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节:实话说上海
我是2012年来上海的,开始过上了“沪漂”的生活,到现在断断续续也10年了,直到2019年才算安心定居下来。所谓“沪漂”,就是户口、社保、住房等都在山东老家,在上海只是跟儿子在这里住。这十来年,对被称作“魔都”的上海,作为一个外省人,实话实说,也有了一个客观的认知。
上海房价很高。刚来上海的时候,我们住在儿子学校提供的博士后公寓,2013年儿子留校工作后,开始租房子,到2014年,儿子才买下属于自己的第一套房,由于购房限制,有上海户口,才有购房资格。当时,花了162万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二手房,面积只有63个平方,位置在中环内。我们和儿子共五口人住在里面。至到2020年,儿子在同一小区又花了210万,买了第二套小房子44平米,我们老俩口住进去。眼下,这个小区的房价每平米6.5万到7万,基本上是上海房价的平均价。孩子买房我支援很少,只能是按揭贷款。这就是上海真实的房价。在上海,其它日常消费虽然也比较高,但是还算能接受。比如,德州扒鸡在上海18.8元一只,老年人理发10元到15元;药品价格比家乡县城要贵三分之一。
上海交通便捷。生活在上海,感觉到,这里的公共交通非常便捷。出小区门就有共享单车、公交、地铁、打车,出远门高铁、航班,立体式的公共交通给人们出行带来方便。这些年,我们在上海没有买车,连自行车都没买。因为用不着,儿子他们上下班,自驾不如公交快(因为有公交专用道),公交不如地铁快(公交堵车),地铁不如自行车快(自行车抄近路)。有一次,听小区的一位邻居说,自家有车长期不用,停在小区每月几百,一旦开出去,回来就难找停车位。
上海包容也排外。上海开放包容,海纳百川,这是整体的大环境。上海是个移民城市,上查三代,绝大部分人都是从外省市迁移来的,现在上海市常住人口2400多万,有近一半人口是外省市人。也确实有少部分来上海时间长一点的人,自以为是,以阿拉(我们的意思)上海人自足,排外看不起外地人。他们把上海以外的人习惯称为乡下人。在小区里,外地人和上海人基本不来往,更不串门聊天。上海人的生活情况: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每月5000多元左右,公务员事业单位退休副处级12000左右。他们大部分人没有房贷负担,有的还有多余房子出租,都有社保医保,所以生活的还挺滋润。上海人很自足,打工的活不干。
在上海有利有弊。我感觉,工作生活在上海,有利也有弊,如果选择,就看适合不适合。有利的方面:工作机会多,医疗教育条件好,办事不用找熟人。在上海,你无论是多么高端的人才,还是文盲,都能找到工作。我们小区几个60岁以上的老人,没文化,就到外面干保洁工,打扫卫生,每个月收入4500元左右。高端人才更是有用武之地。办事情,在家乡习惯找熟人,在上海习惯找规则。比如去医院看病,不用找熟人,大城市也没有熟人可找,只要从网上查找优质对口的医疗资源,提前预约,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不利的方面也有:平常时期工作生活在上海这样超大城市里,有许多便利。但是,在特殊时期,大城市就不如县城或二三线城市,比如,遇到突发公共事件,还是县城农村安全。去年疫情暴发,上海被封控了三个多月,足不出户,虽然政府发放生活物资,尽了很大努力,但是,还是不如县城方便,更不如农村安全。这也或许是身在他乡,心在家乡的缘故。
这就是,他乡容纳不下灵魂,故乡安置不下肉身。从此,我便有了漂泊,有了远方,有了乡愁,有了无穷无尽的牵挂。


