副团长冷洪岩兴起,上去和她们pk,场面十分火爆。
伴随着如歌的岁月,小乐队的演出日臻成熟。在羽翼渐丰之际,这支“民间武装”被本镇大山村看中并正式收编,改名为“大山村文化大院”。村领导大力支持,下了血本,光是改建几百平米的村文艺活动室就投资七八万元,又添置了乐器、音响等设备,并提供活动资金。“土八路”鸟枪换炮了,宽敞明亮的舞台,独具匠心的舞美灯光设计,其装潢就是在全市农村也屈指可数。不久,大院又成立了舞蹈队,人员也增加到30多人。镇区附近的几个景点,如神龙温泉、荷花岛、花语岛、农渔乐园等地,我们都多次去演出过。村上还成立了秧歌队,节日或大型活动也一同参加表演。大院也常和外来的文艺团体联欢,如官地、沙河沿、贤儒、市工农社区队,黑龙江东方红林场队等。
慕名而来的重磅角色当然是敦化电视台了,记者孟莹等人多次来大院录制节目并播出,文艺队在敦化也是小有名气。小团体弄出了大动作,2016年,中央新闻中心(综合频道)两位记者黄伟和李洁奉命来大院采访录制节目。这可是最高规格的举动,多年来敦化农村绝无仅有。大家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全力配合,力争最佳效果。记者采访了王富团长和几名队员,连同录制的16个节目,回去后在中央1台和3台播出了,社会上好多人都看到了直播,反响强烈,文艺队在敦化名声大噪,多年的磨练和付出得到了认可。
每逢三八节、七一、春节等节日,大院都有演出,丰富多彩的节目,如独唱、合唱、舞蹈、快板书、三句半、二人转等,观众场场爆满。曲艺节目基本是由我执笔编写,也自编自演过快板书《庆七一》《庆三八》等节目。
自始至终,做为团长的王富是拳打脚踢,使尽了浑身解数。平时排练、筹备演出、后勤杂务、乐队伴奏、下场表演,多才多艺,哪用哪到。 大家调侃的说:“谁让你会那么多呀!” 团长的敬业精神,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十分佩服。
光阴似箭。如今,文艺队已经走过了十一个年头,风雨兼程,名至实归。虽然没有令人炫目的业绩,没有万人空巷的动人场面;但是,做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作为农村的一支微不足道的乡土文艺队,能得到家乡百姓的认可,也是我人生中一抹难忘的记忆,特写此文以纪之。
马铁铭,笔名冬生,男,70岁,本科,中学高级教师,已退休,“老三届”回乡知青。现为吉林省诗词学会会员,敦化东牟山诗词协会理事,著有诗集《诗词文赋》《诗路心语》。作品散见于《敦化时报》《延边诗词集》《延边晨报》和北京《中华名人志》《共和国之星》《中国当代名家精选》《世界华人艺术家名典》等文集。诗词作品参加省内外诗词大赛多次获奖。曾被北京国家级媒体授予“当代诗坛功勋人物”“中华知名艺术家”“全国诗文书画先进工作者”“当代文艺先锋”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