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学岸烈士的星星缀忆
文║梁继国
梁学岸,原名梁永禄,1909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遥县杜家庄乡杜家庄村一个小商贩家庭。早年参加革命,1937年任山西五寨县牺盟会特派员,任五寨县县长及游击大队大队长,1942年8月19日,在五寨杨家坡与日军作战,身负重伤宁死不当俘虏,用最后一颗子弹自戕壮烈牺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2018年5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的抗日英烈名录。
梁学岸同志用他年仅33岁的青春,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他的理想、信念精神,可歌、可敬、可泣。
(1)、蹲荒坟,守七夜,接受重任。
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日军侵略者对共产党实行三光政策,国民党阴奉阳违,不真心抗日。碑文记载,梁学岸1940年担任五寨县长时,蹲在一座无人偏僻荒坟之间,守侯七天七夜,等到了晋绥边区共产党上级组识,接受了委认状,接受了县委钢印,担任五寨县县长兼游击大队大队长。在如此条件下担任县长大官,令人惊叹不己,难以相信。
(2)、宁自戕,不当俘,慷慨献身。
“我宁肯战死,也绝不让敌人活抓的。“不要管我,你们快点突围。”这是梁学岸同志牺性前的两句话。他掩护战友突围,把死留给自己,把生留给了战友。宁死不屈,大义凛然。宁死不当俘虏,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3)、同甘苦,勤俭朴,风清节亮。
梁学岸同志身居要职,但他平时总是穿着一身洗的干干净净的旧灰布军装,衣着朴素。1942年响应大生产运动,他带领县政府干部半日生产,半日开荒种地,打粮3000余斤。每天不吃晚饭,节约二两粮食,并且坚持下来。1942年农历十五元霄节,午饭是煮黑豆,梁县长拿破瓷碗片与战士共吃黑豆过了元霄节。梁学岸同志牺性后,日伪军以为发财机会到了。日军搜遍全身,仅得私人图章一枚,旱烟袋一杆。惊叹:“共产党的县长这么穷!”梁学岸同志牺性1 0年后,其家人从五寨县西关外烈士陵园启柩回乡,魂归故里,安葬在平遥县杜家庄乡杜家庄村村东。留给其家人的唯一遗物的一只黑箱子,长约6 0厘米,高约5 0厘米,宽约4 0厘米。正面有黄铜刺件,配有一把古式黄铜小锁。里面有一小匣,背面写有“民国七年1900年”字样。内有小瓷茶壶一把,砚台一块,这就是他生前留下的唯一遗物。
(4)、为人民,人民爱,怀念难忘。
1972年,梁学岸之妻雷喜英、儿子梁生玉及孙四人到五寨拜祭英灵,有幸见到当时警卫员梁虎仁。梁虎仁讲述了梁县长牺性前后经历,深情怀念、失声痛哭:“这样的人民县长世上真是少有啊!”梁县长牺性后,五寨人民寻其尸骨,将其安葬在西坪沟村,埋葬他的时候,老农民李元善悲恸地哭道:“五寨人没福气啊,这么好的县长没保住。”在西坪沟村召开的追悼大会上,根据地的群众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前来参加。人们诉说着,痛哭着自已的好县长,在以后很长的日子里,附近的群众每当逢年过节或是吃顿好饭的时侯,还要端着吃食到梁县墓前敬献。1942年9月17日,《抗战日报》以醒目标题发表了《纪念梁学岸同志》的文章,对梁学岸县长致以深切的怀念。
五寨解放后,在五寨县城西关外修建了烈士陵园,将他的遗体重新安葬。由范若愚⑤⑤同志撰写碑文的墓碑,竖在墓前。
(5)、其妻苦,家人惨,何人知晓
1940年,梁学岸同志为护送共产党上级领导带领一个连队驻扎在杜家庄村三天,村上的人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不知是什么地方部队,没想到,这竟是梁学岸同志与家人的最后一别。
梁学岸同志参加革命后,因其家属是红色家庭,惨遭日寇与国民党残酷迫害。 其独子梁生玉,在国民党征收常备兵时,因其是红色家属,年仅14岁,几个耳光打成1 6岁,独子强征当兵。在国民党军队里受尽屈辱折磨,得了伤寒症,险丧性命。
其妻雷喜英孤苦伶仃,领着两个孩子,整日提心吊胆,躲避敌人抓捕,有家不能归,东躲西藏,好几年时间躲在邻家藏身睡觉。更为可悲的是1952年冬季不幸摔倒,胯部骨折,无钱看病,耽搁有效治疗时机,落下终身残疾,住着双拐行走,行动十分不便,悲惨度过余下46个年头。
梁学岸同志牺性后笫二年,晋绥边区党组织给其家属发放了死亡通知及革命烈土证,但被其父及弟整整将这不幸死亡音讯隐藏了十几年。年仅34岁之妻雷喜英,在不知真情的情况下,苦苦地等着,盼着,盼望着有一天自己的亲人回到身边。特别是在49年解放后,看到本村参战的人回到村里,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边时,常常对着天空独自磨叨,别人都回来了,为什么他至现在也不回来呢。十几年后,真正的音讯是丈夫早己为国捐躯英勇就义十多年的噩耗。但她又是一个坚强的人,吃苦耐劳,辛勤劳作,将梁氏独脉辅佐成人,结婚立业,育有孙子8个,子孙满堂,后继有人。
芦芽杉松青青作证,清涟环绕坟茔忠魂。我们后人应该常记常想,中国来之不易,后人缅怀先烈的同时,更要发奋努力,让国家和民族更强大繁荣。
梁学岸烈士墓碑碑文
文║范若愚
梁学岸同志是山西平遥县人。幼性耿直,嫉恶如仇,苦学力行,丝毫不苟。中学毕业后,曾任平遥县乡村小学教师有年。“九一八”以来,日军进窥华北,而国民党当局仍持不抵抗主义,国势风雨飘摇,岌岌可危,学岸同志目睹时艰,为正义所激,乃立志献身革命,于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6月任五寨牺盟会特派员。是年7月抗战开始,县中各界组织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学岸同志被选为主任委员。当时顽固政权对群众团体等抗日进步力量,极端压制,而学岸同志以其坚定不移再接再厉之精神,深入下层发动群众,培养革命干部,与顽固势力进行斗争。久为封建势力笼罩之五寨,在其大刀阔斧下工作得以开辟,群众翻身之基础于是奠定。1938年秋,梁学岸同志任西盟岢岚中心区委宣传部长,先后主持《抗战生活》、《西北》等报。1940年新政权建立,任二专署视察员,不断来五寨县指导,对五寨工作帮助很大。同年6月在敌人疯狂扫荡中,被委为五寨县长,抵县境后,7日7夜未入村舍,在荒坟草丛中接印视事。从此与敌展开反蚕食斗争。时县城早于1939年9月沦陷,敌气焰猖狂,对我抗日根据地施其最残酷之毒手。学岸同志因屡挫敌伪,愈遭忌恨,是以奇袭包围无日不有,喘息未定,惊慌又至,时刻在行军战斗、疲劳中坚持工作。在衣不懈带,马不下鞍之紧张情况下,其坚定刻苦,朴实认真,冷静沉着之工作作风,数年如一日,人不为任何困难所挫,卒能战胜敌伪,扩大我解放区。不幸于1942年8月19日上午,在五寨县卧牛湾村西山儿梁上与敌人遭遇,苦战数小时,于身受重伤之后,仍以自己最后一弹为革命事业壮烈牺牲,时年33岁。群众闻讯,莫不悲痛,成群结队寻觅遗体,争先恐后,殓埋英灵。学岸同志为群众所爱戴,于此可见。殉职后二年有半,县城卒为我军光复后,群众怀念不已,岸乃改葬城西,并将生平业绩刻石纪念。俾继承遗志者学习其奋斗精神,完成其未竟之业。



作者简介:梁继国,平遥县杜家庄人,高级教师,晋中市作协会员,平介红色文化研究学者,汾州文化协作交流会副会长,晋绥平介红色文化发展研究会秘书长,山西省晋绥边区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杜家庄红色小延安纪念馆馆长,为东游驾红色展览馆及孝义大孝堡红色展览馆提供大量的革命历史史料。著有平介抗战红色文化史料系列丛书«红色“小延安”杜家庄----永放光芒»、«血铸铁北·平介抗战史料汇编»,多篇红色文化作品被多家刊物文学社刊登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